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21日至23日,来自中、德、荷、日、韩各国的25位专家学者聚集在“第一小洞天”霍童山的所在地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他们围绕洞天福地的具体内涵、文化渊源,及相关保护工作等话题,展开了跨学科、跨文化的对话。
“第一届洞天福地研究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由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人民政府、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保中心联合主办。
“洞天福地”(ChineseNaturalSanctuary)是中国本土信仰中生命的养护与度化圣所,也是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环境保护区,其背后蕴含的物质文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的传统文化,并对当今的环境与生态保护、文化与社会发展等具有启发意义。然而随着中国现代城市扩张与经济增速发展,“洞天福地”(CNS)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诸多威胁。众多洞天福地亟待进行跨学科地文化梳理、研究与保护。
与会学者在霍童洞天瞻礼鹤林宫道教法事
与会学者在霍童洞天鹤林宫瞻礼闽东闾山法事
在“洞天福地”预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背景下举办的“洞天福地研究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旨在建立针对洞天福地的跨国界、跨学科、跨领域对话与研究,将宗教学、历史学、人类学、哲学等学术成果有效地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中。
在6月22日举办的会议开幕上,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党委书记毛祚松向与会的专家学者与各地代表表示欢迎,并介绍了蕉城的历史沿革、人文传统与新时代的发展新貌。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刘曙光研究员在致辞中肯定了洞天福地研究与保护的意义与价值,并且高度评价了会议的国际化程度。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金涛道长,因为有重要活动无法到现场,录制了视频对会议表示祝贺,并简单介绍洞天福地的文化内涵与研究与保护的意义。开幕式由宁德市蕉城区区长黄晓莺主持。
在主题演讲《洞天福地价值阐释与比较研究》中,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尝试阐述了洞天福地文化景观作为潜在世界遗产的核心价值,他认为:“洞天福地系列遗产的文化内涵既符合人类文明和文化普遍价值,也具有独特而杰出的品质特质。”
林立志先生的主题演讲《霍山论道》
谢丁宁先生的主题演讲《霍童洞天文化溯源、内涵与传承》
“第一届洞天福地研究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针对四个主题进行探讨:一、洞天福地及东亚圣地历史、文化研究;二、洞天福地及其活态遗产的保护、展示与申遗研究;三、洞天福地与东亚文化艺术;四、霍童山历史、文化与保护专题研究。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员欧福克(VolkerOlles)
欧福克(VolkerOlles):《从早期道教到三教并存的神圣空间:天师道二十四治——以蒲江主簿山治为例》
结合历史传说,道教典籍以及自己从年到年的20年间对四川蒲江县长秋山(主簿山治)的考察(包括庙宇建设、摩崖石刻的维护等方面),对主簿山治在后世发展中的儒道释三教并存在发展模式做了梳理与探究。为洞天福地的实地考察树立优秀的方法样本。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商学部准教授酒井规史
酒井规史:《宋代游记中所见的洞天福地——以茅山为中心》
立足于丰富的宋人游记,尤其是南宋时期周必大的《归庐陵日记》、《闲居录》、《泛舟游山录》、《南归录》中记载的多处洞天福地,并举例其所弥补的一般史料所不载的信息。以《泛舟游山录》为线索,并结合茅山宋代的宗教地理原貌,探讨了一些正史与山志所不存的信息,以及南宋时期茅山的典型游览路线。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商学部非常勤讲师、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石野一晴
石野一晴:《明清时代罗浮山之隆盛与巡礼》
以佛教僧人《参学知津》作为引子,着重介绍了神话以及历史中的罗浮山,并着眼于理学/道学一脉在罗浮山书院的兴起,以及明清山志中对于罗浮山神圣地理的描述,进而尝试分析罗浮山成为“知识分子的圣地”的几点原因。
台湾政治大学荣誉讲座教授、“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员李丰楙
李丰楙:《游观洞天:故宫名画与明人游道》
有关游观洞天在明清时期,这种文化本来在诗、文的文学传统中,唐宋时期已经衰歇,却在元明的文人画中,结合道教的洞天福地与山水画于一,形成一种洞天纪游画,为游仙与仙游注入了新生命。这种研究在中国艺术史中,从图像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