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苏轼,你能想起来什么呢?
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还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还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今天想跟你们说的不是“唐宋八大家”的苏轼,而是“顶级吃货”苏轼。
苏轼这一生颠沛流离,屡遭贬谪,第一次被贬由于乌台诗案贬至黄州(湖北);第二
次被贬由于被变法派打压被贬至惠州(广东);第三次被贬由于新派对旧派进行再次
全面打压,苏轼被贬于儋州(海南)。
但苏东坡却怀揣着一颗“吃货”之心,走哪吃哪,自得其乐,甚至为后人留下数到名
菜。
苏轼在任密州太守的三年,是他颇感苦闷的一个时期,因为和之前他在杭州时相比,
环境有天壤之别。
杭州风景秀美,物产丰饶,人文浓郁,治安稳定;而密州,风景单调,缺衣少食,人
文寥落,盗贼满山。
苏轼怀念杭州,心情低落,对家人也没什么好脸色。
直到有一次家人劝他:为什么不能开心点?
他这才意识到,对“失去”的耿耿于怀,已然阻碍了他对新生活的体验。
于是,他放下了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执念,开始重新审视密州生活。
境随心转后,他霍然发现密州也有独特的魅力——地域辽阔,民风雄壮。
他一扫往日阴郁,与朋友村店喝酒,和同事平冈围猎,快意豪放,雄心万丈。
那个快乐的苏轼,又回来了。逝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待。
人生所有失去,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这种心态帮他在数次贬谪中,重新审视生活,收获异乡的美好。“吃货”第一站——黄州
北宋元丰三年(年),四十三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生活还是比较
窘迫的。
他在《寒食帖》里描述自己的生活状况是这样的: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好在黄州的猪肉价格低廉,他说价贱如泥土。富人嘛,为了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不愿
意吃这些价格低廉之物,只吃贵的,不吃对的,是他们的座右铭。穷人虽然买的起猪
肉,奈何烹饪技术有限,做出来的猪肉不好吃。
就是这些“价贱如泥土”的猪肉,到了苏轼手里,就是味道醇美浓厚,吃起来酥烂但
是不碎,口感香糯。
他还为此写过一首《食猪肉诗》,讲解了自己烹饪猪肉的经验:
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黄州好猪
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就是我们现在吃的东坡肉的来源了。
除了美味名扬的东坡肉外,吃鱼也是苏轼的一大最爱。
被贬黄州的时候,苏轼就曾说,黄州有三好,鲜美的鱼肉,便宜的猪肉,还有清脆的
竹笋。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连长江都知道鱼的美味,身为
吃货的苏轼自然更懂,就连他去赤壁游览的时候,都不忘了带上鱼,“携酒与鱼,复
游于赤壁之下”(《后赤壁赋》)。《水龙吟·小沟东接长江》也说“永昼端居,寸阴
虚度,了成何事。但丝莼玉藕,珠秔锦鲤,相留恋,又经岁。”即就算整天安居无
事,光阴白白度过,什么事也未作成。但是莼菜、白藕、珍米和鲤鱼等食物,年复一
年地离开不了。
有一阵子苏轼的眼睛生病了,就有朋友劝他说,你要忌辛辣油腻,尤其尤其不能吃
肉。苏轼很委屈,说嘴巴不会同意的,眼睛是眼睛,嘴巴是嘴巴。眼睛已经生病了,
干嘛要限制嘴巴,因为眼睛患了病就放弃我的食物,不可以。
由此可见,苏轼对美食的热爱。即使生病他也要吃上自己喜爱的食物才行,他不仅是
爱吃,而且还喜酒,他在《酒隐赋》说:
喝酒能“不择山林,而能避世。引壶觞以自娱,期隐身于一醉”。
黄庭坚曾爆料说他酒量极差,没喝多少就烂醉如泥,醒来“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
意味,真神仙中人”。
苏轼曾在黄州城外的荒地,建造了一间简陋的草屋。因建于大雪之际,且草堂四壁绘
有雪景,故命名为“雪堂”。
苏轼经常在雪堂读书会友,来访的客人常常会带些酒。他便将各种喝不完的酒,都倒
入同一个瓮中储藏,戏称为“雪堂义樽”。“义”有分享之意,或许他还曾用这“雪
堂鸡尾酒”,招待过远道而来的客人。
在黄州的三年,是苏轼蜕蛹成蝶的三年,“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透
露出一种不急不徐的从容。
也就是在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写下了著名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
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就像孔子夸赞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哉,子瞻也!香哉,东坡肉也!
苏东坡为什么叫苏东坡?
这也和黄州有关,苏轼被贬黄州,得好友马正卿的帮忙,得到一块几十亩的荒地,由
于这块地位于黄州城东面的一个山坡上,且躬耕的生活有点像居士隐居田园,于是苏
轼便给自己起了「东坡居士」的别号。
苏轼他有属于自己的几十亩地,有属于自己的菜地,有属于自己的院子,有属于自己
的耕牛,这样的田园生活,让他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令他陶醉其中。他还写过一首
《雨后行菜圃》来表达自己在菜地里种植蔬菜的快乐。
梦回闻雨声,喜我菜甲长。
平明江路湿,并岸飞两桨。
天公真富有,膏乳泻黄壤。
霜根一蕃滋,风叶渐俯仰。
未任筐筥载,已作杯案想。
艰难生理窄,一味敢专飨。
小摘饭山僧,清安寄真赏。
芥蓝如菌蕈,脆美牙颊响。
白菘类羔豚,冒土出蹯掌。
谁能视火候,小灶当自养。“吃货”第二站——惠州
苏轼在黄州待了几年之后,宋神宗驾崩,以高太后为首的旧党当政,高太后惜才,把
他召回开封,然而好景不长,高太后逝世后,支持新党的宋哲宗当政,于是苏轼成了
新旧党争的牺牲品,被流放到了惠州这个凄凉之地。来惠州时苏轼已经五十九岁了,
作为被人监管的犯官,生活十分凄苦。但他对美食的欲望却依旧未减。
在给弟弟苏辙的信里他说:“惠州这个地方太穷了,有一天街市上杀了只羊,我是犯
官,不能跟达官贵人抢羊肉,于是就跟杀羊的人说给我留些羊脊髓的肉,这个部位的
羊肉一般没人买。
然而羊骨髓真好吃呀,骨缝之间有细嫩的肉,中间还有骨髓,用水煮到微熟,用酒渍
一会儿,再撒点盐放在火上慢慢烘烤,烤到骨肉微焦,就可以吃啦!
我吃羊脊髓肉的时候,竟然吃出了海鲜的味道,只不过我吃得那么高兴,家里的小狗
等不及了,都很不高兴。”
在惠州,羊肉不是一般人能吃得起的东西。苏轼被贬惠州时无法大快朵颐地吃羊肉,
却品味到里羊脊肉中细嫩。食“骨间微肉”如食“蟹鳌”,品出了美食之真味。
他还不忘在人前炫耀,“你呀,只能吃到肉,不能品尝到骨头上的美味,真是可惜
呀!”。
这就是苏轼,人所不屑的食材,到了他手里能摇身一变为珍馐美味。就像他的诗词,
用最简单平实的词语,写出了最深刻的人生感悟。
苏轼这道羊脊骨后来演化为一道名菜“羊蝎子”,造福了后世千千万万名吃货。
除了羊蝎子,苏轼在惠州还迷上吃荔枝。
年5月间,惠州荔枝大丰收,朋友们邀请苏东坡到一棵老荔枝树下品尝荔枝。这
棵树相传是宋初大将军陈尧佐在惠州任职时亲手种下的,陈当过宰相,在惠州有不错
的政绩,当地百姓在荔枝树附近为其建了祠堂,这棵树快一百年了仍枝叶茂盛,果实
累累,一些高大树枝上的果子还只好使唤猿猴去采摘。
岭南雨水充足,瓜果丰富,有荔枝、杨梅、枇杷(又名卢橘)、龙眼等名果。苏轼甚
是高兴,写了一首耳熟能详的《食荔枝》诗: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为了吃荔枝,都甘愿做岭南人了,可见在惠州的日子,苏轼吃着羊蝎子、荔枝、杨
梅、枇杷、龙眼这样的美食,过得也真的很满足很快乐。
“吃货”第三站——儋州
可苏东坡也并没有在岭南长久的待下去,他的被贬之路并没有结束,乐观的他再一次
收拾行囊前往了更远的被贬之地——儋州。
在宋朝是不杀文官的,放逐岭南几乎是对文人最重的惩处,为什么是“几乎”呢?因
为最重的惩处是放逐儋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
因为苏轼的影响力太大,哪怕他身在岭南,他的政敌们依旧不放心,所以在公元
年,60岁的苏轼被贬儋州。
苏轼对儋州文化影响之大、贡献之大我们先按下不表。
苏轼刚到海南时,吃不了海鲜,不过慢慢地也就习惯了。有一回,当地渔民给他送来
一筐生蚝,60多岁的苏轼一时技痒,又漏了一手厨艺。
《苏轼文集》中说到这一段是“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苏轼调配好秘制酱料,让儿子苏过把生蚝的肉挑出来,和调料拌在一起,放入水中,
并加入适量米酒,一起煮熟,味道极佳,是从未尝到过的美味。
然后他们又取出了几个大一点的生蚝,在火上烤干,并撒上一些调料,放入口中咀
嚼,吃的津津有味,我猜想这大概是最早的海南海鲜烧烤了吧。
苏轼的幽默和豁达被美味的生蚝激发出来了,为此,他还在给小儿子苏叔党的信中写
道:
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大意就是:儿啊,你千万别让开封那帮人知道爹在海南吃生蚝,生蚝太好吃了,他们
要是知道爹在海南吃生蚝,他们肯定哭着求着要来海南和爹抢生蚝吃。
乐观、旷达的苏轼在生活窘迫之时,也依然能在普通食物中找到生活之乐趣,他既能
享受山珍海味,也不拒绝粗茶淡饭,能独创性地挖掘他人弃之不用的食材中的独特美
味。
所以,他被贬黄州之时,仍会欣喜“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被贬惠州
时,仍会庆幸“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如长做岭南人”。
他总能在苦难窘困之中,发现生活固有内在的美好。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句文青常常引用的诗也是出自苏轼之笔。
春天的午后,喝喝茶,吃吃野菜,尝尝当季蔬果,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
愉。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都说人生苦,苏轼却始终在为我们证明,生活不止眼前
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知足者常乐,粗茶淡饭平淡的味道,才是人间真正的欢愉所在。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