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前后后学习了不少苏轼的诗词,透过这些诗词,很大程度上也折射出苏轼一生的坎坷。所以,也就会为苏轼感到命运的不公平。不过,退一步说,如果苏轼没有经历这些坎坷,也许就会做一个晏殊一样的富贵宰相,写一些花前月下的诗词,也就没有那些令人荡气回肠的豪放词作。
只是命运没有如果。苏轼在自己去世前两个月写了一首《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他最后的诗作,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57岁那年,苏轼被贬到惠州。惠州属岭南,在宋朝时,这里是蛮荒之地,罪犯多被流放至此。许多人被流放贬谪到这里,都充满了怨怼的情绪,而苏轼以他独有的旷达发现了惠州的妙处——荔枝好吃。
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其中一首《惠州一绝》最为著名。诗作原文如下: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首诗的大意是:
罗浮山是岭南名山,山下风景秀丽,一片生机盎然,四季如春。
这里盛产枇杷和杨梅,每天都有新果一茬接一茬地成熟,十分新鲜。
不过,最好吃的还是荔枝,我每天能吃三百颗荔枝。
如果天天能吃上甜美可口的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人。
苏轼这首《惠州一绝》是一首咏荔枝的七言绝句。
整首诗先是介绍了罗浮山的秀丽景色,以及盛产各种新鲜水果的情况,最后,引出对荔枝甜美可口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岭南一带风物的热爱之情,同时体现了他乐观积极、随遇而安的旷达心态。
整首诗明白如话,如话家常,自然流畅,水到渠成,巧用衬托,善用夸张,以物传情,立意新颖,蕴藉深邃,耐人寻味,叙述了自己在被贬岭南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悠然自适,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诗中结尾两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最为脍炙人口。其实,这只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苦中作乐罢了。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既来之,则安之,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也会发现眼前不仅有美景,而且还有美食。
每每读到这首诗,总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岭南的荔枝,只不过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南方热带水果,却安慰了困境中的苏轼。年近花甲,被贬蛮荒之地,却依然能在艰苦的生活中,发现些许甜蜜,找到一些美好,这是苏轼最令人敬佩的地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6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