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大家一个问题:
罗浮山国学院是曾教授亲自创办的,而且曾教授知名度那么高,当初为什么不叫曾仕强国学院呢?
一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迷惑不解。今天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说一说罗浮山国学院校名的来龙去脉……
1、师出无名更有名
当初建立这所弘扬中华文化的学校,也是国家教育有关部门对曾教授提出的要求和期望,顺理成章,政府也希望以曾教授的名字来命名。
而曾教授的弟子们,也有同样的想法,比如起名:曾仕强国学院、曾仕强学校等等。
在这之前,在国内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学校并不鲜见,如李嘉诚、邵逸夫、华罗庚学校等等。
如果以个人的名字来命名,因为政府的支持,批准的流程也会更加顺畅和高效,短期的社会影响力更大,对于学校创办初期的招生等等工作,效果也将更加显著。
不过,让人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这种想法遭到了曾教授的断然拒绝。
大家对此困惑不解,对曾教授建言说,用您的名字,对于社会更有意义,还可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曾教授微微摇了摇头,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我一辈子不做这样的事情。”
最后,曾教授决定把学校的名字确定为:罗浮山国学院,坚决不用自己的名字。
2、上德若谷罗浮山
大家都认为曾仕强国学院这个名字好,可曾教授为什么却坚持要用罗浮山国学院这个名字呢?
后来,曾教授谦逊地说:我到哪里就是为哪里增光添彩,我来这里,就是给罗浮山做贡献,所以要取这个名字。
随后,罗浮山国学院在广东省惠州地区民政局正式注册。
按照曾教授的说法,有了罗浮山国学院这样的学术研究机构,那么,这所学校就不能叫曾仕强学校了。
既然在罗浮山国学院办的学校,那自然就叫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
其实,以曾教授的智慧,以他对《易经》的透彻感悟,给学校起个常人认为好听的名字,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
从为学校起名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的大智若愚,上德若谷,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可敬可佩!
3、虚怀若谷看长远
曾教授在多个场合都说过,他自己这一生什么都没有写,只不过是把老祖宗的学问,用现代人听懂的语言,讲述了出来而已。
师者,身正德范。
曾教授就是这样的人。虚怀若谷、胸怀远大、知行合一,永远是我们心中光辉的楷模!
一个人的肉体,迟早都会消失,但只要人们经常记起他、惦记他,这个人就永远活着!
随着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国学的传承和发扬也会越来越大。
相信在未来的不久,罗浮山地区将不仅仅是广东的后花园,也势必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大花园!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