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博罗山茶正进入一年中的第二大采摘季。在博罗县产茶大镇——柏塘镇,茶农正忙着采摘、炒制山茶。

产业旺,农民富,乡村兴。山茶是博罗农业的一张名片,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一大抓手。但细究博罗山茶产业的发展,尽管山茶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茶产业联农带农的效益尚有很大上升空间。

今年,县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以“联农带农、强农富农”为工作导向,大力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培育做强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三产融合”新业态,全力打造融合工业化、商业化的现代农业产业链。

片片绿叶如何以更足的气势“接续奋斗”,谱写乡村振兴新篇?柏塘镇将依托柏塘山茶实现三产融合,为博罗茶产业的现代化探路。

优种植

柏塘山茶种植面积全县最大

日前,记者在柏塘镇罗塘村看到,成片的山茶园里,一级级绿阶梯充满层次之美。茶园中间,三五成群的茶农正在采摘茶叶。采摘后,茶农将茶青带回家,经过晾干、揉捻、炒制等工序,入口回甘的柏塘山茶便制作完成。中秋佳节将至,茶叶订单不断。茶农张春生说:“秋茶不仅产量较大,市场需求量也较大。”

罗塘村是种植柏塘山茶最多的村之一,种植面积多亩,全村近户人,多户有种植,少则几亩,多则十多二十亩。近年来,随着柏塘山茶知名度不断提升,山茶的销售和价格都上去了。靠种植山茶,村民住上了小洋房,买了小汽车。

柏塘镇山茶种植面积全县最大,全镇38个行政村,有33个村种植山茶,有山茶专业合作社及公司57家;柏塘山茶种植农户达多户,2万多人,占全镇农业人口的51%以上;茶叶种植面积2.3万亩,占全县种植面积的70%左右。据初步统计,年产茶青约吨,干茶总产量约吨,茶叶总产值超过3.72亿元。

科技加持打造智慧茶园

柏塘山岭属于罗浮山脉一支,罗浮山种植山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多年前的东晋年间。

多年的发展,柏塘山茶誉满广东:年10月,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年,柏塘镇被评为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被评为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

尽管成绩亮眼,但短板也明显。种植上,全镇茶园分布小而散,连片规模化茶园较少;种植未能实现标准化,品质不一。博罗县茶叶行业协会会长卢天福说,柏塘山茶合作社众多,但种茶、炒茶的技术各有差别。也正因如此,虽然柏塘山茶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一直没有将标识用起来。

如何补齐种植短板,让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接下来,该镇计划实施扩规模、提品质行动。其中,提前谋划柏塘山茶扩大种植布局规划,充分利用桉树改造契机,鼓励农民种植茶叶,逐步串点成线连片,提升茶园的连片程度和集中度。在种植的过程中,通过龙头带动、企业带头等方式,逐步实现种植标准化。

种植的现代化离不开智慧的力量。日前,记者在龙头村“一村一品”示范茶场看到,这里安装了监控系统。有了这个系统,茶农用手机就可以查看茶园的情况,实时监测到周边的环境指标。另外,还能远程监控操作滴灌、喷管系统,对茶园进行管理。作为老一辈茶农,卢天福感慨地说:“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该镇将努力打造“智慧茶园”,建设柏塘山茶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柏塘山茶交易平台,配置全景可视化视频监控、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病虫害测报与预报、农产品质量监测等智能管理装备,实时动态做好茶园信息采集以及数字化管理,构建柏塘山茶可视、可控、可追溯的大数据综合管理体系。

柏塘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争取年实现茶叶种植规模超10万亩,让茶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将柏塘从茶叶专业镇延伸打造成茶产业专业强镇。

强加工

探索抹茶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

现代农业发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种植,还有产业链的延长、附加值的提升。深加工是其中一个特点。

目前,柏塘山茶的制作,已经突破手工炒制的局限,用上了机器。对于茶生产的探索,柏塘茶农不止于此。博罗县云雾壹号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谢伟明是种植老手,他深知柏塘山茶的优势与短板。“茶叶采摘要适时,不然会影响品质、产量。”谢伟明说,“茶叶末、碎茶其实都不能销售,扔掉了挺可惜。”

该如何扬长避短?谢伟明一直在琢磨。时下抹茶在市场深受喜欢,是否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年5月起,他便开始尝试抹茶粉的探索。经过考察,他了解到,抹茶粉至少需达到目以上,口感才能细腻,不然做成其他抹茶产品口感欠佳。最终,谢伟明从水泥生产中得到启发,利用球磨机来加工抹茶粉。目前,他以抹茶粉和面粉为原料,生产了绿茶面、红茶面和抹茶蛋卷,均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谢伟明对茶产品的探索是柏塘茶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另一个地方,柏塘山茶的衍生产品——柏塘山茶月饼刷爆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3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