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口碑最好的医院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ks4612/

我出生在原平阳武河流域的十八村水地,小时不曾离开家乡半步,对于远在天边的西山官地,穷尽一个少年的想象,真的想不出她的模样。对官地的感性认识,来源于爷爷常常说起的驮炭经历,还有驮炭路上道听途说关于官地村充满神奇色彩的远古传说。原平有句老话说得好,不走的路也得走三遭。十多年前,我因工作机缘走进了官地村这方神奇的土地,这一走就是十多年。风水宝地:原平西山“小北京”官地村地处山区,在原平城西北31公里处,西山循环路由西向东途经村庄,是原平西山地区最大的村庄。相传,唐朝李靖王曾在此设过王府,挂“兴安大观”牌匾,故曾名兴安镇。到明朝,因附近土地均属军地,农民租种,均称官地,故得名官地村。官地村共户,人,亩耕地,人均纯收入元,以农为主。官地村东南有天门关,村西南有桃峰,村西有一巨石,上有天眼未闭,就是《官地村的传说》中的石合(官地话念ha)口。官地村老村布局呈鱼型,南北各有小河,鱼游其中。村中主要建筑有万安寺、官地抗日烈士纪念碑、崞阳四区旧址、官地古商业街遗址等。官地作为原平西山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仅有巍峨的群山(村东南天门关,村西南桃坡)、优质的煤炭,还有发达的磁窑、铸铁等手工业,成为当时原平西山与代县、朔州交流的中心,被先人美誉为小北京。有对联为证:“韵园雅境明称三堡屯环山鱼形源名小北京”进入官地,抬头仰望,您会被秀美的群山镇住:天门关,位于原平城西北官地村东南。相传清顺治十三年(公元年),有一禅师惺世,游历至此,立于山巅云:“其危峰峭壁之天险,峡南北之通衢”,故称之天门关,山名由此而来。山呈东西走向,长达4公里,有两峰并峙,东峰海拔米,西峰海拔米。桃坡,位于原平城西北官地村西南,因山峰形似桃,故名。其主峰海拔米。据光绪县志载:官地山在咸阳岭西,距县治(今崞阳镇)四十余里,山前为官地村,土田颇平敞,缘山多炭窑,远近驮者络绎不绝。并产木炭,以及粗瓷瓮盎、白瓷盌、砂壶、砂锅、砂盆、铁器,贩鬻四外。按:县属西山,北接代州,南至轩岗口,重峦峻岭,横亘绵延,产炭处极多,炭之肥南不如北,以故有南口、北口之分,北口者谓官地山以北也,山田硗瘠,居民依此为生计焉。官地瓷器烧制起源于明朝,主要是捏制大瓮、小瓮。最大的瓮能放一石(十斗)粮食,有三斗、五斗等不同容器,有海、盔(大盔能放五斗)等容器,主要销往代县阳明堡、西山各村以及崞阳附近村庄。碗有两种,大、小碗;还生产酒盅、供器、便器等。先前有谁烧制无从考证,现在从旧窑的规模归属,认定刘家烧瓮等大件、侯家烧碗等小件。现存遗址有侯尚万碗窑、刘虎年瓮窑、张二娃瓮窑、杨全成瓮窑等,清末民初,可谓鼎盛一时,一般是请河曲匠人烧窑。官地铸铁,主要是以侯官红为首的侯家作坊,也叫翻砂。产品主要是耕种用的犁部件铧、犁镜等。农闲时制作大钟,代县河有侯家制作的铁牛。抗日战争时期,侯家作坊为八路军制作出两千多枚地雷壳,有力地支援了抗日前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铸铁工艺传至本村乔家、吕家,由张高礼研制出农家家用小火炉,更是兴盛一时,现在该行业无人从事。我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官地古商业街遗址,道路两旁店铺林立,遥想当年彩旗翻飞,客商熙攘,吆喝叫卖声不绝于耳,当年是何等繁华!红色记忆:烈士忠魂光耀后世十多年前,我到官地村下乡,在国庆节前绵绵秋雨中有幸瞻仰了官地抗日烈士纪念碑。听着沙沙的秋雨,我极目远眺,官地神似鱼状的村庄隐在迷蒙的烟雨中,为这个昔日的革命老区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官地村作崞县四区政府所在地,英勇的官地儿女,舍妻别子,投身民族解放事业,家乡父老修工事、捐公粮、做军鞋,积极支持革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原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民国三十五年(),崞县政府为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在村西北米奶奶庙山腰的石口立碑。碑由四块石灰岩组成,通高3.4米,碑身为正方体,梯形盖顶,盖高0.8米。碑身高1.6米,宽0.7米,下有基座。碑阳楷书“抗日烈士纪念碑”,左右刻“祭崞阳抗日烈士诸同志”碑文和烈士名录。碑阴镌刻“精神不死”、“前仆后继,功在国家”等字样。年,原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世纪初大西线修建,新建碑亭,原碑移于山腰。如今已成为段家堡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七一、烈士纪念日都会有机关、学校、社会团体前来祭拜,弘扬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年10月,日军侵占崞县,崞县以太同公路为分界线,分为东、西两个地区,西部属晋绥边区,东部属晋察冀边区。在八路军帮助下,崞县东西两个地区分别建立了中共崞县(西)委员会和中共崞县(东)委员会两个党组织。先后发生了“崞县城保卫战”“原平镇保卫战”和“忻口战役”三次大拼杀。西崞县四区驻官地村,原官地乡乡政府即为崞县四区旧址。年10月18日,驻扎在崞县老窝村的三五九旅七一六团,设伏雁门关,炸毁敌人由大同开往忻口的辎重汽车三百多辆。10月19日,驻扎在崞县苏龙口村的一二九师七六九团三营,在当地群众的向导下,夜袭了阳明堡飞机场,炸毁敌机24架。整个忻口战役期间,驻扎在崞县西山地区的一二〇师不断袭击雁门关通往大同的要道,多次占领雁门关,收复宁武、阳方口等地,截断敌人的后方联系,有力地支援了在忻口正面战场作战的中国军队。一九五〇年三月,崞县增设九个区,四区驻官地村。后来我翻阅《原平史鉴》,在革命烈士英名录里查找官地人的名字,实地走访官地幸存的长者,从他们那里打听有关烈士生前的珍贵记忆。一位位为革命献身的官地儿女,并没有被历史的尘埃湮灭,他们永远活在后世儿女的心目中:陈四龙,二十团一营一连排长,年生,参加革命时间年4月,同年10月在忻县上社战斗牺牲,党员。雎尚尚,一军一师步兵三团重炮连排长,年生,参加革命时间年10月,年4月在朝鲜战斗中牺牲。王四四,五旅排长,年生,参加革命时间年,年3月在保德县战斗中牺牲。曹有贵,四十团二营四连机枪班副班长,年生,参加革命时间年,年在忻县下庄战斗中牺牲。李扒有,二十团一营二连副班长,年生,参加革命时间年2月,年3月在忻县东呼延村战斗中牺牲。李全应,四十团一营一连副班长,年生,参加革命时间年6月,年在忻县豆罗村战斗中牺牲。谭掌寿,三五九旅班长,年生,参加革命时间年10月,年9月在河北战斗中牺牲。岳巨林,崞县警队(后编为廿支队十一中队),年生,年春奉命护送冀中党政干部、抗大二分校学生和日本反战同盟战士去延安,在宁武摩天岭,把棉衣给学生穿,自己被冻死,时任排长,牺牲时年仅28岁。还有杨贵贵、刘海海、李俊荣、段爱和、王三三、赵有全、郭青才、张拴炳等等,一个名字就是一面无字的心碑,永远矗立在官地后世儿女的心目中。说起官地村的历史名人来,不得不提起官地的边廷淦,又叫边恩元,年出生在段家堡乡官地村。年山西大学毕业后,在太原工业学校任教员,年赴美留学,学习纺织,年回国,年任太原督军公署秘书、验收处副处长,年任山西采运处长,年兼任同蒲路局材料组长,年任山西外事处处长等职务,年加入民社党。本人精通六国语言,接待过美国大使马歇尔等,享受少将待遇。解放后,边老留于大陆接受人民改造,行善积德,善终于家乡官地村。英模岳高亮也是官地村革命英雄的杰出代表,岳高亮生于年4月,年1月入伍,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离休,享受师级待遇,年6月病逝。历任晋绥六分区二十支队十一中队战士、35团一营一连排长,七军二十师59团一营三连连长,十二军三十四师高炮营一连连长、高炮营副营长,十二军三十五高炮营营长,十二军高炮37团副团长,安徽生产建设兵团3师14团副团长,十二军高炮37团副团长。先后荣获小功二次、大功一次、特功一次。精神家园:香火缭绕世代向善据老人们讲,官地村有大小寺庙10余座。官地恒山庙,建于明末清初,位于官地北山,是恒山山系尾端;官地阳崖路沟悬空庙,位于官地西南,现有遗址;官地后路黑虎爷庙,现有碑石记载;官地龙王庙,原地方乡政府所在地;官地土地庙在官地黄草堰;官地小山庙在官地小山;官地无量洞在官地安屯梁,现有沙石窑一孔;官地真武大帝庙,在官地炮台山,有碑石记载;官地奶奶庙在官地村西北石口;官地万佛洞旧址(也叫洞庙),位于村西北石口。官地村每年过5个会,当属原平第一。万安寺,农历正月十五水陆大会;千佛寺,农历二月十九;日照寺,每年四月十八供奉如来;关公庙,每年农历五月十三祭龙王祈雨会;六月六“骡马会”。其中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当属万安寺。万安寺始建于元末明初,据老人们相传,万安寺最兴盛时期,僧人几十,常年布粥,普济村民。并置得庙地近百亩,庙产年胜一年,香火绵延方圆几十华里。年6月,戒欲法师代表佛教界一方僧众,出席了全国宗教会议。受到了朱德、周恩来的接见。他的四个高徒(“定”字辈)相继住持万安寺,直至文革时期。寺院毁于文革,5年官地村知名人士陈贵栓,顺应民意,继承佛教文化,慷慨捐资60万元。在原址基础上,揭顶重修“大雄宝殿”和“祇聖楼过街戏台”。后经数年修建,先后塑起三佛三音四天尊金像、新建天王殿、西方三圣殿、地藏殿。民俗活动有:正月十五水陆圣会,会期从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六。程序为:正月十三晚→祭风;正月十四早取水→请佛→晚坛→放焰火→群众看大戏;正月十五为正日,早请金佛(群众佛殿上供)→出第一坛→传食献宝→出第二坛“接社人”→下午和尚上殿→群众街头红火→出晚坛→放焰口→群众看戏→拜灯;正月十六和尚早殿→群众看红火→出第一坛→送社→晚坛→放焰火→看戏。六月六庙会,时间为六月初五、初六、初七三天正会。在老年间也叫“骡马会”,再后来改称“物资交流会”。届时大街小巷摆满琳琅满目的物品互相交流。四乡八社的村民男女老少,皆来采购自家需用的物品:有牲畜农具、日常用品。当时官地的特产有:盆瓮、红炉农具、翻砂铸件及西山尚好的莜面、土豆、豌豆、胡麻油。千年驮道:古崞县的“丝绸之路”驮道,即清末所说的官道,现后路有驿亭,下长乐人募化滹沱河以东,官地村人募化于滹沱河以西,逢山开道,遇河架桥,修成一条运煤驮道,白鸠川、红河一带大炭得到销售,方便了平川一带取暖用煤。在漫长的人类社会中,煤炭是上天赐给人类的最神圣的礼物,它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自从人类发明了火,就从茹毛饮血走向了文明,自从煤炭被发现并为人类所利用,历史才开创了新的纪元。千百年来,官地村因煤而居,缘煤而生。官地村过去小煤窑众多,其煤炭开采依靠人工,多有危险。煤炭在西山高寒地区的漫长冬季,可生火炉做饭,驱寒取暖,从黑洞洞的小煤窑采掘极不容易。乡亲们冬天围炉向火,暖意融融时刻,不能忘记窑神赐给石炭的深恩大义,于是在小煤窑遍布的原平西山地区(包括官地村),每逢腊月十八祭祀窑神便也成为一道风景。腊月十八,各小煤窑都要停工一天,披红挂彩,张贴对联,响鞭放炮,大摆宴席。把宰杀好的整猪、整羊供放在窑口,给窑神爷庆寿,并祈求窑神爷保佑井下平安,消灾免难。过去无数的岁月,遵循有序开采,并懂得感恩,年年冬至节要祭奠窑神。而今,那些遍布原平西山“聚宝盆”的小煤窑早已被若干现代化的大型矿井所取代。祭祀窑神这一民俗也成为遥远记忆。官地村采煤历史悠久,兴盛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有水快流”政策的指引下,官地村依靠矿产资源开发,迅速使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率先实现改革开放让农民富起来的梦想。大大小小的煤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当年官地村共有10座煤矿,这10座煤矿既是官地村集体经济的支柱,也是百姓收入的主要来源。一至三矿是村集体煤矿,四至十矿是个人煤矿。一矿是老花沟矿,二矿也是村委会的,赵拴应、明礼等人经营过,南沟从眉中住处进去是三矿,也是村集体的,赵祥瑞经营过。陈贵拴、保喜经营过的四矿,过了陈家沟煤矿是陈新元经营的五矿,王俊青的六矿,侯全明是七矿,曾出事遇难数名矿工,八矿是后屯梁坡底侯所云经营的地方,吕文礼经营的靠近庄上是九矿,十矿在现炭砂坪一带,由吕文理经营。以上十个矿全部是洞采,分别建有竖井和斜井。当时一吨煤销售8-9元,后涨到12-14元,村集体有利润,村民也分享到了采煤带来的福利政策。“有水快流”的政策,放弃了对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的最低限制,很快体现出弊端。到了九十年代,受市场经济的原因,以及事故频发等原因,运营成本骤然加大,部分煤矿不堪负重关停。1年乡镇合并后,紧接着就是资源整合,先后整合三次,8年后逐步整合为现在的忻州神达花沟煤业有限公司。深埋于地下的宝藏就是这鱼身的骨髓,它曾滋养了世世代代官地儿女,成为官地人引以为豪的命根子。从古崞县城途经口门(今崞阳镇大道口村)再经天门关到达官地,其时官地村一路车马店林立,远近驮者络绎不绝,马蹄声声回荡在千年古道上,堪称古崞县的“丝绸之路”!自强包容:五十姓氏是一家官地村地处原平西山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文荟萃,商贸繁荣,人口流动频繁,经过了历史上数次人口大迁徙,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多次撞击、反复融合,来自晋蒙陕冀的各姓氏儿女先后定居于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官地的地域孕育独特的官地精神,与原平精神一脉相承。官地人嗓门大,直肠子,豪爽,一句“咋了”(zalian)的问候倍感亲切。自强是官地上千年历史的优良传统和人生价值取向。是官地人敢为人先、唯旗必夺的根本和基础。包容是官地人开放的胸襟,是官地人开明的心境。官地人不欺生,原生土著和后迁移民逐渐融为一体,世代结亲交友,共建官地美好家园。现有刘、杨、侯、王、闫、郭、乔、岳、于、边、曹、李、陈、孙、赵、吕、谭、张等50余姓。仅拿酸刺湾一条小街来讲,50户人家,就有十余个姓,分别是钟、刘、于、胡、侯、左、池、李、马、乔、闫、曹、任、白、杨等16家。现存家谱有刘氏家谱、吕氏家谱、岳氏家谱等。作为一个外乡人,我可能了解的只是官地村的皮毛,这只是一个外乡人眼中的官地村。熟悉的村庄都是不相似的,不熟悉的村庄却都十分相像。人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远行的官地儿女们,躯体前行的脚步越来越快,鲜活的灵魂却远远落下。当您突然在一个寂静的夜晚醒来,千年驮道眼前再现,马蹄声声耳边响起,怅然若失的心是否空空,觉得人太渺小了。有什么可以挽住您匆匆的脚步,把您的灵魂凝住不散?不管您走了多远,一声“咋了”(zalian)把您唤醒,带您踏上魂牵梦绕的回乡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