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这个文学史中独一无二的奇才。他在词、诗、文、绘画理论的创作中都有很大成就。

他超然大观,但从来都不孤芳自赏;

他热情好客,但从来都不圆滑世故;

他才华横溢,但从来都不自鸣得意。

他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圆融的境界,朝云说他一肚子不合时宜,他却说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由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东坡其身,逃不脱仕途,虽“甘与麋(mí)鹿友”却“苦为世味诱”。他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一、苏轼概况

作为北宋文坛领袖的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在灿若繁星的古代伟人群中,他一直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华。儒释道的思想智慧被他融会贯通,在诗歌的创作吟唱和人生的审美了悟中臻于化境,千百年来浸润着我们的精神和灵魂。

1、东坡其人

苏轼(年1月8日-年8月24日),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苏轼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2、文学成就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现存诗首,词阙,开创了北宋豪放词的先河,散文余篇。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因得到他的指导而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苏门四学士

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

他的文艺散文,以隽永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

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

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

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3、艺术成就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苏轼在去世前两个月,看到李公麟作的苏轼画像,遂题诗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由此可见苏轼一生仕途之坎坷、命运之漂泊。

二、坎坷仕途

如梦人生,人生如梦,这是苏东坡对人生哲理的界定,也是苏东坡人生哲理的核心。苏东坡的“人生如梦”是一种豁达的心态,激进的感悟,积极的试验。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写到: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这首诗也表达了苏轼这个人的人生观: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他的一生坎坷,一直处于新旧党争之中,并深受两党的排挤,饱尝宦海沉浮。但是,他几次大起大落却始终打不到。他的性格正直而又乐观、旷达、超然。他在宦海沉浮可分为四个阶段:转任地方、乌台诗案、东山再起、被贬海南。

1、转任地方

苏轼首任官职是凤翔府判官。三年后,苏轼即由凤翔来到中央任职,担任判官诰院。

熙宁四年(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非常愤怒,御史也弹劾苏轼。苏轼迫于无奈,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熙宁七年(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

熙宁十年(年)四月至元丰二年(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

元丰二年(年)四月调为湖州知州。

苏轼在地方为官共八年,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年)三月,苏轼从徐州往湖州途中,写下了《江城子·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这首词的意思是:

流落在滚滚红尘中,人在天涯,思绪无穷!已经相逢了,可在一起时候的欢乐却是那么短暂。在我临行之时,握着佳人纤细的玉手,欲语还休,只得流泪对着漫天飘零的落花。想要问温暖的东风还留下多少?春天纵使还在,与谁共赏呢?

隋堤在阳春三月里的时候,水面上波光粼粼。我却要在此时和向北归家的鸿鹄背道而驰,远去南方的吴中,回头远望这第二故乡般的徐州,我心潮澎湃。清澈的泗水和徐州的淮河相通,我想要把相思离别的眼泪寄给徐州,却是流不到楚江的东面啊!

这首词虽然有离别的忧思惆怅,有几分无奈,但并不悲哀。此时苏轼虽又遭贬谪,但还没有遭逢人生的巨变。而这巨变,就像酝酿已久的暴风雨,当头把他给浇了个淋漓尽致,险些送命。

2、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妄自尊大、讽刺政府、对皇帝不忠……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同年,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被下狱,在狱中给弟弟苏辙写下了绝笔诗,其中写道: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在大家的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在黄州时,苏轼常与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来往,一日,苏轼做一首诗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呈给佛印。禅师即批“放屁”二字,嘱书童携回。东坡见后大怒,立即过江责问禅师,禅师大笑:“学士,学士,您不是‘八风吹不动’了吗,怎又一‘屁’就打过了江?”

八风是佛教用语,指八种境界的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

苏轼在黄州居住了四年零两个月后被改派汝州,后来又允许他在常州居住。

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之后,他的境遇,越发坎坷起来。

3、东山再起

元丰八年(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苏轼被调到杭州、颍州等地任知州。

元祐四年(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二十余万,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

苏轼也是一位美食家。他在杭州修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4、被贬海南

到了元祐八年(年),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改元绍圣,恢复王安石新法,罢黜苏轼、苏辙等“元祐党人”。元祐九年(年),哲宗三贬苏轼,先贬至定州,后又改为英州(岭南之地),未到英州又改为惠州,越贬越远。

绍圣四年(年),苏轼又被贬到儋(dān)州——海南的昌化军,这是他被放逐的最后一个贬所。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海南岛儋(dān)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有人说,“东坡不幸海南幸”。千年前,正是这块世人眼中的热带度假天堂迎来了抱着渡海后生死未卜心情的苏东坡。从此,海南拥抱了苏东坡,海南的文化进程一扫阴霾,接纳了北宋文坛最耀眼的光芒。

苏东坡在儋(dān)州三年,为海南人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当时海南整体是半开化的蛮荒之地,当地人非常迷信,患病时没有医生,靠术士看病。唯一的治病方式就是杀牛祭神,每年从大陆运进来的牛都用于祭神。也有得病用药的人,但是巫师说神怒了,病不会根治的,于是病人亲戚拒药禁医,沿用杀牛祭神的土方法,结果“人牛皆死”。

苏轼是虔诚的佛教徒,设法改变这种不良风俗。他亲自到乡野采药,并考订药的种类。撰写医学笔记,为当地人探索出了治疗疾病的药物,如荨麻、苍耳等。

苏轼对海南文化的影响巨大,开了海南文化教育的先河。苏东坡还没来海南之前,海南没有出过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他来海南后,培养了海南第一位举人姜唐佐、第一位进士符确。此后,海南人在科举考试中屡有斩获。据统计,经宋、元、明、清几代,海南共出举人人,进士97人。这不能不归功于苏东坡对海南教育的巨大贡献。

在儋(dān)州的三年,是苏轼在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

这一时期,他在儿子苏过的帮助下整理杂记文稿,汇集成了《东坡志林》。他还完成了对《尚书》的作注。

据统计,苏轼在海南作诗多首。苏辙曾这样评价:“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则发出这样的感慨:“东坡岭外文字,读之使人耳目聪明,如清风自外来也。”由此可见,岭外的蛮荒之气并未使苏东坡的才气性灵打折,相反,一次次的磨难是对诗作最好的锤炼,最后幻化为文字的绚烂。

元符三年(年),宋徽宗即位,朝廷赦令苏东坡北归。苏东坡离开儋(dān)州时,黎族父老携酒相送,执手泣涕,感慨万千的他遂写《别海南黎民表》劝慰别离之苦。

别海南黎民表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这个流放之地的无限留恋和对友人的难舍之情,他甚至发自肺腑地将海南儋州称作自己的故乡。而这一年,苏东坡被贬海南亦有三年。

当苏轼和儿子苏过离开儋(dān)州时,当地许多老百姓带着酒水与干粮为他送行。直到澄迈老城的港口,苏东坡和苏过登船漂浮而去,在大海里消失了影子,老百姓才转身离开。作别时,苏东坡留在了他在海南的最后一首诗歌《六月二十日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首诗抒发了苏轼遇赦北归的喜悦和离开海南的不舍之情。

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dān)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下来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苏东坡一生耿直,愈老愈艰,晚年被贬海南,原以为要老死海外,不料却遇上爱戴他的海南人民,不怪他临终前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把孤悬海外的儋州与黄州、惠州相提并论,由衷地道出了他的感激之情。

下狱、贬谪的劫难经历,使苏轼对政治与人生进行了全面的反省,在思想上缓入佛、老哲学作为对儒家信仰的补充。旷达虚静,随遇而安,而又桀骜倔强,不改正直的品性、济世的初衷,坦荡堂正,从而形成了苏轼最为世人崇敬的人格魅力。

在苏轼66年的生命里,或许波澜重重,或许生活困窘,但他未曾颓唐丧志,一直致力于仕途,而最难得的,应属他始终保有的那颗温柔细腻的诗人心。他看得开生死,看得开离别,看得开奔波劳苦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说:“人生到处萍飘泊”。

三、人生无常

政治上,苏轼是不得志的,家庭生活中,苏轼也有苦闷与惆怅。

1、父母相继离世

嘉佑二年(年),苏轼二十二岁,进京应试,一时名动京师,他和弟弟苏辙一起进士及第,欧阳修对其大加赞赏。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与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苏轼回乡奔丧。

治平三年(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从此贬谪数十年,漂泊后半生,看遍了人世的沧桑。苏轼在徐州时就感悟到“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乌台诗案”以后,人生命运的倏然变化使他更加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幻。

2、妻子弃世

苏轼一生有三位红颜知己,都没能陪他走到人生的最后,这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打击。

(1)梦归处,临窗梳妆时:王弗知书达理,机敏沉静

王弗,苏轼的发妻,乡贡士王方之女。十六岁的时候便嫁给了当时十九岁的苏轼,“唤鱼池”的姻缘故事至今在民间盛传,两人婚后相濡以沫,毫无芥蒂。可惜天命无常,结婚十一年后,王弗二十七岁,苏轼三十岁,妻子王弗因病逝世。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在苏轼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中便能感受到苏轼对王弗的深情:

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公元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这是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苏轼四十岁时曾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悼念亡妻。如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⑾,明月夜,短松冈。

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

(2)无推辞,和顺育儿巧:王闰之温柔娴淑,相夫教子

第一任妻子王弗去世三年后,苏轼三十三岁,他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王闰之二十一岁时嫁给苏轼,陪伴苏轼走过了二十五年的人生路。

如果说王弗嫁给苏轼的时候,苏轼还有春风得意的时候,那么,王闰之嫁给苏轼的时候,算是吃尽了苦头。王闰之跟着苏轼先后经历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从朝廷到州郡,再由州郡到朝廷,几起几落,颠沛流离。在苏轼最不济的时候,王闰之不仅不离不弃,还给苏轼打开心结,舒缓心情。苏轼的《小儿》便给予了闰之形象一个饱满的回应:

小儿不识愁,起坐牵我衣。

我欲嗔小儿,老妻劝儿痴。

儿痴君更甚,不乐愁何为。

还坐愧此言,洗盏当我前。

大胜刘伶妇,区区为酒钱。

王闰之用巧妙的方法让苏轼的嗔怒之气消除了。苏轼的性格豪放不羁,而王闰之的温柔贤淑正好弥补了他在生活细节上的疏忽。

《祭亡妻同安郡君文》是苏轼为祭奠其第二任夫人王闰之所作的祭文。全文饱含感情地描述了王闰之勤谨贤淑的短暂生涯,并说出了“惟有同穴,尚蹈此言”的心愿。

(3)舞仙袖,芳草情深处:王朝云善解人意,能歌善舞

三十八岁时,苏轼赎回了十二岁的歌妓王朝云。后来,苏轼收其为侍妾。她陪伴苏轼度过仕途不顺的岁月,卒于绍圣三年(年),享年三十四。

苏轼与王朝云生有一子,未满周岁就病故。

王朝云虽然没有妻子的名分,但历来人们都把王朝云当成是苏轼的知音。

在苏轼的所有侍妾中,王朝云是最能读懂苏轼的一个,苏轼写给她的诗词也是最多的。王朝云不仅能深知苏轼的性格,苏轼诗词中流露出的委婉深情她亦能附和。如她经常吟唱苏轼所做的《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两任妻子、侍妾、儿子的接连去世,给苏轼的打击可想而知。

从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变成被一贬再贬的“天涯流落客”,苏轼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并且,母亲、父亲、妻子等身边的亲人接连去世,苏轼的人生际遇何其低落。

面对逆境,一般人或许早已承受不住。然而苏轼却选择了用乐观、豁达的态度来看待人生的风风雨雨,就算时光易逝,依然高唱“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四、儒道释融合的人生观

苏轼是我国文化史上颇具影响的人物,他的人生观,具有以儒家为根本,道家为辅助,佛禅为补充的文化特点。

在北宋的政治迷乱中,苏轼成了党派之争最大牺牲品之一,他由此仕途坎坷,命运漂泊,多年离索,加之个人情感生活的波折与不幸,曾一度使他嗟叹:“人生如梦”、“人生如寄”。

而他又是乐观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深感自己不过天地间“一蚁寄大磨”,由此,他谅解了人生的无常和个体生命的卑微。富贵本无定,世人自荣枯。

入狱、贬谪、丧妻,这一连串的劫难经历,使苏轼对政治与人生进行了全面的反省,在思想上缓入佛、老哲学作为对儒家信仰的补充。

旷达虚静、随遇而安而又桀骜倔强、不改正直的品性、济世的初衷、坦荡堂正,从而形成了苏轼最为世人崇敬的人格魅力。也正由于这样糟糕的人生际遇使他更深地体悟生命存在的意义:人生不过求个“自乐”。因此,他能一身浩然气,心灵超乎凡俗,在政治高压和生活困苦面前,“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1、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

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家庭,父亲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十分重视苏轼与小儿子苏辙的教育。

受父母言传身教与儒家正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苏轼从小就立志成为一代贤臣,在他的仕途中,他也一直秉持着这种积极入仕的理想。

熙宁四年(年),苏轼上书皇帝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弊病,被新党排挤,苏轼俄日避免是非自请出京任职。在地方的八年任期内,苏轼展示了他强大的政治才能,朝着自己的理想抱负积极进取。

熙宁四年(年),任密州知州的苏轼在一次出游中写下了最可以代表他早年积极入世思想的诗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全词感情豪迈,一个“狂”字展现的淋漓尽致。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时,苏轼没有被贬官,在仕途中是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为主导,他勤于政务,兢兢业业,碾转杭州、密州等地。他在每一个地方都尽心尽力地为百姓服务,也不忘为朝廷出力,为天下兴利除弊。

2、超然洒脱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对苏轼人生体悟和性情塑造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使他能够在贬谪失意时不改旷达之志。

“乌台诗案”使苏轼一夕之间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沦落到谪居落寞的戴罪犯官。苏轼满腹才华无处施展,弟弟苏辙也因其被贬官,此间种种皆让苏轼最落寞。这期间,苏轼开始研读道家思想。老庄主张的以通达的态度看待人生,不为俗世所累的思想极大地缓解了苏轼当时心中的苦闷。

苏轼曾做《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段话深刻地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这种超然物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想使苏轼超然于仕途的荣辱得失之外,他开始寻觅自我的解救。

道家的洒脱超然让苏轼仕途中的惆怅消融于天地自然之间,让他的文字哀而不伤。苏轼的诗词在这个阶段不论是创作技巧还是待世情怀,都有了升华与提升。

在道教思想的影响下,苏轼逐渐开始笑对生活的苦难,乐于当下。在黄州的生活贫苦,苏轼脱下文人的长袍,穿上农夫的衣服,开荒种地,并将这块地命名为“东坡”,并且自名为“东坡居士”。老子的“无为”、庄子的“逍遥”对苏轼旷达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苦中作乐的佛道融合

苏轼一生都没有离开官场,他一生的起落也都是因为官场中政见不和而来。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他。但“乌台诗案”之后,佛道思想对他的浸润愈加深厚。

佛家强调人生如梦,万物皆空,人生的种种痛苦都是盲目追求“虚妄”的结果。佛家这种“空”、“梦”的思想加之道家超然物外的思想使得苏轼对于现世的功名与苦难更加淡然,苏轼执着于追求本心,苦中作乐。

绍圣元年(年),苏轼被贬到惠州。北宋时期,岭南一带是蛮荒之地,只有穷凶极恶的罪人才会被流放到这里。苏轼以其独有的旷达心胸面对这一困境,并写下了《惠州一绝》。

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我们从诗中可以看出,苏轼将被贬至惠州当作是一种新奇的体验。这种苦中作乐的思想基本上占据了苏轼的晚年,这一阶段更体现出一种坦然面对、享受苦难的人生态度。

佛道两家精神的融合,让苏轼不再沉迷于被贬之后的愤懑与凄凉,而是从负面情绪中抽离出来,回归生活的本质。他把自己求而不得的一切看作非他所有之物,本就不属于自己,又如何强求?

苏轼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又由于浸染释、道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具体则表现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正如苏轼自己说:“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正可作为苏轼人生的极好概括。

五、名人名家对苏轼的评价

苏轼一生在坎坷与困难中不断追求、积极进取、永不放弃,这样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那么,名人对苏轼有着怎样的评价呢?

1、曾国藩

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曾国藩文集(五)》)

2、王国维

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人间词话》)

3、林语堂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从当年欧阳修赏识的“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的潇洒少年郎,到暮年时的“天涯流落客”,在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中,他已经把本心隐于佛、道的豁达与空灵中,他的心已超乎尘世。正如苏轼自己说:“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正可作为苏轼人生的极好概括。

近期热文:

面对庚子困局,我们迎难而上

那些人类历史上流行的瘟疫

中国顶级博物馆大全,值得收藏

医学不发达的古代如何抗击瘟疫

历史上肆虐的黑死病曾让欧洲人口损失1/3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4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