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反对王安石(-)日熙宁变法的中坚力量,他俩虽然在政治上针锋相对,但私下两人都是文坛大鳄,彼此间惺惺相惜。苏轼曾去南京拜访王安石,两人同游数十日,这种超越了政治上的敌对与偏见,显示出两人高贵的人格品质。那么在诗词创作上,两人谁更胜一筹呢?王安石的词毫无疑问是他的短板,跟苏轼没法比。而诗的高下,确是一个难分仲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王安石前期的诗歌倾向性很强,主要是同情下层人民、针砭社会弊病,而且由于王安石也是宋代古文运动的一员,文学上主张经世致用,这样一来,诗歌重说理,艺术性就降低了。直到王安石晚年罢官隐居之后,写了许多风景诗,尤其是绝句,“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才有了“王荆公体”之称。《沧浪诗话》里也有说:“公绝句最高,其得意处,高出苏、黄、陈之上。”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苏轼在黄州四年成为苏东坡后,与其弟游览庐山,写下《题西林壁》这首语浅意深,因物喻理,寄至味于淡泊的言理。王安石三十岁的时候,在《登飞来峰》中也写过与《题西林壁》异曲同工的诗句,这时他初涉宦海,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熙宁四年至七年(—),苏轼任杭州通判,相当于今天的副市长,写有名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此诗当然非常漂亮,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认为,苏轼做此诗时颇为自负,甚至还有那么一缕文人的轻佻。熙宁二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同乎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由於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二月,“春风又绿”正暗合了王安石的二次拜相。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元丰八年(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全诗着重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书湖阴先生壁》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大约作于元丰三年()。杨德逢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苏轼《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王安石《春夜》: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苏轼的《春宵》写得明白如画却又立意深沉。在冷静自然的描写中,含蓄委婉地透露出作者对醉生梦死、贪图享乐、不惜光阴的人的深深谴责。诗句华美而含蓄,耐人寻味。王安石《春夜》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借用爱情诗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春风得意之情,创作手法高明。表面是写春夜清幽美景,实际上是在说这大好的景色象征大好的形势,所以恼(撩)的人睡不着,实在是太令人兴奋了。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苏轼《冬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王安石《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王安石《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易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王安石《北山》: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苏轼《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叫明月送将来。王安石《钟山即事》: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苏轼《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王安石《江上》: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459.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