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贞元年间,广东有盐户违犯了禁律(古代盐属重要的战略物资,是专营的),逃到罗浮山深山中,看见了巨型竹子。
语见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卷中。这种巨竹漫山遍野都是,粗有两丈多,长有39节,也约两丈的样子。《旧唐书·食货上》说“凡权衡度量之制:度,以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唐朝的”尺“分为大小两种:大尺一尺为小尺的一尺二寸,一丈等于十尺。因此,小尺一丈等于厘米,大尺一丈等于厘米。现代一丈等于3.米,也就是说,就算按小尺计算,这种竹子粗约6米,长也约6米,略
这个盐户砍下这种竹子,破开做为竹筏,乘坐逃跑。后来遇上朝廷大赦,带着这种整竹的竹筏回来,看见的人都称奇,有人把它献给太守李夏,于是画下图形,记录下来。刘恂读过一本名叫《竹谱》的书,书上说,这种竹叫“邱帝竹”,据说是皇帝陵(坟墓)上所生,一节就可以做成一只船。
令人好奇的是,这种竹子也太少见了。现在的广东罗浮山一带,怕是没有了吧?有人见过吗?更奇怪的是,这种竹子的粗和长基本相等,形状相当奇特。
《南越志》曾有诗形容罗浮山“四百余崖海上排,根连蓬岛荫天台。百灵若为移中土,蒿华都为一小堆”。意思是罗浮山的余个山峰,如果有神灵移到中原,蒿山都只能算一个小土堆。从这个角度讲,极为怀疑这个邱帝竹可能有点夸张。除非这余年,岭南一带有沧海桑田般的变化,现行的相关记载是没有的。此处存疑。
另一个名为“挲摩笋”的记载,可信度就高很多。这种竹子“桂广皆殖,大若茶碗,竹厚而空小。一夫止擎一竿,堪为茆屋椽梁柱。其种者,钐其竿,每截二尺许,打入土,不逾月而生根叶。明年长芽,笋不数岁,成林。”
大若茶碗,皮厚中空,一个人只能扛一根,可以做为房屋的梁,截断插入土中,可以再生,几年就可以成林。这个描述就很符合我们现在看见的竹子,感觉可信度高不少。
当然,“邱帝竹”也并非全不可信,也许千余年间气候变迁,此种竹子灭绝了呢?有人听闻过老人讲过这个传说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