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正规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b/
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群星璀璨,人才辈出。这些杰出人物,或以思想、或以行动向时代提问,向时代呐喊,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北宋文坛中有一位领军人物,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这就是苏轼(年1月8日-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苏轼一生跌宕起伏,颠沛流离,三起三落,黄州、惠州、儋州这三地都是他曾经饱受苦难的地方,但乐观的心态,坦然的面对,三次流放尽管为人生政治的低谷,却成就了其高尚的思想性格,文学素养的巅峰以及对人生认识的升华。正如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对自己的总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起一落嘉祐元年(年),二十一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中进士。在随后几年里,苏轼写出了《策论》二十五篇和《进策》二十五篇,提出了改革弊政的革新主张,以革新派的面目走上了政治舞台。宋神宗熙宁二年(),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发动了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史称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主张与变法不谋而合,按理他应该是拥护变法的,但他无法认同王安石激进的思想、变法在推行过程中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在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对百姓利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熙宁四年(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在变法正盛的当时,京师已无苏轼立足之地,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年)四月至元丰二年(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然而远离了朝廷,却远离不了是非,任湖州太守不到三个月,苏轼就身陷“乌台诗案”,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句话暗藏讥刺朝政,反对新法。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神宗及新派人物都大为恼火。后来由神宗批示后,七月二十八日,台吏皇甫僎携吏卒急驰湖州逮捕苏轼,解往京师,苏轼坐牢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现在人们常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苏轼如果没有被贬黄州的这段经历,这些千古佳或许与我们擦肩而过,真正伟大的作品和伟大的诞生也是在磨难和沉默中酝酿的。二起二落宋哲宗元佑元年(),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被召还朝,命运急剧逆转,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权重一时。新兴势力对王安石集团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凡涉及新法的不管对错,一概废除,这对于刚正不阿的苏轼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他再次上书皇帝对新法要“参其所长”,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换句话来说,咱们这位苏部长只会做事,不好做人,自侍有点本事,还有几分清高,不懂得官场的游戏规则,不会站队。这不是自找苦吃吗?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公元年,新党再起,宰相章惇,御使赵挺之、来之邵一伙对元祐党人进行疯狂报复、迫害,他们沿用乌台诗案伎俩,弹劾苏轼所作之诰词谤讥先帝。苏轼再次被流放英州(今广东英德)。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新党在皇帝面前仍不断攻击苏轼,致哲宗皇帝在苏轼赴英州途中,两次加重处分,把苏轼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惠州地处岭南,气候温暖,一年到头甜瓜香果不断,其中以出产荔枝、龙眼、柑橘、杨梅等超甜果类出名。苏轼本人生平酷爱甜食,在别人眼中的岭南烟瘴之地在苏轼眼中却是洞天福地,他到此如游鱼得水,大饱口福的同时心满意足地赋诗一首: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尽管仕途步入绝境,甚至连生计都成问题,但此时的苏轼依然以他一如既往的乐观精神,寄情于惠州的山山水水,流连于鹅城的清风明月,遍尝岭南的四季佳果,享受生活的甘甜与苦涩。苏轼在惠两年又七个月,他同情、关心民生疾苦,揭露时政黑暗,他修建了东新桥、西新桥和一座堤坝,向当地官员和百姓推广了秧马,还组织人员搜购药物,施药救人。因此深受惠州人民的爱戴。贬惠期间,听闻元祐党人永不叙复,“已绝北归之望”,遂决计“买田筑室,作惠州人矣”。在白鹤峰买数亩地建屋二十间,栽植果木,凿井取水,令其子迈挈诸子孙至惠居住,以遂“长作岭南人”的宿愿。   东坡去后,在惠州留下了东坡井、合江楼,嘉祐寺、白鹤峰东坡故居、西新桥等一批文化遗址,还写下诗词首,书信、文章多篇,为惠州人民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三起三落苏轼在惠州的所作所为传到宰相章惇耳里,特别是看了苏轼在惠所写《纵笔》、《食荔枝》后,章宰相怒火中烧,好你个苏轼,在那你都这么逍遥自在,我让你初春睡美日啖荔枝,于是在哲宗面前尽献谗言,将苏轼贬往海南儋州,责授琼州别驾、移昌化军安置。经历了两次流放,苏轼的心理承受力己今非昔比,尽管仍有郁闷和愤懑,他仍泰然自若,踏上了儋州之路。在儋州时,当时农业还处于原始时代,刀耕火种,由于生产方式十分落后,农民生活十分贫困。苏轼从思想上开导他们,写下了《和陶劝农六首》。他发现海南大面积荒芜,而种的收成低,连自己都不够吃。他告诉黎民:“天不假易,也不汝匮”,“利尔耕耘,好尔邻偶。斩艾蓬蓊,南东其亩,父史扶梃,以扶游手”。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黎族家就会出现丰衣足食的景象:“霜降稻实,千箱一轨”。“大作尔社,一醉醇美。”苏轼还诚恳地说:听我苦言,其福永久。苏轼劝农,劝黎族百姓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可以说苦口婆心。苏轼作为一个异地的汉族贬官对黎族同胞的赤诚之情跃然纸上。儋州县志记载:“北宋苏文忠公来琼,居儋四年,以诗书礼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在艰苦的环境里,东坡的笔并没有停留,他以超然的心态,以著书为乐,在儋州创作了诗词余首,散文等余篇,书信40余篇。《书传》一部,并对《易传》和《论语》进行修订。他用枯萎的生命书写出了人生与文学的辉煌。苏轼在海南文化、医药、生产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受到海南人民世世代代的敬仰与怀念。儋州东坡书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院里陈列了东坡在儋州的主要活动及贡献。儋州出版了《新编苏东坡海外集》、《苏东坡在儋州》、《苏东坡在海南》等。元符三年(1),65岁的苏轼遇赦北归,赴廉州安置。他写下了著名的“渡海诗”: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情,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东坡先生的故事结束了,他的诗词还在被后人广为传诵,我想,他留下的不仅仅是清新质朴的诗词,行云流水的文章,更是他在逆境中人格的升华,把磨难化为创作的动力和源泉的高贵品质。(万伟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4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