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癜风该怎么办 https://m.39.net/pf/a_4793210.html

摘要: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作诗这样赞美过一个城市:“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座在近一千年前就懂得了“抓住一个男人的心就要抓住他的胃”的城市就是惠州。惠州,地处岭南,不仅物产丰富,同时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城度。

大概很多人都听说过“惠州”这个名字,但具体在哪却又有不少人说不清楚。今天,小烟就带大家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惠州。

惠州,一个北回归线穿过的城市,地处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位于广州、东莞、深圳、韶关、河源、汕尾等六个城市的包围圈中。

由于内部不同的文化差异,有人说广东看起来就像三个省。然而,如果说广东像三个省的话,那么连接这三省的必定是惠州这座“桥”。

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不一样的惠州在广东,有公认的三大文化谱系——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大家一般都把惠州划归客家文化系。但其实惠州并不是纯客住地,她位于三大文化区的交界地,是广州、香港、河源、梅州、潮汕之间的交往中枢,如此特殊的位置使她很难保持“单纯”的本性,势必会受到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等周边文化的辐射、渗透、影响。因其对传统客家文化的离析和对广府文化、潮汕文化的吸纳,并与本土文化结合,形成了有别于传统客家文化的惠州文化,有学者提出“后客家文化”概念,并把惠州视为“后客家文化区”的代表。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东江文化”概念,并强调惠州是“东江文化”的代表或缩影。

不管是“后客家文化”还是“东江文化”,它们的出现都体现了惠州文化的多元性与兼容性。

不同文化的冲击造就谜一样的方言

惠州是一个宜居宜业之城,所以很多邻近的梅州人、潮汕人都选择在惠州安家定居,还有很多外省人来惠工作,也有很多外地女孩嫁到惠州成为“惠州媳妇”。惠州,一直以她开放包容的胸怀欢迎着各方来客。

人口交流带来的结果就是传统习俗、饮食、语言等文化因素的碰撞与交融,这使得惠州自然形成一个多方言地区,普通话、粤语、客家话、闽南语、惠州话,还有川话、湘话等都在惠州这片沃土滋润生长、竞相繁荣。

不同于广州、河源、梅州、潮汕等地基本以一种方言为主,不会讲当地语言很容易被当作“外人”。在惠州,虽然客家话是通行语言,但是除了客家话以外,你可以讲普通话、讲粤语、闽南语、惠州话,甚至讲川话、湘话等都没问题,没有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你。

在惠州,如果不懂得两三种方言,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一个惠州本地人。

置身于惠州,你会在公园里、菜市场或街头巷尾听见阿姨奶奶们凑在一起闲聊,有人讲客家话,有人讲惠州话,也有人讲闽南语,但大家都在谈论着同一件事,互相都听得懂,聊得欢快至极,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惠州话——粤客文化混合的产物

当文化相互渗透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势必会产生新的文化形态,“惠州话”就是在多种文化反复碰撞、吸收、融合之后产生的新物体。“惠州话”是惠州本地方言,当地人亦称“本地话”,在惠州惠东县当地还有种叫“占米话”的方言,但“占米话”和“本地话”在语音语调上总体差别不大,因此大部分人对它们不做区分,将之视为同一种方言。这是一种语音上近客远粤、词汇上却近粤远客的矛盾体方言,而这种客粤混合形态也恰恰说明它深受不同文化冲击与交融的的影响,体现了惠州别具一格的文化个性。

将惠州话与粤、客方言的代表广州话、梅县话进行词汇系统的比较,我们发现惠州话与广州话有许多词汇是相互通用的,而与梅县话却不尽相同。

而在语音方面,惠州话具有更多的客方言语音成分,与客方言在诸多典型音韵上保持一致,相反地,粤语普遍存在的一些重要特征,惠州话却不具备。

学界认为,词汇是最活跃的语言要素,较之语音,更容易受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以语音作为主要依据,结合词汇的特殊表现,惠州话是粤色客底的粤化客方言。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惠州文化受穗港文化影响之深。

对于外来客人,惠州本地人是极尽热情的。尽管大叔大妈们不太会说普通话,但是面对外来客人时,每个人都竭尽全力地操着一口很不“普通”的普通话与之聊天,虽然一开始并不太容易让人听懂,却也加快了大家融入惠州文化圈子的进程。

在惠州,多种方言与普通话并用,并未造成操不同方言的人之间的矛盾,反而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交往。外地人努力学习客家话、粤语等,本地人则认真学习普通话,互补互助,共同促进了惠州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我是这条街最靓的崽

相比于深圳的那句“来了就是深圳人”,惠州人民则会以另一种更加亲切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客人的欢迎,试想一下,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种“老娘天下最靓”的感觉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在惠州,无论是上至八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还是下至三四岁的可爱孩童,出门一律都会成为“靓仔”“靓妹”。

如果遇到对方年纪实在比较大,想要表示尊重的话,你则会听到“靓仔哥哥”或“靓妹姐姐”。总之,谨记一句:在惠州,每个人都是大街上最靓的小崽崽。

惠州,依然凭着她不断开拓进取、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着各方宾客的到来,不同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在这里汇聚,正充实着“岭南名郡”的文化内涵和城市底蕴。

参考文献:

侯小英:《惠州话:粤色客底的粤化客方言》

杨小清:《惠州文化研究初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