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万千愁绪涌上心头,却难下笔。冥冥之中忽见一片孤舟在“夜阑风静縠纹平”的江面行驶,小舟上立着个人,似曾相识,只听见那人口中念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试问小舟上立者谁?乃北宋天才苏轼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从古至今,从苏轼身上的照射出来的光环从来没有暗淡过,且让我们透过这样的光亮,斟上一壶清茶,与他触膝长谈吧!那年,公元年,苏轼遇赦从儋州北返,途径润州(今江苏镇江)游览金山寺,看到了寺内挂着好友李公麟为他画的画像,苏轼眼见画作,回顾平生,感慨万千,写下了: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提金山画像》这首诗算是这位天才对自己的人生作最后的总结和评价,因为俩个月后苏轼病逝。苏轼的一生三次被贬,分别是黄州,惠州,儋州。如果没有被贬的经历也许苏轼留给后人的或许就没有那么多的传奇。三次被贬的时间加起来大概有十一年,试问人生能有多少个十一年经得起这样的消耗?九百多年的黄州,惠州,儋州都是极尽荒凉之地。但是无论顺境逆境,苏轼总能保持他宽广的心态,也许是因为苏轼终不忘一个理念: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其位而谋其职,才使苏轼所到之处都能遍地开花,造福于当地百姓,影响之深远乃至今时今日。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豰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苏轼因“乌台诗案’免过杀头之罪,却难逃命运的无情。这首诗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夜饮归来时,童仆已经酣睡了,轻轻敲门,里面都不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听江水奔流的声音。听着江水声作者开始感慨平生的孤寂和对世俗的不满。全词最后俩句,突然笔锋一转“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驾一叶孤舟,随波流逝,苏轼要将他有限的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追求一种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初到黄州时的苏轼痛苦至极,因为苏轼被贬之前的人生顺风顺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孤寂,苏轼没有因此而沉沦堕落,他进行了很好的自我反省,很快的就走出来人生的困境。而这些不断的反省为后来苏轼创作的那些旷世佳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比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有令人过目难忘,仰瞻的书法《寒食帖》等等。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食荔枝》罗浮山下一年四季都像春天一样,枇杷杨梅每天都有新鲜的,每天能吃三百颗荔枝,那么即使是做一个岭南人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为什么苏轼会这么写呢?惠州位于广东省,九百年前的惠州没有像今天这样的繁华,而是充满了当时俗称的瘴气,且人烟稀少,常有猛兽出没。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苏轼却能写出“试问岭南好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些无不体现出苏轼的豁达和乐观,。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书于诸子,死则葬于海外。——苏轼《与王敏仲书》此时62岁的苏轼被贬到更为偏僻遥远的海外儋州今海南,杜甫曾说过“人到七十古来稀”。而对于62岁高龄的苏轼来说何尝不是已经来到了人生的末尾,苏轼也觉自己此去海南凶多吉少,因此苏轼没有作更多的打算,苏轼一到海南第一先做棺,然后就是作坟墓,并留下手书给子孙,内容的主要意思是:我死了就把我葬在海外就好。谁知一向乐观开朗可爱的苏轼却把海南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故乡“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苏轼到海南后受当地淳朴民风影响,苏轼和当地村民积极参加农事,苏轼还兴办学堂,如今在海南仍有留下来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在苏轼的培养下,海南出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进士——姜唐佐。苏轼对海南不仅仅是在物质上乃至精神上都有深远和深刻的影响。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经历过的事情,像是什么样子呢?该是像天上的鸿雁踩在积雪上留下的痕迹。这雪泥上留下的痕迹,在雪被覆盖和融化之时也将不复存在。人生苦短也许转瞬即逝,苏轼通过这简短的俩句诗句,转达给了我们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谨以此记,缅怀苏东坡先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489.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