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探讨一下学校教学生学做中国人,中国人的特质,我们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里边已经能够找到,但是如何让学校成为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成长的一个载体,一个阵地还需要我们深入的去思考。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学者,我们的英雄人物都倡导爱国为国捐躯,鼓励为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的话或许能够代表很多人的心里话。那么在今天爱国主义教育,被我们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核心学校,也是爱国教育的一个主要的阵地,那么我们在传承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当中,或者说我们在让学生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真正的中国人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继承哪些?我们如何来做?起码的,要做到的,第1个爱国主义教育它不是虚的,它不是一个道德的说教,它是需要扎扎实实的用我们的课程来传递出来的;第2个爱国主义教育,他是能够通过我们的文化,国学的文化,传统的文化来反馈出来的;第3个一个中国人他就有我们的克制也是能够在学校里显性化的,那我们先说如何用中国的标准来育人,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第1点。有些学校在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的过程当中,常常呢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也就是说我们在上好了学校的政史地,理化生音体美语数英学科之后,我们单纯的搞一些社团活动,一些爱国主义的教育等等。而这些活动是非常好的,也是能够起到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让学生能够对国家有那段感情,能够长大为国效劳,这样的思想能够传递下去,但是我们能不能让爱国主义教育进入主流学科,使得学生的教育向每一天的学习当中要质量,要效率,而不是单纯的通过另起炉灶外家的活动。我们知道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而我们学校教育呢面临的也是众多的课程的堆砌,那么在这个对接的过程当中,怎样让一根魂魄把它贯彻下来,这就是我们要的国家标准。在学校里边,我们能够把每一门学科上好,把每一门学科的内在价值贯彻出来,把它和我们的爱国和学生做一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传递下去,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要用中国的文化来教中国的学科,我们要用我们中国的方式来学习中国的学科。我们国家有自己的课程体系,这就是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什么?从广义上来说,国家课程是指国家颁布制定的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文件,课程编写的制度条文等。那么从狭义上来说,国家课程是国家颁布的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里面既有知识体系,又有能力体系,还有学生的道德发展体系。无论你是一个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外语老师,体育老师,音乐老师,我们都能够寻找到这一个学科,它在学生发展当中三位一体的东西。这个三位一体,从过去来说叫德智体,从今天来说就是学生的核心素养的三个支撑点,那么再把它进一步的细化,我们看到每一门学科都是育人的。一所最好的学校,我相信他是把爱国教育当做学生的传统教育融入到每一个学科里面去,这不是说每个学课都是框什么都可以装,而是说学科本身就是育人的学科,本身就是从做人开始切入的,我们是用做人来承载知识,而不是用知识来承载知识,那么通过做人进入学科,我们的教学就产生了内在的一种变化和调整。比如说什么是语文?语文学科它首先是国家语言文字的运用,然后呢为其他学科打下基础,这就是学生的语文的工具性。我们要学会使用我们的母语,我们要对母语有感情,我们要用母语和别人交流,那么语文呢,它还有人文性,人文性就是我们用中国的文化来看待这个世界,来看待价值,来看待我们的是非判断,那么这就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就是它的人文性,语文还有发展性,他是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工具。正宗的中国人,他所要有的严谨的逻辑的迁移的概括的归纳的思想,他是和学生的思想首先切入的。我的一个很好的朋友曾经告诉过我,他说数学课需要用仁义礼智信去教。开始我试着怀疑的态度,数学课怎么能用仁义礼智信呢?其实这是对的,数学课首先是公民素质,他首先承载的是数学的思想,然后数学的生活的活动经验,然后数学能力,数学知识。我们常常把这个过程给它颠倒了,我们先说先学能力,先学知识,再发展能力,其实先从思想入手,从生活经验入手,从能力入手,最后获得知识,这才是学生学习的自然的规律。外语学科呢?使得学生接触了更多的西方的文化。其实语言只是一种工具,我国的国学大师们,特别是,在民国时期的大师,很多很多的大师都是学贯中西的学者,有的学者同时懂得三个国家的语言甚至更多,那么他能够用不同的语言解读我们自己的经典,他是不是就是一个西化的学者呢?我们中国人需要用更开放的态度,更开放的姿态,包容世界文化,那么外语学科也是需要学好。再说音乐,音乐学科,它的四大功能里边就有音乐的审美鉴赏,功能音乐的创造功能,音乐的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功能以及音乐的人际交往功能。这是一个音乐老师,从合格的角度上来说就有了对中华文化的传播,这不是一个高要求。他本身就是有这样的,所以我们从国家标准来看是能够培养中国人的,那么用我的一个朋友的话来说作为中国人的成长,一定是把中国的课程体系把这个逻辑关系整理好,才能让中国获得更好的发展。我们看今天的学校教育里面,我们很多学校说我们把语数英政史地作为一个部分,把它作为知识,把它作为考试后可以上一级学校大门的一把钥匙,然后我们再让学生去读中国的文化经典,但要学生去行古礼,让学生通过个别的活动进行爱国的教育,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我想这是把本和末分开了,我们讲的是,无论是阴阳组合也好,无论是本末一体也好,无论是学生的能力发展和道德发展的一致化也好,我们都需要有一个坚信的观点,学校的主流学科必须承担学校的主流教育的价值观。这个主流的价值观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二者不仅不是矛盾的,而且是紧紧的融为一体的。把国家课程上好了,然而我们的道德教育,我们的爱国教育,培养中国人的教育就做好了。把中国的课程作为培养中国人的一个切入点,这是未来我们学校价值改革和内部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逻辑的起点。那么作为一所学校来说,到底应该开发哪些课程呢?学院附属学校将国家的课程体系和学校的办学理念相结合。办学理念就是关联万物,先学做人,那么怎么结合起来呢?我们把语文赋予它国学的特质,把数学赋予他接触世界,接触这个世界万物的一个数理的逻辑,把外语和学生的游学结合起来,和学生的交流结合起来,把道德与法制。和万物结合起来,把艺术和精神结合起来,把体育和健康的行动结合起来,这就构成了我们学校所倡导的,以关联万物为核心,以学会做人为价值取向的学校的课程体系。我们说语文他不仅仅是个学科,它是语文的学问,数学是数学的学位,物理是物理的学问,任何一种学科都是一种学问方式。这样去看待学科的话,我们知道我们的学科里边就包含了学生学会做人,就包含了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成长的一个根基,这是第1个,就是我们要基于国家课程来育人。第2个我们要基于中国学问,中国学问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把它简单的称为国学,或者传统文化教育,那么国学是什么?传统文化教育是什么?在中国的文化发展过程当对于国学有这么三个基本的判断,第1个就是国学就是中国过去的一切学问的总称,就是属于过去的学问,那么再后来呢,有人也认为,国学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既包含了经史子集,也包含了诗词歌赋,还包含了琴棋书画等等。第3种方式也就是国学是什么呢?它是中国人做学问的方法,中国人形成的一套学问体系,这是国学,那么也就是说今天的人怎么做学问,怎样把中国的文化传播下去,这是国学的概念。曾经有一位国学大师对国学进行了正本清源,他说:“”我希望大家想一想什么叫国学?什么叫经典,国学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问。”那学问怎么有特色?我们从实际上来了解,就是每个民族的特色。如果孩子小时候就可以让他背三本书,一个是《易经》,一个是《道德经》,一个是《论语》,对他终生都有用。《易经》,《道德经》,《论语》都是学问,是中国的学问,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就是坚守这三部经典的学问,构建国学教育体系的。那么中国学问他的本是什么?有位教授这样来解释,他通过中华来解释,他说太极就叫中,终就是要守住中道,中国人不管长什么样子,什么肤色什么血统,我们只在乎你脑海里面有没有这个中字。这个中指的是到对学生来说,他们需要领会的终是中国人的道德之本,只有坚守到可能很好的升华人生的境界和同,所以世纪道德做人之本开心是开学为人生之本记住开心就构成了中国人成长的一种基本的方式。在许多的教育现象我们在现代的学校的教育当中,我们在追求学生的升学率,单纯的追求分数的过程当中,我们就失去了这个道德之本,失去了做人之本,我没有把人作为学生发展的根本,所以说我们现在的孩子们考上了一个好的大学,但是他不一定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有学者肯定研究发现,即便是在我国最高的高等学府,北大清华也有大批的学生得了空心病,他没有自己的道德之本了,孩子们出现了,不仅仅是内心道德价值的混乱,而且心理问题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那么这个过程啊,是需要我们用道德,用学生开始做人开始来进行呵护的。当然,我们的道德不一定解决所有的心理问题,但是我们可以慢慢的让他从中国文化的这个传统当中去寻找。还有一种现象呢,就是说我们把孩子交给经典,让孩子大量的读经典,自己一个人闷着头,背这些书,为他能成为一个圣贤吗?这是需要打一个问号的,中国的古人的学问,我们的学问是言传身教的学问,是人和人之间相互影响的学问,从来不是说把孩子交给书本,从来不是说孩子你去读《弟子规》,而父母在这打麻将,那孩子读了太多的书,他也不可能成为圣贤。学习是需要一个氛围的,是需要一个环境的,过去的家族教育里面,家长父亲和母亲她都有自己的尊严,这个尊严就是在孩子面前他一定是像父亲像父亲的样子,母亲像母亲的样子,在学校里面老师像老师的样子,社会上的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那个味,都有自己那个份,守住这个位置,守住自己的本分,这个社会。如果我们只是把孩子让他读经典,他身边的社会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那么孩子的发展不一定,或者像我们所要的,我们把孩子交给分数,交给升学那是急功近利,我们把孩子单纯的交给书本,关起门让他读书,这不是急功近利吗?教育是慢慢来的,是需要每一个人来的,说到底教育是通过老师搜集来安神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早就说过,那么学习是为谁学的,是为了修集,当我发展了,我的学生,我的孩子才能够成长,还能够进步,这是中国学位,把孩子交给经典,其实说到说到底,这是一种西方的思维,西方拿着教条拿着教义让孩子遵守某一个规定,那么这是宗教思维,而我们呢,都是拿经书来教育自己的,教养好了,我们就可以了。第3点我们还要注意,我们还要建设一所中国的学校来育中国的人,中国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现在我们对学校有很多很多的概念,特别是年我们全面的引进西学之后,我们取消了科举制,我们实行了班级授课制,实行了向西方一样的分科以后,我们的学校开始向西方倾斜,那么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借鉴了苏联的教学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教育获得重大发展的时候,我们重视一个词,这个词叫做改革和开放,当我们开始恢复教育的时候,也伴随着中国的社会的开放而同步发展的这个开始。开始学习,它更多的是接受了西方的教育学心理学,他接触的最多的像布鲁姆,向皮亚杰,想家那向佳念,但是他接触的很少的事,柳宗元韩愈王阳明,他们的教育思想老师们还没有真正的开始接触。那么今天我们建立中国学校,就是用中国文化建立一所学校,,我们要用中国的易经的学问来建学校,又要中国的论语的学问,用中国道德经的学位来建学校,《易经》的学问是什么?是生生不息的学问,那么一所学校里面可以发挥易经给我们的启发,他告诉我们,我们要和自然万物连为一体,一生二二生三生万物,无论是已经在卦象也好,飞也好,我们需要学生去领悟它。我们的语文里面有易经的乾卦坤卦,我们数学里面也有这些话,我们知道邓老师说易经不是迷信,他是中国的学问,章太炎先生也早就说过,中国的文化精神,自己里面没有鬼神,没有迷信的思想,这都是科学,都是哲学,都是道德人生的根本,所以我们如何把易经的学问把它转化为学校的课程这是建一所中国学校的第一思维。影响中国最重要的一部书叫做《论语》,论语它是修身入世的学问,不是单纯的在思考,让我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什么样的人,然后做这样的人之后,我们又该如何把它奉献到社会上去。孔子说我们不能够关起门来读书。这个世界大同的理念里边,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后人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实是能够追溯到论语的学问当中去的,那么每一个人该如何从这里面获得方法,获得人生的定位,论如何成为学生每一天的活动,我们可以在学校里让学生日记论语论语多句,每天一句对学生来说不难,每天一句学生能够把它背过,能够把它和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甚至呢,我们老师也能够每天找到一个故事和论语的一句话对应,那么用一年多的时间,孩子们就能够把对于真正的内化于心,使它成为学生自己的行动,这是论语的智慧,用它可以构建一所学校。《道德经》虽然倡导的是无为的思想,但是这个无为是不是说不做事情,而是不做不该做的事情。我们有些事情还是需要有为的,而且道德经告诉我们的厚德载物上,上善若水,道德经告诉我们的,天长地久的思想都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我们可以在学校里通过学生的种植,通过学生的养殖,通过学生的讨论会辩论会通过学生逐渐的感悟他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来讲道德经转化为他的思维,它的品质。有这三部经典作为根本,一个中国人,一个具有中国文化品位的,这样的人的结构就形成了,不是说这三部经典就足够了,而说这三部经典可以为一个中国人去电击。那么在这个基础之上,每一个老师可以看国学课程,你可以有诗词歌赋,你可有琴棋书画。在平时去射箭,去踢足球,去打乒乓球这些课,都是和国学相关的,都是和我们一组中国学校相关联的,中国自始至终的教育里边,就是具有实习演习和训练的特点,所以学校课程的第4部分可以说教师的人人国学课程。如果用我们中国的课程标准来育人,用我们的中国学问来运用我们的中国学校的育人,我们就能够在学校里真正的说,我们是在教学生做中国人。那么作为教师我们是什么身份?通过刚刚我们探讨了中国的课程来说,每一个老师就是国家课程的承担者的身份。首先我们是国家课程的理解者,理解国家课程是什么?理解我们中国人的成长是什么?只有把它理解透了,理解清楚了,装在我们心里,他才能够指导我们每一天的教学行为,我们知不知道中国的孩子怎么发展,我们知不知道中国孩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道德素养的结构是什么?只有把这个结构理解清楚了,我们的教育才不会产生偏差,我们才能够与学校与国家保持一致,与孩子的未来成长保持一致。课程不是国家编出来的,教科书跟我们用的那叫课程,课程是指学生可以鉴于成长的一切的教育教学的资源,教科书式课程,学生身边的生活的人和事是课程,学生过去所能够接触到的经典,包括每天的活动也是课程,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那么教师,你是一个语文老师,你就能够从语文的这个目标入手,开发出一系列的课程体系来,你比如说我们说演讲是不是语文课程,它是经典诵读里边你让学生读古文观止,读弟子规读唐诗宋词,它也是语文课程,同时你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来说,你把9章算术你把中国人过去的数学思维传播到数学里面去,他也是课程。所以我们作为学生的教师要建立一个课程开发的概念,这个开发既包含了对国家课程。教师还是课程的运作者。课程的运作意味着教学的展开,教学是什么?教学是学生和老师共同进行的,老师的价值引领和学生的,而不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他是一个价值生成的过程,作人生的过程,所以教学过程也是在每一个环节里面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相一致的,那么如果一个老师能够做到理解课程,开发课程运作课程,我想我们就是一个具有中国思维的,能够引领学生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发展的优秀的教师。我们每一个人的每一天成长,都对国家很重要,我们每一天每一个人的学习都对我们这个社会民族很重要,一所学校就是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成长的空间,一个与他所处的这个国家共同成长的空间和时代,把孩子交给我们的国家,把孩子交给我们的学校,把孩子交给我们的老师,我们能够找到我们未来教育的基本的立足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1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