苏东坡的一生,豪迈不羁,潇洒悠游,这位闻名于世的大文豪不管身处何地,也不管何种境遇,他总是以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来面对。
他的后半??直处于被贬的状态,但他是贬到哪?吃到哪?。
贬谪黄州的几年,是苏东坡人生的低谷,但他还是笑面生活。
北宋元丰二年(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虽然保住了性命,却丢官降职,被贬到湖北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刚去黄州的时候,那里的生活条件比较困难,但是再难也难不倒苏轼这个潇洒的美食家,他总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享受美食的机会。他耕种、盖房、酿酒、做饭、读书、交友、作诗、著书,忙得不亦乐乎,正是在黄州,经他研究做出了有名的东坡肉。
在宋代,当地的人们不喜欢吃猪肉,所以猪肉的价格也很便宜,苏东坡觉得猪肉不仅价廉而且营养也丰富,人们不喜欢吃,可能是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烹饪方法,于是他就用小火、少水、慢炖的方法,做出了一道流传千古的名菜——东坡肉。
苏轼还为此写了一首打油诗。
《猪肉颂》
宋代:苏轼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北宋绍圣元年(年),因新党执政,反对新法的苏东坡便以“讥讪先朝”的罪名被贬到惠州。
粤东的惠州当时是蛮荒、瘴疠之地。但在苏轼的眼里却看到了山川风物,美不胜收。在这里他又品尝到了鲜甜味美的时令鲜果。
惠州一绝
宋代: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这是把心中的苦,过成了生活的甜。在看清人生残酷后,却依然热爱人生的态度,用自己的方式?将苦难的生活,过成了他诗中的“天堂”。
后来因为他写了“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的诗句,传到章恬耳里,章认为他的贬谪生活太闲适了,又被再贬到海南儋县。
绍圣四年(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
在儋州,苏轼所受的迫害达到了极致。他曾写道:“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但天性不屈而超然的苏轼这次也没有被现实击垮,他向当地人买了一块地皮,父子二人动手盖房,淳朴善良的百姓也纷纷过来帮忙,有了固定的居住地,其他的也就慢慢的好起来了。苏轼走到哪里都会造福一方百姓,所以也深受百姓的爱戴。看到苏轼忙的又累又热,当地老百姓为苏轼奉上一碗,海南岛经典的消暑小吃清补凉,苏轼第一次吃到清补凉时,便当场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椰树之上采琼浆,捧来一碗白玉香。
清补凉是海南当地的一道传统美食,也是一道夏日甜品。洁白的椰奶、粉糯的绿豆、红豆、薏米搭配各种当季水果美味可口、清凉解暑。此后,苏东坡在琼期间每日必食一碗。
苏轼曾自己写到:‘若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以说
这三个地方见证了苏轼心境一次次的升华。
世间唯有爱和美食不可被辜负。这句话被苏轼早在千年之前就演绎得淋漓尽致。热爱生活,爱这人间的烟火气,那份热气腾腾的烟火气,可以治愈人的灵魂。他不管何种境遇,总是以一份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面对日常,认真细致地对待一饭一蔬、一饮一食。透过诗人享受味觉美味后面,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一个永远追求更高远深刻情味的诗人和哲人。他不仅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身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还有‘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在初到惠州吃到了鲜甜味美的荔枝后,他感慨地写到‘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我一生做官不过是为了养家糊口,为求得一官半职,早把乡土之念给看轻,哪知道人生变幻无常,居然在这异乡品尝到如此佳果。仿佛再次找到了归属感。他一直在这个薄凉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