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b/
苏东坡是天才,但并不自视清高,曾自言:“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但并非天下人都如此对他,至少有一部分人毁他,谤他,害他,欲其一死而后快。苏东坡因此仕途坎坷,命途多舛,然后苏东坡却让害他之人失望,因为苏东坡并没因此沉沦,而是活得自然、快乐,似乎还很富足。惠州一绝·食荔枝二首(其二)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首诗算不上苏轼的佳作,宋诗鉴赏辞典当中也没有收录。但是这首诗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要懂得这首诗的代表性,首先要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中原人士闻之生畏,不愿到广东来,可见岭南生活之艰难。但苏轼不愧是苏轼,他并没有因此而抑郁,而是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宋史》本传说苏轼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情不自禁地吟诵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以至于他快乐得连迫害他的人都感到嫉妒,他的政敌章惇听到他竟然如此舒服,于是颁发了新的贬谪命令,将苏轼赶往更加艰难的地方——儋州。苏轼仕途坎坷,一贬再贬,黄州、惠州、儋州是他依次被贬谪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苏轼以戴罪之身理应过着凄凄惶惶的日子,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以其无与伦比的乐观与旷达,看破名利,看透生死,恬淡地生活着。似乎每一次的贬谪之后,就是他文学上的丰收季,思想上的升华季。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大概是苏轼一生的写照。凉雨袭人,春寒料峭,一人独行,身无雨具却步态从容,一边欣赏夕阳斜照,一边吟咏长啸。一场春雨让作者关照了自己的一生,在命运的风雨里,苏轼不正是这样泰然前行吗?从这首词当中,我们可以读出苏轼的从容淡定,坦然自安。似乎风雨带来“穿林打叶声”也成了路上的美景,料峭的春风也成了人生应有内容。人生路上不是没有风雨和晴天的区别,而在于经历风雨的人的心境。谪居黄州时,有人向他请求长寿秘方,他写下了四句话: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这是长寿之道,也是处世之道,更是苏轼的精神写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1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