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对酒,赋对诗。古往今来的文人们,不仅才华横溢出口成章,而且大多懂饮食会生活。闲翻古诗词,就能发现不少著名诗人就是天生的“吃货”,比如苏东坡、孟浩然、袁枚等,都是个顶个的会吃的主,足迹所留之地,都能留下地方美食的印记。甚至当年在苏杭任职的苏东坡,竟研究出了流传至今的东坡肉,而这种诗酒年华的人间烟火,有时更能耐人寻味。
苏东坡被贬 州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逛菜市场发现 州的美食,他在《初到 州》写到:“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这里的鱼和竹笋是难得的美味,想起来惭愧,没干多少工作,却在吃喝上花了不少官家的钱。贬官到惠州,这里的水果让他大开眼界,“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现在看来,别人是“逛吃”,当年的苏东坡是“贬吃”。不论贬官到哪里,都有当地的美食安抚他那颗不甘寂寞的心。晚年他被贬到海南岛荒蛮之地,他竟和当地人学会了吃蛤蟆、蝙蝠。有史记载:“东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贻书叔 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蠔就是牡蛎,他写信给儿子说,千万别让那些当官的知道,好东西若都来抢,老子吃什么。
孟浩然才高八斗,也同样是会吃的性情中人。李白与孟浩然交往,曾感而叹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当年赋闲,好不容易遇到举荐的机会,上面派人约他觐见,正碰上他与好友刚坐上桌,他挥手道:“业已饮,遑恤他”!正吃饭呢,其他事都靠边。“列筵邀酒伴,刻烛限诗成;醉来方欲卧,不觉晓鸡鸣”。饮酒赋诗,刻烛成篇,通宵达旦,或许正是孟浩然的真实写照。
当年王昌龄遭贬路过襄阳,孟浩然为他接风洗尘。彼时孟浩然患疾在身,饮食多有禁忌。但见到老友,便把一切抛到九霄云外。他的《送王昌龄之岭南》有记:“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岭南缺衣少食,你我相见又不知何时,今天就在一起好好吃一顿吧。
比起上面两位,清代诗人袁枚应算是有心的吃家。他的诗《所见》:“牧童骑 牛,歌声振林樾”,孩子们都会背。而他记录美食的《随园食单》,却是用文言随笔的形式,再现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共计种南北菜肴饭点和当时的美酒名茶,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中国饮食名著,后来慈禧太后也要命御厨按他写的食谱做菜。
对于古代诗人们的情怀意趣,我和老魏崇敬有余心向往之。老魏出身清代御厨世家,是赊店魏氏牛肉酱的传承人,不仅精于厨艺,醉心于南阳地方美食,更在南阳 牛肉酱的传承发展中,树起了地方品牌的标杆。他的易佰福 牛肉酱系列是“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同时也是省商务厅授予的“河南老字号”品牌,为南阳特产赋予了厚重而诗意的风物文化。
地方美食,对于古代诗人大家而言,不仅能带来口腹之欢,更能超越物质,成为生活的性情格调。而对于老魏而言,就是传承百年的传统手工技艺,不断创新和发现生活的乐趣。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是对于生趣的率性和执着,纵使岁月流转,也能诗意栖居,于人间烟火中修心炼性,不断发现美、创造美,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成全了这个世界。(魏小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