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惠州电视台hztv」河北塞罕坝林场,三代塞罕坝人接续努力,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下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想,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在惠州罗浮山林场,有这么一个家庭,从林场建立至今,四代人为着造林、护林事业,矢志不渝守护绿水青山,把塞罕坝精神写在罗浮山。镜头前,年过七旬的徐寻芳正和儿子、孙子在一起,聊起当年自己当护林员时的经历。算起来,老人家是罗浮山林场第二代护林员,而他的爸爸徐如托,则是林场的第一代职工,那时候林场还叫罗浮山造林站,时间要回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林场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马尾松植播造林活动,最高峰时每天参加人数在千人以上。山林陡峭,树苗几乎靠人工扛上山,又累又危险。罗浮山林场第二代护林员徐寻芳:我爸爸以前是以种(树)为主,那时林场树不是很多,很多地方是光秃秃的,很多杉树松树都是他们种的,他们那时候条件相当艰苦他们那一批。到了上世纪70年代,第一代护林员种下的树逐渐成长,当时生活普遍比较艰苦,周围村民经常到林区割草搞副业和砍伐生松枝,因此盗伐林木事件时有发生。年,从部队退伍回到老家的徐寻芳,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了一名巡山护林人员。罗浮山林场第二代护林员徐寻芳:到我们这一代就工作变化,不是种树了,是管那个山林了,要到山里去守,那要走,看到有人砍树你要制止他,他们要偷,我们要保,他们都是晚上才去的,很危险。再后来,身为第三代的徐益成,从5岁起就在林场生活,从小习惯与林业打交道,几乎不假思索就选择了省林业学校,毕业后进入罗浮山林场。现在,在林场护林岗位上,徐益成除了要在办公室处理林业材料外,还要到山里进行管护和防火管理等。罗浮山林场第三代护林员徐益成:这个塔是年建成的,主要是望山上有没烟火。不管是烟大还是烟小,一发现情况马上汇报,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去灭火。年,林场积极响应国家生态建设政策,停止生产木材,积极构建生态公益型林场。徐益成说,转型期的林场,不少同事选择辞职,他当时也想过离开,但想到自己专业是林业,也热爱这份工作,最终还是坚持下来。近几年,实施生态保护后的林场走出绿色经济的发展步伐,徐益成也逐渐成长为一名林业工程师。并且一心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儿子。徐寻芳之孙徐文祥:包括他们(在山上)吃什么东西,遇到动物或者危险的情况怎么应对,他们分享他们的经验,他说每棵树的生长都可以折射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正是爷爷、父亲的言传身教,让这个家庭的第四代也在大学时期选择了园林专业,有志成为新一代护林员。罗浮山林场副厂长邓华格:他们(第一代)来的时候,罗浮山覆盖大概20%左右,到现在覆盖了99%,现在我们罗浮山大概有个物种,其中60%是药物资源,这是我们罗浮山的本。从采种育苗、植树造林到采伐林木,再到如今的保护,一代代护林员见证着罗浮山的发展。也是他们,续写了惠州大地上的“塞罕坝的精神”。罗浮山林场第二代护林员徐寻芳:这份工作很光荣。罗浮山林场第三代护林员徐益成:总书记说,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塞罕坝精神给我一个鼓舞,坚守坚持,把罗浮山尽自己的能力管护好。徐寻芳之孙徐文祥:未来我也想做一名合格的护林员,把生态文明保护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