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 http://m.39.net/baidianfeng/a_6587171.html

每年初夏之时,公园里的枇杷树上,一颗颗珠圆玉润的枇杷挂满了枝头,非常诱人,游客驻足观赏,望而生津,登时止渴消暑。

宋朝的苏东坡有诗曰:“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诗中的“卢橘”就是枇杷,可见枇杷和荔枝一样,夏时果熟,原产地都在广东。

图1.吴昌硕写意水墨画《枇杷图》

晚清的吴昌硕在一幅《枇杷图》上有题跋:“五月天热换葛衣,家家庐橘黄且肥,乌疑金弹不敢啄,忍饿空向林间飞。”

诗中说,枇杷味酸,虽然“黄且肥”,但鸟儿看很久也不敢啄,只能忍着饿飞走了。

图2.吴昌硕画水墨枇杷

吴昌硕用诗书画艺术形象再现枇杷熟了的情景,炎炎夏日,正好品一品国画大艺术家笔下的枇杷。

吴昌硕,晚清民国国画家,擅长写意花鸟,“后海派”代表,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图3.吴昌硕泼墨写意画枇杷

吴昌硕采用泼墨大写意手法画的这幅枇杷图轴,笔墨浑厚,笔法苍劲(下文参考图1)。

他拿毛笔蘸浓墨,两笔画出枇杷的形体,枇杷的颜色用中黄加淡墨,有时加一点赭石。

画一串枇杷时,先用重色画前面的一颗,依次减淡墨色画出后面的果子。

图4.吴昌硕国画

吴昌硕受过西画的影响,他知道利用明暗来表现体积,所以左右两笔画果身时,中间适当的位置留一点白,形成高光,而在另一边加点淡墨画成暗面,枇杷即显得圆润有立体感。

图5.吴昌硕国画《兰花枇杷图》

他画枇杷的蒂时,会考虑在墨色半干时用浓墨点,太干则不好衔接。

三组枇杷里,主次要分明,最上面一组是主体,所以色泽浓艳,依次下来越淡、越灰、越暗。

图6.吴昌硕扇面枇杷图

叶子是用没骨技法画的,落笔要快,慢则墨色易糊;枝干用枯笔勾勒,纵横交错,安排疏密有序,再点苔处理节奏。

背景石需用大笔挥洒,饱蘸水墨,一气阿成。

吴昌硕以草书入画,取纵势,用笔雄浑、饱满,如老藤攀墙,书画相得益彰,意境已成。

图7.吴昌硕国画《枇杷熟了》

边寿民花鸟画,秋滩息羽图轴,西泠印社拍卖会以元成交

笔墨疏简,水墨山水画,清初著名画家查士标

笔墨简约,意境荒寒的山水画,清朝新安画派四大家之查士标

谢谢阅读,再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