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去哪里治疗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本文转自:中国食品报

初夏的南方,暑气与潮气浸染一起,天气愈发闷热起来,爽口宜人的杨梅恰巧在此时成熟缀枝,唤醒了蠢蠢欲动的味蕾。杨梅泛红之季,随处可见杨梅的身影,空气里飘荡的是酸甜的味道,水果店里又多了紫红色的身影……杨梅红了,杨梅熟了,夏日的气息扑面而来。

文人颂杨梅

人称“江郎”的南梁文学家江淹是有记录的将杨梅入诗的第一人。他的四言诗《杨梅颂》称赞杨梅“珍过荔枝,香超木兰”,并将杨梅的色、香、味、形及生长环境、装盘品尝写得极为形象而优美:“宝跨荔枝,芳轶木兰。怀蕊挺实,涵黄糅丹。镜日绣壑,照霞绮峦。为我羽翼,委君玉盘。”

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写过一首《裴司户员司士见寻》:“府僚能枉驾,家酝复新开。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谁道山公醉,犹能骑马回。”一群旧日老友聚在一起,家常小菜、自家陈酿,再配上酸甜可口的杨梅,自然是无比欢欣。

而在诗仙李白的眼里,杨梅同样是与友人把酒言欢的媒介:“江北荷花开,江南杨梅熟。正好饮酒时,怀贤在心目。”

“绿荫翳翳连山市,丹实累累照路隅。未爱满盘堆火齐,先惊探颌得骊珠。斜插宝髻看游舫,细织筠笼入上都。醉里自矜豪气在,欲乘风露扎千株。”这是南宋诗人陆游赞美杨梅的诗,生动地描绘了古越之地杨梅丰熟之时的迷人景象,以及人们喜摘杨梅远销都城临安被视作果中珍品的盛况,并把杨梅比作龙颌下的明珠,显然在南宋时其身价已超出了百果。

“筠笼带雨摘初残,粟粟生寒鹤项殷。众口但便甜似蜜,宁知奇处是微酸。”南宋诗人方岳在品尝杨梅后写下了《次韵杨梅》。五月末,南方多雨,雾气弥漫,氤氲眼前,这时再提着一个小竹篮,拨开遮挡的树叶,里面就能看到那一个个如鹤顶般红艳的杨梅。大多数人吃杨梅喜欢吃甜的,像蜂蜜一样甜丝丝的味道方适合。但是方岳不觉得,他倒认为杨梅最奇妙的乃是那抹酸味,微微酸涩伴着甜蜜汁水那才是最妙的。

清人杨芳灿亦有词《迈陂塘·杨梅》:“闲销署,露井水亭清坐,不须料理茶磨。夜深一口红霞嚼,凉沁华池香唾。谁饷我?况消渴,年来最忆吾家果”。“露井水亭”“料理茶磨”,有清凉之功,却不及杨梅一颗。

古人常以杨梅与荔枝并谈,皆因二者都熟于夏季,又同为圆润精致的可爱小果,荔枝甜美,杨梅酸甜,各有千秋。然而,那些钟情于杨梅的文人拥趸们却偏要在笔锋中分出个胜负。

北宋词人王观写有《浪淘沙·杨梅》:“素手不晶盘。垒起仙丸。红绡剪碎却成团。逗得安排金粟遍,何似鸡冠。味胜玉浆寒。只被宜酸。莫将荔子一般看。色淡香消僝僽损,才到长安。”为了让杨梅的风头压过荔枝,王观在词中不惜笔墨对其赞美,直夸味道胜过玉液琼浆。又如北宋诗人平可正的《杨梅》,可能是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杨梅诗,尤其是头两句“五月杨梅已满林,初凝一颗价千金”已成描述杨梅的范句,经久传诵。

最有意思的当属苏东坡了。当年他被贬流放到岭南惠州,在罗浮山下吃了荔枝,遂写下一首《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对荔枝的美味大加赞美。但后来在江南吃过杨梅后,又被杨梅的风味所倾倒,由衷赞叹:“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比之荔枝与葡萄,杨梅显然高出一筹。

明代内阁首辅徐阶的杨梅诗,“折来鹤顶红犹湿,剜却龙睛血未干,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得到长安。”把杨贵妃食荔枝的典故扯进来不算,还趁机调侃了一下。

现代文人也有描写杨梅的作品。如郁达夫曾写过一篇名为《杨梅烧酒》的小说,当年郁达夫专门赶到杭州找老友去吃“应时的杨梅烧酒”,可能是因为杨梅烧酒的味道确实好,于是他俩不停地喊:“堂倌!再来两杯!”最后,“靠着板壁,一个杨梅,一个杨梅地往嘴里送。我这时候也有点喝得醺醺地醉了”。

美食家汪曾祺笔下的杨梅,“真是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此番比喻,充满了对生活的炽烈之情,如杨梅之殷红、暗红、紫红,色浓而清,味足而欢,在汪曾祺看来,人间果蔬有滋味,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更是对文化的态度。

此物最思念

杨梅的微酸滋味,不止藏于诗境之间,也蕴含在人生情怀之中。

在明代余姚进士孙陛的心中,杨梅代表着浓浓的乡愁。孙陛入朝为官后,珍馐美馔自不可少,但最让他追忆的味道,却是往时家乡最为寻常的杨梅。他曾叹道:“旧里杨梅绚紫霞,烛湖佳品更堪夸。自从名系金榜后,每岁尝时不在家。”

在历史上,嗜食杨梅者大有人在。对于他们而言,那简直是“不可一日无杨梅”,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明弘治十五年(公元年)五月下旬的一天,隐士薛章宪丢下手中的农事,冒着暑热从江阴发舟,专程赶到苏州采摘杨梅。嗜杨梅如命的他,到了之后才发现还是来晚了一步,“时采摘殆尽,仅获一丸紫而大者”。好友沈周以“千树已空嗟太晚,一丸聊足记曾过”之语来安慰怅然若失的他,并绘一幅画聊资纪念。在这幅名为《杨梅村坞图》的画中,薛章宪的小舟系于岸边,本人则面朝着杨梅树林昂首仰望。只是树上一片冷清,与主人公满怀期待的神情形成了强烈反差。

清代才子李渔不但诗文了得,对美食也非常有研究。他的毕生嗜好是吃杨梅,称自己每次能吃一斗多。在《闲情偶寄》中他记载过一件事,说杨梅救过自己的命。

李渔20岁时不幸染上瘟疫,躺在床上几近奄奄一息。当时正值杨梅上市的季节,对杨梅一刻也不忘的他呻吟着问妻子,杨梅上市了没有。妻子知道市场上有售,但是不敢让他吃,于是派人偷偷去问医生。医生说,杨梅性极热,与病症相冲,不要说多吃,即使只吃一两颗,都会丧命。家人听了就只能用假话来应付他,说现在还没有。谁知他的房子临街,外面卖杨梅的吆喝声传进门来。李渔听见顿时来了精神,赶紧催着妻子去买,妻子没有办法,只能满足病中人的心愿。杨梅还未送到床前,李渔早已是口舌生津,直吞口水,迫不及待地将杨梅塞入嘴中,不一会儿就吃下好几个。此时李渔全然忘记自己还是奄奄一息的病人,只顾专心致志地咀嚼杨梅,妻子看到这情景高兴极了,便将杨梅全部呈上,任由他吃个够。说来也怪,李渔的病自此渐渐有所好转。

经过这件事后,李渔总结出一个道理,就是自己的酷爱之物也是一味良药,在关键时刻说不定还能发挥作用。从此,李渔拼死吃杨梅的故事人皆所知。

1

2

3

封面设计:李少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