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澜修识—讲述历史故事

惠州,是广东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去惠州之前,我先了解一下惠州的历史,这一翻书,还真是找到一本,《人物.仙释》是记载了两个药医成仙的故事。

据百度查找,对惠州有官方的解读。

惠州,是广东省地级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东岸,背靠罗浮山,南临大亚湾,境内东江蜿蜒多公里,是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总面积平方公里,下辖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和龙门县,设有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00万人。

惠州是东江中下游的中心城市,处在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交汇地带,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广东汉剧、渔歌、山歌、舞龙、舞狮、舞春牛、瑶族的舞火狗等各种文化活动盛行,民间文化多姿多彩。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惠州在隋唐已是“粤东重镇”,至今多年,一直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在古代即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称,简称鹅城。

惠州还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旅居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居客家四州之首,被称为客家侨都。惠州是广东三大族群客家人、潮汕人、广府人融合得最为成功的地方,也是客家人从陆地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重要通道之一。客家人是惠州人中人数最多的群体,客家文化是惠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许多客家华侨的祖籍地就是惠州。惠州是中国近代抗争史的前沿阵地,曾建立华南抗日战争的主力部队—东江纵队。从唐到清末0多年间,共有多位中国名人客寓或临履惠州,留下了许多让世人为之骄傲的历史文化遗产。

以上是普遍对惠州的说法。

那么在古本中惠州是怎么来的呢?

惠州在南汉时期叫正州,也曾名祯州,至宋则因避仁宗名讳而改名惠州。

今天不讲县志,只讲书中讲的两个升仙的故事。

据广东《博罗县志》清代陈裔虞纂修的《博罗县志》卷十二《人物.仙释》乾隆二十八年刻本所载,有两个名医救世后升仙得道的故事,一名胡衍,一名黄励。

胡衍—药医升仙

胡衍,卢陵人,俗所谓胡六真人也。生于后梁,宋初,行医至博,遂家焉。慕仙道,喜与施、炼药,捣三十杵成八百丸,号“胡氏家宝丹”,治疫疾,赖以食活者众。尝居水簾洞,即白玉蟾所称胎仙也。卒之日,以火解,得舍利三十六丸,大如绿豆,色黄紫,藏之金盒。子二,长曰椅,次曰磴。椅避乱,怀舍利,至苏州驿,私金盒,弃舍利于浦庙潭。真人凭佃人召磴语前事,令白于官,出椅,改氏为符。又云:潭底有石,形如波狮,我在狮子口内。每暴雨晴,化金龟,出曝石上。”人果有见之者。

黄励—弃官学道升仙

五季黄励者,不知何许人。石晋时,南汉据有百粤,励为正州刺史,今惠州。是时刘氏淫刑峻法,励乃弃官入罗浮水濂洞,左筑书院居焉,亦自号“黄野人”。常遇仙真,授以法,修炼得道。常服黄道衣,系皂紊,腰悬玉瓢。每投药救病,随手辄愈。成都有鱼肉道人,生于宋大观中,手足挛缩,瘖不能言语,遇异人,以药一粒纳口中,遂能言语动作,知隐匿事。遇武当孙恒先生,曰:“罗浮山黄野人,五代时惠州刺史,弃官学道,宜往拜之。”至罗浮,缘藤上崖,见野人踞坐。拜而拱立,野人曰:“子可教,取鱼肉与之。”道人自此能食生肉。

绍兴末,诏封达真先生。后又度苏痒成仙。语在吴兴陶安世所撰《苏后湖遇黄真人记》。励至宋末犹存,人多见之者,后飞升去,人名其书院故址曰“书堂坑”。

这两篇升仙的故事都出自惠州,罗浮山有水簾洞,看来这两人极有根缘,通过行医济世,修道成仙,后飞升仙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0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