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在孔网开拍的九九典藏·丝路边疆文献专题拍卖专场中,有一件拍品,即《罗浮游记汇刊初编》稿本一册并刻本初印本一册,格外引人注意。此拍品系稿本刊本同时现身,其稿本浅蓝封面、封底,9行20字,内文写于“罗浮游记汇刊”专用稿纸之上,书口毛笔书写页内对应篇目,部分修改处用毛笔书写书口条用于补缀书口(见图1)内有朱墨笔校改;刊本为民国26年罗浮山酥醪观道同图书馆刊初印本,11行22字,土黄封面、封底,流云笺纸印牌记,刊本依牌记“版藏罗浮酥醪观道同图书馆”,十分精致,(见图2)稿本与初印本合一,可谓珠联璧合,实属难得。稿本修改处,已在刻本中纠正稿本中“缺”处,刻本作□(见图3)。
图一图二图三罗浮山古为广州三樵之一,号“东樵”。是中国道教十大名山之一,雄峙于岭南中南部。被道教尊为天下第七大洞天、三十四福地。共有大小山峰四百三十二座。宋·吴泳《登罗浮山》:要闲终是不曾闲,猛歇当头名利关。揩洗一双清净眼,稻花雨里看浮山。
《罗浮游记汇刊初编》纂辑者圆镜道人钟宝华名玉文广东东莞人。清光绪十八()年即入广州万木草堂学(年由康有为创办)。
《罗浮游记汇刊初编》序言作者闇道士张学华,曾主罗浮山酥醪观,为上一代观主陈铭珪弟子,有《闇斋稿》传世,年铅印本
圆镜道人钟宝华所辑历代十四位文人雅士游罗浮之记成《罗浮游记汇刊初编》,书后有纂者丁丑(年)跋曰:……每读前人,辄为企慕,因从事纂辑,凡得十四家:宋则赵雪庐,明则祝枝山、经叔和、李少偕、欧桢伯、刘道子、李伯襄、欧子建、陈独洒,清则潘稼堂、恽子居、谢里甫、颜紫虚、温伊。初往时游踪不必尽同,而皆足以资考证,补陈志(注1)之缺,乃先付剞劂,曰《罗浮游记汇刊初编》。俟续有采获,再辑二编。倘他日辑成巨帙,或足为名山增重也。
酥醪观,道教宫观。为罗浮山著名道教宫观之一。位于罗浮山北麓,又称北庵,孕灵于秦汉,由葛洪创建于晋代,历数多年,巍然莫废。前临荷塘,宏伟壮观,旧志赞曰:“洵栖灵之奥区,修养之福地。”历代视为修身圣地。年,大革命期间,国共合作,蒋介石曾入住酥醪观,静心沐灵。
民国初年由酥醪观“二陈”(陈铭珪注1、陈伯陶注2父子)编撰有:
《浮山志》(清)酥醪洞主(陈铭珪)撰东莞陈氏民国(-)《罗浮志补》(民国)陈伯陶增补民国9年()《罗浮指南》(民国)九龙真逸撰罗浮山酥醪观道同图书馆民国9年()《罗浮游记汇刊初编》纂辑了三种罗浮志不含的资料:即宋赵雪庐,明祝枝山、经叔和、李少偕、欧桢伯、刘道子、李伯襄、欧子建、陈独洒,清潘稼堂、恽子居、谢里甫、颜紫虚、温伊十四人的游罗浮山文,可以弥补上述三种罗浮文献之不足,并且准备进一步搜集,以广罗浮之名。
图四书稿本、刻本的卷首、卷尾分别钤有“叶广良印”(见图4),是广东文史权威叶广良先生藏书。叶广良(年1月1日--年12月5日),笔名黄良,原籍广东省东莞市高埗镇芦溪村人。十七岁始即步入新闻界当记者、编辑。抗战时期,在香港参加了知名人士金仲华、乔冠华主持的“香港新闻学院”和“青年记者学会”的工作,他跟随著名作家巴金到桂林做抗日文化宣传和出版工作,主编林语堂创办的《宇宙风》杂志。解放后,他任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致力于地方史研究,在专业上很有造诣,深受文史界的尊重爱戴。享有“广东通”、“广东活字典”、“广东地方史权威”的称誉。叶广良先生平生简朴,视书如命,倾尽节余购书,共有藏书三千多册,其中原装古籍一千六百多册,有《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南汉书》、《御批历史通鉴》以及广东一部分县的方志等,价值甚高。年7月,其亲属根据他生前遗愿,将藏书册,其中线装册、平装册全部捐赠给东莞图书馆。
注1:陈铭珪(~),字京瑜,一字友珊,清代东莞县人。年(清咸丰二年)乡试第二名。后居家授徒。中年隐居罗浮山,与其子陈伯陶读书酥醪观,自号“酥醪洞主”。
注2:陈伯陶(—年),字象华,号子砺,晚更名永焘,又号九龙真逸,陈铭珪子。五岁就读,六6岁拜陈澧为师,10岁通读五经,后就读于罗浮山酥醪别院。光绪十五年(年)考取内阁中书,充咸安教习,馆李文田家中,深得书法奥秘。光绪十八年(年)时年三十八岁,中壬辰科进士,同榜者有蔡元培、张元济、赵熙、汤寿潜等,殿试获一甲第三名,钦点探花,并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云南、贵州、山东乡试副考官,文渊阁校理,武英殿纂修,国史馆总纂,宪政编查馆一等谘议等职。光绪三十二年(年)被派往日本考察学务。年,陈伯陶协助当时的两江总督端方,在六朝古都南京创办国内首个培养侨生的学堂,目的是培养华侨学生的国文及国语等,并由陈伯陶命名―――暨南学堂,也就是今天广州暨南大学的前身。他去世后,遗言将藏书捐置酥醪观中。其后罗浮设有道同图书馆,即以陈伯陶藏书为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