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红的外壳,白嫩的内肉。
无论是观感还是口味,荔枝都是一等一的美食。
然而,好吃的东西,总是不易储存。
古人说荔枝摘下后,一日色变,三日味变。
所以,在没有快递小哥飞奔的年代,北方达官贵人要吃到鲜荔枝,只能由官驿八百里加急投递。
于是,就有了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诗句。
后来,就这“妃子笑”,也成了荔枝的品牌。
当然,苏东坡的诗句“恰是当年十八娘”中的“十八娘”,也成了荔枝中的名品。
因为荔枝味美,又得到杨贵妃等美人的垂爱,所以荔枝也成了诗人的心头好。
古代诗人在赞美荔枝的同时,总爱把荔枝与大唐历史的盛衰扯上关系。
于是,荔枝也就成了“有故事”的水果。
妃子笑(1)食荔枝
(宋)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简评:真正的美食家,是甘愿为美食搬迁居所的。
苏轼《食荔枝》(2)过华清宫绝句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简评:美味的荔枝,既是世间罕有的美食珍品,也是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见证。
杜牧《过清华宫绝句》(3)成都曲
(唐)张籍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简评:成都之美,美在锦江,美在酒家,更美在荔枝。
张籍《成都曲》(4)减字木兰花·荔枝
(宋)苏轼
闽溪珍献。过海云帆来似箭。
玉座金盘。不贡奇葩四百年。
★
轻红酽白。雅称佳人纤手擘。
骨细肌香。恰是当年十八娘。
●简评:骨细肌香,轻红酽白,无论是用美人来比喻荔枝,还是用荔枝来比喻美人,都是最为合适的。
苏轼《减字木兰花·荔枝》(5)解闷十二首·其十
(唐)杜甫
忆过泸戎摘荔枝,青峰隐映石逶迤。
京中旧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
●简评: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荔枝是酸是甜,只有吃的人知道。
杜甫《解闷十二首其十》(6)荔枝
(宋)张舜民
柳江六月水如汤,江边荔枝红且 。
摘时须是带枝叶,满盘璀璨堆琳琅。
●简评:摘荔枝要带枝叶,古代诗人也懂农产品保鲜技术。
张舜民《荔枝》(7)荔枝楼对酒
(唐)白居易
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 香。
欲摘一枝倾一,西楼无客共谁尝。
●简评:用荔枝下酒,白居易也是一个地道的吃货。
白居易《荔枝对酒》(8)荔枝画
(元末明初)张昱
六月南风荔子丹,皱红小碧满银盘。
水晶细嚼甜于蜜,满口生香玉露漙。
●简评:这首题荔枝画的诗,画面感极强,让人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张昱《荔枝画》(9)浪淘沙
(宋)欧阳修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
绛纱囊里水晶丸。
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
一从 散马嵬关。
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简评:剥开的荔枝确实是一颗颗“绛纱囊里水晶丸”,诗人的想象力就是非凡。
欧阳修《浪淘沙》(10)咏荔枝
(明)丘浚
世间珍果更无加,玉雪肌肤罩绛纱。
一种天然好滋味,可怜生处是天涯。
●简评:“一种天然好滋味!”这像不像现在电视上那些美食广告?看来,古代诗人也懂广告创意。
丘浚《咏荔枝》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