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白癜风怎么治愈 http://pf.39.net/bdfyy/zjdy/150516/4624568.html

自题金山画像宋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本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是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说起宋朝文人,苏轼便是其中不得不提起的一位。苏轼在北宋中期文坛的地位很高,可以被称作当时的文坛领袖,成就很高,主要就体现在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

他写诗的风格独特,与另一位独特的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他写词的风格豪放,和辛弃疾一样,都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他的散文著述也恢弘大气,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二者皆位列于是“唐宋八大家”。不仅如此,苏轼的书法造诣也极高,是书法“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其擅长画墨竹、怪石和枯木。

苏轼《枯木怪石图》

当然,名垂千古之人,一生顺风顺水之人少之又少,春风得意者则只在春风吹过之时得意片刻,苏轼便是春风吹拂的宠儿,但春风并不久留。

元丰二年,也就是公元年,“乌台诗案”发生,当时的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表中说道,苏轼在移职湖北到任后谢恩的表中,用暗语讥刺朝政,表达了自己对新政的不满。

这个案子由监察御史告发,苏轼在狱中一关就是四个月,连案子都是在御史台狱里受审,想必大家看到这儿也已经知道,所谓“乌台”,说的就是这个御史台,是对御史台的戏称。

文人从政并不比武将出征安全几分,看的是对于当下局面的判断,重的是人心的较量,一左一右之间必有一方败北。

而这场政治博弈之中,苏轼,则是败北的一方。

自宋太祖释兵权便已决定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正是这一政策使之不予文人死刑,苏轼也迎来了自己的最终审判——流放黄州。

诗人苏轼

年三月,苏轼由虔州出发,经南昌、当涂、金陵,五月抵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所作,作者时年六十六岁。

诗名中提到的金山画像,是指金山寺苏轼画像,为李麟公所作。《金山志》记载此事道:“李龙眠(公麟)画东坡像留金山寺,后东坡过金山寺,自题。”

全诗以自嘲为基调,诗人运用自嘲的口吻,书写自己到处漂泊,几经贬谪的经历,抒发诗人的感伤情怀。

苏轼当时面对当年自己的画像,自然是感慨万千。既有对过去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慨叹,多重感情交织在一起,作诗之言有尽,但是诗人心中之意则无穷也。

诗中的“心似已灰”的意思是心如死灰,出自《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而“不系之舟”,则是暗喻自己遭受贬谪,已经远离朝政,将自己比作小舟,将朝廷、京城、帝王比作码头,舟未系则身漂泊,以巧妙的比喻写出自身处境。

但是,虽然诗人写自己“心似死灰”、“不系之舟”,道尽自己一生坎坷,述出自己漂泊之无奈困苦,却在后一句“问汝生平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之中,见豁达,有拨云见月之感,仍然表达出自己豪放的性格。

诗中提到了三个地名,分别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作者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旁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而苏轼却能始终豁然旷达,不被现实所击垮,始终保持着乐观主义精神。而深究他的这份乐观,我们不难看出有其三处贬谪之地的影子。

三次贬谪,在给予苏轼痛苦的同时,也造就了苏轼受用一生的乐观心态。

一、黄州时期

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是苏轼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谪到的第一个地方。

初遭贬谪,苏轼心中自然是郁闷的,写下《初到黄州》中“自笑平生为口忙”的诗句。

但在这里,却收获友谊,苏子“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饮酒乐甚,扣舷而歌,饱览美景,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道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道理,也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千古绝唱。

《赤壁赋》

黄州给予苏轼的,是初尝失败滋味,而学会面对失败聊以自慰的方法,却只是为了压抑内心的苦痛。

二、惠州时期

惠州,今广州省惠州市,是苏轼被贬黄州十四年后,公元年,再遭贬谪所到之处。

十四年之后再遭贬谪,已然知道愁滋味的苏轼不再那般惆怅,而是对自己做出调整,虽已领略过人情冷暖,却仍不吝啬内心那一份纯真与温暖,好交友,喜出游,与友人游丰湖,见丰湖美景,举杯畅饮作诗,醉酒之间,竟将丰湖“误作”西湖,留下“人间胜绝略已遍,匡庐南岭并西湖。”的诗句。

想必,他在作诗之时,定是面对着丰湖,想起自己曾在杭州作判官之时赏到的西湖美景,想起自己“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了吧。

岭南地区惠州人们十分欢迎苏轼的到来,给予了他最大的尊重和帮助,苏轼也为建桥之事慷慨解囊,与惠州百姓和睦相处为民发声,更有《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可以看出,惠州给予苏轼的,是对挫折的习惯,以及继续前行的勇气。

三、儋州时期

公元年,六十二岁的苏轼再度被贬,此次被贬之地是中国南端——儋州。

与前两次不同,黄州与惠州虽院里都城,但气候宜人,适合居住。可儋州瘴气密布,环境十分恶劣,宋朝不杀文官,最重不过流放岭南,可苏轼却被放逐海南。

已经三受流放的苏轼显然已经习惯,并能适得其所,心灵依然超脱,非但没有失去生活的乐趣,而是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与当地人一起经营村庄,留下了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无不表现了苏轼对儋州生活的用心,与其本人的乐观与豁达,有“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更有“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由此可见,儋州给苏轼的,是面对大起大落之时的超脱和淡然。

回顾黄州、惠州和儋州的种种,苏轼把这一切当做自己的“生平功业”,而不提及其为了百姓为了人民做出的杰出贡献,更不提及自己在政治上的贡献,以自嘲的手法述平生,既展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又体现了苏轼的豪放之情。

而如今,我们面对挫折的态度是否能像苏轼一样?苏轼对于挫折的态度是否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答案必然是:有的。

苏轼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不要怕遇到困境,怕的是不懂苦中作乐,不懂去和命运作斗争,不懂既来之则安之的道理。面对未知的未来,要有敢于踏步的勇气,而面对挫折,要有不怕重来的信念,即使进退维谷,也要在深山巨谷之中,抓住偶然照进来的那一束光。

至此,诗的最后两句,既可看作自嘲,也可看作是诗人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以受贬谪之地作为总结,无不展现着诗人的自谦、豪迈与勇敢。

问汝生平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