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白癜风用什么方法 http://pf.39.net/bdfyy/bdfal/150125/4564815.html

最近几年,大家是不是发现爱穿汉服的小姐姐越来越多了呢?

适合赏花游园的季节,有古代建筑的景点,总能看到很多汉服爱好者,穿着各种各样华美飘逸的襦裙披帛在拍照留念。

汉服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带动了传统文化的复兴。

年开始共青团中央举办了首届“中国华服日”,到今年已经第四届了,一届比一届更盛大华美。

北京、河南、云南、南京、成都、长沙、西塘……各地也都纷纷举办起自己的“汉服文化节”,增加旅游亮点,打造文化风景。

那么你知不知道,如果穿越到古代,你该穿什么?

总体而言,如果穿越的结果,分配你是统治者和有钱人,可以专穿丝绸,但居家也会穿精细化的葛布和麻布的“深衣”(上衣下裳相连的那种);特别是夏天来了,必须以有一件特透汗的葛衣为爽。

如果你有兴趣做平民和穷人,则应“布衣终身”,这布衣是麻衣、葛衣兼有,隋唐以后以麻衣为主。

如果你只想浅浅穿越到明代以后,则不分贵贱,都以棉衣为主了;当然,丝织品也仍然是贵族显摆的盛装,精细的葛衣和麻衣出品也越发稀贵。

在试穿之前,你应首先对制作者的工匠精神表示赞叹。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几种古代的制衣材料和布料的制作方法。

一、葛

《诗经》第一首大家都知道是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第二首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叫《葛覃》(《国风·周南》)。

诗中第二节:“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huò,煮),为絺(chī,细葛布)为绤(xì,粗葛布),服之无斁。”

这一段诗翻成白话文的意思就是:“葛在山谷的中央蔓延,它们的叶子如此茂盛,我割这些葛啊,我又将它们煮,将它们制成粗葛布,将它们制成细葛布,穿在身上,谁能厌弃,谁不珍惜。”

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其实是用“葛”来制布的,采回来,浸泡,水煮(濩),把纤维抽取出来,然后就织成葛布,可以很细,叫“絺”;也可以是粗的,叫“绤”。

絺、绤,都是古之人夏天常用的衣料。只不过,细的葛(絺),在上者穿;粗的葛(绤),在下者穿。

葛图片来自《蔬畦经雨绿》

周代已设“掌葛”之职,东汉,洛阳官营制葛作坊更为发达。其时葛布还染为多色,供皇家御用,也用于赏赐大臣。

唐代,葛纺业仍然活跃。《新唐书》记载,洛州(洛阳)民间生产的一种如丝的细葛,名洛州丝葛,是洛州每年向皇室缴纳的贡品。

生于洛阳的鬼才诗人李贺曾经为一匹友人赠送的广东葛布,诗兴大发写下《罗浮山人与葛篇》,用“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形容葛布柔软若细雨,以之为衣,暑天穿上,好像穿着风,好不快哉!

二、麻

前面说到古人夏天常穿葛衣,但并不是说只穿葛衣,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是——麻衣。

和葛一样,麻也是纤维类植物。麻要变成布料,也需要许多步骤,其中第一步就是“沤麻”。

《诗经·陈风·东门之池》就写到“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沤麻是一种获得麻纤维的初加工技术。麻株入水发酵,包围在韧皮纤维束外面的大部分蜂窝状结缔组织和胶质就被从麻茎分离出来,沤麻这道工序又称脱胶。麻纤维中含有胶质,手感粘连。胶质含量越多,纤维越是柔软。

古人种麻,除了大麻,还有苎麻。

《东门之池》诗第二节是“东门之池,可以沤纻。”“纻”就是苎麻;用苎麻制成的布也称为“纻”。

苎麻是中国特有的以纺织为主要用途的农作物,是中国国宝,中国的苎麻产量约占全世界苎麻产量的90%以上,在国际上被称为“中国草”。

苎麻

图片来自《草色入帘青》

以苎麻而论,从种麻、沤麻、绩麻,到最后织成布,中间还要经过绞团、梳麻、上浆等,一共是2道工序,一道也不能少。

先民先发明了葛布,次之是麻布。麻虽后起,却有“后发优势”,因其比葛易于种植、易于加工,在先秦时期,已与葛平分秋色。到隋唐时期,麻就成为主流,而葛为小众。

葛虽为小众,却颇能走精细化发展的道路,故能成为贡品、赠品、赏赐品、奢侈品。但麻布也能精致加工,成为贵人压箱底的衣服,所以《诗经》中也有“麻衣如雪”的诗句(《曹风·蜉蝣》)。

三、丝

中国曾被称为丝国,自然有着精致发达的制造丝绸的技术和工艺。养蚕缫丝大家应该都知道了,今天我们来说说练丝这个步骤。

蚕丝由70%—75%的丝素和20%—30%的丝胶组成,另外还有少量杂质。丝素就是我们需要的纤维组织,丝胶则是附着于丝素外的胶体保护膜,对丝素有保护和胶粘(成茧)之功。

缫丝时,要保留一部分丝胶,可使丝素免受损伤。这样缫出的丝叫生丝,用生丝织物精硬,且不易染色,故需练,今称“精练”。

练丝工艺分为三类,其中捣练法是先以草木灰汁浸渍生丝,再以木杵捶打。捶打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丝束紊乱,而成丝的质量也优于单纯的灰水练,能促使其外观光泽明显。

宋以前,是站着捣练的。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现存一幅宋徽宗赵佶临摹的唐人张萱《捣练图》画卷。画卷呈现四道妇功工序:捣练、理线、熨平、缝制。全卷共2人,都是女子。

《捣练图》局部

沈从文先生说,丝绸是“我国古代劳动者对于人类物质文明最有贡献的发明之一”。

只可惜“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作为“沉默的大多数”的劳动者只能做治丝的“丝人”,而穿不起一根丝。布衣,一直是平民脱不掉的标志。布衣者,麻衣也。而平民中的最贫者,或劳动者中的最下者,又只能穿麻衣中的最劣者,一般称为“褐”——麻毛编织品,极粗极重而不暖。

那我们现在还常穿的棉布呢?要知道,宋末元初,棉花才被我国人民局部种植;至明初,因朱元璋大力在全国推行种植,棉布才成为主要衣料,从此丝、麻才退居二线。

想要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中国制造和中华工匠的故事,打开《典籍里的中国工匠》

《典籍里的中国工匠》

詹船海著

年8月出版

来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6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