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为月明素光暖“我在这里等你”系列之“我在这首诗词里等你”——夏语(24)
仲夏时节,又到了吃荔枝的时候,街市上一筐筐、一堆堆的新鲜荔枝,诱惑着我们的口腹之欲,却也为我们带来了遥远的南国的记忆。
关于荔枝,最早的文献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文中写作“离支”,割去枝丫之意。原来,古人已认识到,这种水果不能离开枝叶,假如连枝割下,保鲜期会加长。而在我们关于荔枝的记忆里,最熟悉的应该就是“妃子笑”了吧!
其实,妃子笑只是荔枝的一个品种,名称来源于杜牧的《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可见其味道鲜美。
自古,荔枝就是我们舌尖上的美味,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留下了众多诗词画卷。其中诗词可谓蔚为壮观,而画卷则应以那位一千年前才华横溢的宋徽宗——赵佶的《写生翎毛图》为顶流。
在这炎夏之季,请友友就与月明一起在宋徽宗的这幅《写生翎毛图》中一起品一品荔枝的诗词,感受一下南国的风情,也算月明为诸君隔卷送去一份夏日安好。
那在众多关于荔枝的诗词中,选哪首来起笔呢?我想,这应该没有什么疑义吧!自然是以杜牧的这首众所周知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为先。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诗人杜牧经过唐明皇修建的华清宫时,远远回望中所想所感。
只见那巍峨的骊山林木葱茏,花草茂盛,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
此时正是荔枝成熟艳红的时节,唐玄宗曾经不惜一切代价,一扇一扇打开通往山顶上华清宫的千重门,为杨贵妃千里驱驰供应荔枝。
漫长的驿道上烟尘滚滚,只为华清宫里的贵妃轻摘一颗入口后的回眸一笑,却无人关心那千里迢迢。
这是一首名作,却让人感叹唐明皇竟以军国大事之法满足妃子口舌之欲,安得不乱?则其寓意自在其中矣!苏轼《荔支叹》“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直揭其要害,亦为名句,然一唐一宋,泾渭分明。
说到苏轼,说到荔枝,可能让人更难忘怀的是他的那首《惠州一绝》,不仅仅是荔枝可人,更有苏轼对生活的态度,可爱,可敬,可赞!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从这首诗来看,要说历史上最喜欢荔枝的人,苏轼应该不逊于杨贵妃吧!被贬岭南,别人悲观丧气,苏轼却是发现了吃不完的珍果荔枝,为此心甘情愿远离故乡,从此留在岭南。这是一种直言,却更有一份随遇而安的洒脱。
这两篇名作都是透过纸页让我们感觉那荔枝的美好,却没有一笔直接描写荔枝的容貌,莫急!荔枝的写真来了!
柳江六月水如汤,江边荔枝红且黄。
摘时须是带枝叶,满盘璀璨堆琳瑯。柳江的六月,江水汤汤,江边的荔枝已经成熟,颜色红中带黄。采摘荔枝时需带上枝叶,那样红绿相称摆放在盘中,才最为好看,就如上好的美玉,是那样地悦人眼目。
这是宋代的张舜民笔下的《荔枝》,透过他的笔墨,眼前看到的是颗颗圆润、又红又艳的鲜灵灵的荔枝。
同样是《荔枝》,同样是宋代的诗人,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借他的诗行则轻轻拨开了荔枝的外壳,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晶莹剔透的诱惑。
剖见隋珠醉眼开,丹砂缘手落尘埃。
谁能有力如黄犊?摘尽繁星始下来。轻轻拨开荔枝的果壳,就如见到隋侯珠一样,不禁使我睁开醉眼,仔细端详,那如丹砂般的果皮随手抛于地上。你看那荔枝树上果实累累,谁能像小牛犊一样强健有力?将这繁星般的荔枝全部摘下来呢?
就是这一颗一颗的荔枝,诗意般的诱人,诗意般的陶醉。
荔枝,从南方到北方,不同地域,同样的喜爱。
荔枝,从古代到如今,穿越的时空里有着它的一颦一笑,有着它的风姿和容貌。
荔枝,从枝头到案头,颗颗圆润,字字珠玑。
荔枝,落在夏日笔墨里的情怀……
本文由月明素光暖在百家号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感谢文友喜欢,愿以月明之素光与您结缘,给您温暖!
原创作品欣赏:你听,这是夏歌响起的时候……
原创作品欣赏:夏入炎时,梅子熟了,一季梅雨落下来了……
原创作品欣赏:南亭寄一怀唐时的夏风,宋时的夏雨就落在了西江月中
原创作品欣赏:雨后天晴原野旷,方觉夏深重晚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