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那里最好 https://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假如从古到今所有的文人聚在一起大比拼:1.写诗2.写词3.写文章4.写书法5.画画6.作曲,按照总分决出名次,那第一绝对是——苏轼!没错,有史以来中国文人全能冠军非他莫属。文学史有个奇怪的传统,不管人家愿不愿意,那些特别牛的人物都要被撮合成一对一对的,比如“孔孟”“老庄”“李杜”,等等,别人的队友只有一个,苏轼的队友就有很多。论写诗,他可以和黄庭坚站一块——苏黄;论写词,他又可以和辛弃疾站一块儿——苏辛;论写文章,可以和欧阳修在一起——欧苏;论书法,这个北宋的领奖台有点小,得站四个人——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在这四个人里,他还是排第一。这么多的项目,无论哪一个练到最高层次,都不但要有天分,还要花大力气,有的还需耗费一生精力。可是你看苏轼,他每一项都玩得滴溜溜转,都能碾压对手。苏轼这个全能冠军,上天给了那么多了不起的才华,但却没有给他一帆风顺的好运气,他的一生就像心电图曲线一样,大起大落,颠沛流离。苏轼的不合时宜有很多事可以证明。最早王安石推行改革的时候,苏轼认为改革太过猛烈,实行起来也确实折腾。所以和司马光一起反对改革,被认为是守旧派的代表,直接导致自己被外放;后来守旧派掌权,苏轼作为守旧派代表被调回中央。但是此时他又发现守旧派太过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也不利于国家发展,所以又站到了改革派一边,至于自己是不是会受连累,都无所谓,随便来吧。这下又得罪了旧党,结果他肯定要倒大霉,导致自己又一次被外放。这种“执着”和“洒脱”的品质完全集于他一身。但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正直,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考虑个人得失。《饮湖上初晴后雨》这是他第一次主动要求调到杭州时写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这首诗的时候,苏轼因为跟新党闹翻,在汴京待不下去,请求皇帝把他调到杭州去当地方官。他特别喜欢西湖,据说办公桌都搬到了西湖边上,每天在那儿一面批着公文,一面吹着湖风。下雨过后的晴天,碧波荡漾,闪闪发光的湖水,雨后可以看到云雾缭绕的山峰,空气清新。再把春秋时期的美女西施和西湖比一比,不管是浓妆和淡妆都很美!累了绕着西湖散步和打鱼采藕的老百姓唠唠嗑,别提有多潇洒。不过,你要是以为他光顾着玩耍,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他先后两次在杭州做官,现在的“西湖十景”里面有两个景都是他创造的。他发现西湖淤塞得厉害,湖底的泥巴太多,快把湖给填满了,就组织大家把泥巴统统挖走。西湖经过疏通,水面扩大了,水质也变好了。但是挖出的泥巴往哪堆呢?堆成一条长堤吧!后来大家把这条堤坝命名“苏堤”,“苏堤春晓”就在这儿;二是那个“三潭印月”的三座小石塔,这是苏轼设立的显示西湖水位的标志,他一边洒脱的享受了美景,还一边执着地在当地办了实事。当苏轼去庐山游玩的时候,走到西林寺这儿,他就再也忍不住,提笔在墙上写了一首: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这个地方,我们知道李白在这写了千古名诗《望庐山瀑布》,李白的诗纯粹写景,把浪漫主义发挥到了极致。而苏轼的诗,既写了庐山的千变万化,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事物会有它不同的样子,想要真正的了解它,就要从各个方面去看它。苏轼总是能把一件事情想的很全面,他不会盯着坏的方面看,而是看好的方面,活得非常的豁达。从庐山回来后,他就被贬的越来越远,先是到了广东沿海的惠州,在宋代时,那地属于非常偏僻的不毛之地。即使到了这儿,苏轼依然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这首诗就能证明。惠州一绝/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里可以看出他豁达的胸襟,三百颗荔枝得有十来斤,苏学士胃口真好,也不怕流鼻血。岭南多水果,喜欢吃肉的苏轼(东坡肉),又开始改变自己的口味,这里条件虽苦,可见它仍然快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句诗就是他当时心情的写照。敌对势力见他还这么开心,又狠狠的踩了他一脚,他又被贬到了海南儋州。这时苏轼已经六十多岁,苏东坡的独一无二,还在于他的平民气质,一个经常被流放的官员却有着这么多的人缘,文人骚客、贤士大夫自不必多说,难得的是他与野老村夫,渔樵僧道,都能找到沟通的话题。这种有魅力,有人缘的人,到哪里都会吸引一大圈人跟他做朋友,即使到了荒凉的海南,那些语言不通的土著也觉得这个新来的小老头可爱又呆萌。他没有房子住,当地人就帮他修了一间茅屋,还用桄榔叶给他编了一副门帘。苏轼把门帘挂上一看就笑起来了,原来上面还有三个字:苏东坡。这样谁都知道这里住了个中原来的东坡先生了。虽然这的生活过的很清苦,但苏轼却自得其乐,屡遭挫折却能始终保持一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他的遭遇令人同情,因先后不容于改革派和守旧派,他在仕途上两起两落,被贬达十余年之久,几次因诗文获罪,“乌台诗案”差点使他丢了性命。然而,在沉浮不定的人生面前,它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力,横遭贬谪也好,自请外放也好,都没有使他颓唐丧志,不管身居何处,无论爵位味高低,他都能随遇而安,有所作为。《金山题像》一诗,是苏轼赴常州时写的,可以说是他对自己一生作的一个最好的总结:“心如己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试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一个让人念念不忘的名字,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名字,更是一个亦官亦民,为官为民的人物。在古代黑暗官场中,苏东坡以他特有的人格魅力,照亮着千百万普通劳动人民的心。林语堂在写他的《苏东坡传》中这样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我们可以说,他是诗人、画家、是散文家、书法家、是乐天派、是道德家,是百姓的好朋友……可是这些都不足以描绘他的全貌,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天才所具有的深厚和广博,苏东坡像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虽饱经忧患,却始终不失其赤子之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3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