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初夏时节,“枇杷黄,果子荒”,樱桃已过,其他水果还尚未成熟,而鲜嫩多汁、酸甜适口的枇杷便成为了初夏第一佳果。枇杷,蔷薇科植物,常绿乔木,树高数丈,其花、叶亦可入药,为药食两用佳品。“枇杷”和“琵琶”发音完全一样,古人称枇杷为“琵琶”,枇杷和琵琶原来真的是一回事。查《本草纲目》可知,枇杷的叶子形似琵琶,因此得名“枇杷”。还有宋代《本草衍义》一书也说到“枇杷其叶似琵琶,故名。”枇杷叶呈长倒卵形,的确是很像琵琶的形状。枇杷与琵琶谐音,在写名上往往有混淆而闹出笑话。古代文献中过一则“琵琶结果”的笑话,明朝大画家沈石田收到友人送来的礼物,附有一信:“敬奉琵琶,望祈笑纳。”他打开盒子一看,却是一盒新鲜枇杷。沈石田不禁失笑,回信给友人说:“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友人见信,十分羞愧,便作了首打油诗自讽“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怨当年识字差”,这故事至今仍为笑谈。也有人认为,枇杷的名字是来源于琵琶演奏方式,如汉代刘熙的《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原来,这种乐器刚传到中国,在弹奏时,手势外推为“批”,内收为“把”,又因为这类乐器多由木头制成,因此叫枇杷。“批把”和“枇杷”两字就更加形似了,“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琵琶结果、箫管开花,虽是调侃,却也妙趣横生,惹人欢喜。枇杷的名称很多,又名“卢橘”,宋代苏东坡有诗句“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微黄尚带酸”。宋代苏轼的《惠州一绝·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是岭南名山。岭南两广一带在两宋之时还是蛮荒之地,罪臣迁客多被流放至此。被贬嫡降职的官员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诗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原来岭南的夏季风物这么多,卢橘、杨梅天天都有新鲜的,更不用说,天天还有荔枝吃,如果每天都有三百颗荔枝吃,我愿意永远都一个做岭南人。苏轼的《惠州一绝·食荔枝》都写到初夏的两种水果枇杷、荔枝,白居易也有同时写到枇杷和荔枝,他在《荔枝图序》中写道荔枝“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荔枝和枇杷都是非常好吃的水果,而且荔枝和枇杷的成熟季节都在夏季。其实虽然荔枝和枇杷同在夏季成熟,但是它们的开花季节并不一样。荔枝开花的季节要早很多,一般在春天三四月就开花了。枇杷一般在秋天10月份左右开花,枇杷的生长周期非常长,而且枇杷的种类也有很多,不过普遍来说在秋天开花的枇杷多。枇杷,与大部分果树不同,在秋天或初冬开花,果子在初夏成熟。古人总结枇杷,秋萌、冬花、春实、夏熟,承四时雨露,称枇杷“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将其誉为百果奇珍。枇杷是我国传统名果,栽培历史悠久。东晋葛洪所著《西京杂记》中有“汉武帝初修上林苑,有枇杷十株”的记载。司马相如《上林赋》云:“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樵柿,亭奈厚朴。”宋代梅尧臣《依韵和行之枇杷》五月枇杷黄似橘,谁思荔枝同此时。嘉名已著上林赋,却恨红梅未有诗。小满节气至,小满枇杷半坡黄,一转眼就到最让人期待的枇杷季了。初夏,正是枇杷成熟的季节,那郁郁葱葱的枇杷树上缀满了一串串黄澄澄的果实,远远地望去,就像一颗颗金色宝石镶嵌在碧树丛中,微风徐来,闪烁着醉人的色彩,散发着迷人的芳香,让人垂涎欲滴。明代杨基《天平山中》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牛毛细雨润湿了楝花,枇杷果在和煦的南风吹拂下渐渐成熟了。顺着山路慢慢地走着,竟不知路途远近。沿路的黄莺鸣叫着把我送到了家。唐代诗人柳宗元说“寒初荣橘柚,夏首荐枇杷”,白居易诗《初夏鲜果第一枝》“淮山侧畔楚江阴,五月枇杷正满林”,描述了初夏时节长江流域枇杷成熟的盛景。宋代戴复古《初夏游张园》“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梅子成熟时,天气半晴半阴,园子里的枇杷果实累累,像金子一样垂挂在树上。初夏的五月,金灿灿、黄澄澄的枇杷爬满了枝头惹人喜爱,金色的果实令人神往。头顶艳阳,脚踏香土,采摘那圆圆的果子,着实欢喜。摘下再剥开那一层金黄,放入口中,甜蜜直至,酣畅淋漓之痛快,沁人心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175.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