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智华
广东罗浮山被誉为仙山,在罗山北面、浮山南面的深山幽谷之中,有一座被称为“神仙古洞”和“修养之福地”的酥醪洞。洞中名胜古迹有酥醪观、小蓬莱、白水门、拨云寺、忘机石、七姐潭、煮石处、凝碧潭等。
对于“酥醪洞”这一名称的由来,有一段传说。话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派出不少奇人异士到全国各地。琅琊(今属山东)人安期生学过神仙术,兼通医药,得秦始皇赏识,被派往南方求仙。
当安期生来到罗浮山北麓时,发现石壁下有一眼山泉,周围罗汉松环绕,正对北斗七星,有紫气升起。于是,他认为山中有仙道,便在此住下修炼。
据《集仙传》称:“安期生与神女会玄丘,酣玄碧香酒,醉后呼吸水露,皆成酥醪。”酥醪洞由此得名。
罗浮山道教五大观之一的酥醪观是洞中的佳境,后倚青山,前临荷沼,旁有两山。酥醪观系葛洪仙翁所创建,原名“北庵”。
葛洪仙逝后,北庵日渐颓废。唐宋年间,道人在北庵旧址建观,并取观名为酥醪观。古观明末失修,清代几经兴废修复。酥醪观主殿内供奉雷祖、吕祖和葛祖。
观内存有一张道床:混元床,据说近代蒋介石、陈济棠、蔡廷锴等曾在此床就寝。据说,当年时任黄埔军校校长、东征军总指挥的蒋介石在战事将展开之际,来到惠州罗浮山求签。经人介绍,蒋介石一行人来到酥醪观,抽了一支签,道长解道:“胜不离川,败不离台”。蒋介石想请道长具体解释一下,道长只说:“天机不可泄露。”
罗浮山东侧有白鹤洞,洞中松林常栖白鹤,故名。葛洪东庵即建于洞内。古白鹤观原为葛洪东庵,址在石洞西观场浦,明万历年间已开始颓坏。清朝康熙年间,道士孙天杖在冲虚古观西水帘洞口另建白鹤观。
距朱明洞冲虚古观两公里处有明福洞,洞中有九天观。九天观原名明福观,最初,明福观在泉源福地,南汉时建观,为罗浮山历史上五观之一。现存的九天观为民国时重修,正殿金阙宝殿,供奉北方真武玄天上帝。
在九天观附近的偏僻山间,有几间简陋的房舍,里面住着几位修行者,其中一位已是年近古稀的河南人,其他几位是他的徒弟。老者自号德仙道人。
他们的房舍坐落在大山之中一个小山坡上,山坡下有一片田地,他们平时种上蔬菜。种菜、素食、采药、养生是他们平时的工作与生活。
在简陋的山间房舍,我拜访了德仙道人。德仙道人年轻时曾云游四海、寻真问道,曾师从众多当代道门和佛门名师大德,被岁坐化、至今金刚肉身不坏的世界著名丹道养生老人吴云青收为入室掌门弟子,年曾出任禅宗祖庭少林寺副主持,最后归隐山林。
谈到内丹修炼,德仙道人说,要达到长生就要结内丹,道家修炼就是要将人体的精气神与天地的精气神,即天上的日月星、地上的水火风合为一体,结成人体内丹,就是要采大自然的能量到自己的体内而入肾,然后化为精气神,使身体恢复和增强活力,丹道经书上叫“添油接命”,易经叫“天一生水”。
德仙道人所说的“添油接命”是道家文化独有的生精补气逆转乾坤大法。人体如无根的树,所以要通过外部的能量添油栽接维持生命的活力。《庄子》说“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武当派祖师张三丰在《玄要篇》讲了道家“添油接命”修炼的方法,其中说:“气败血衰宜补接,明师亲授口中诀,华池玉液逐时吞,桃坞琼浆随日吸,绝虑忘思赤子心、归根复命仙人业,丹田温暖返童颜,笑煞顽空头似雪。”
采菊东篱下,独居幽篁中。德仙道人虽处罗浮山深处的偏僻山间,然草木葱葱,于穹谷幽林间,修炼丹道,行吟树下,弹琴复长啸,浩然自得,是为隐者之乐,这是彻悟人生真谛后的隐居乐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这首诗句,正是许多归隐者追求自由闲适田园生活的写照。
(本文出自黄智华所著《岭南形胜行》一书,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6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