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导读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旅游文学家徐弘祖(—),字振之,号霞客,一生以游览和考察华夏名山大川为职志。在古代,要游览天台并非易事,晋人孙绰就有“所立冥奥,其路幽迥。或倒景于重溟,或匿峰于千岭;始经魑魅之涂,卒践无人之境;举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袒祀,故事绝于常篇。名标于奇迹”之叹。甚至到了明清。交通仍不方便:“吴越间山高大而著名者莫如天台,以其荒远不通舟楫,须陆行二百里乃到,非笃好山水裹粮蹑餍无由而至焉。”如此山岳,三登其地,何等艰难!不禁发出徐霞客对台岳情有独钟的感叹。而“徐霞客为何特别钟情于台岳”的思考自然也会油然而生。
02原因之一:天台山的名声太大,极富神秘感
天台山虽然地处海隅,却出名早,名声大。
其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山记》,
历来有“海上名山”之称。至于它的得名,
南朝陶弘景《真诰》说
:“山高一万八千丈,周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
《十道志》谓之“顶对三辰,
或日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故日天台”。
也就是说天台山正当太微垣星宿的分野,
天上主司命、司中、司禄的“三台六星”。
与地下的朝廷三公相对应有,摄理阴阳与万民万物的功能
,是最尊贵最有威权的星官。
这就使得天台山的地名带上神秘、高贵与协和万物的意蕴。
按照古地理学(堪舆)的观点,天台东濒大海而止。
为华夏三龙东南一大结局,数万里“所有灵粹之气,莫不毕集于此”。
东吴黄龙三年,天台(时称南始平)西乡(今街头镇)又出现奇异的稻谷,
孙权认为是祥瑞下降,遂于十二月丁卯日发布大赦和改元令。
以第二年为嘉禾元年。可见其物华天宝,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难怪孙绰在赋中高呼“嗟台岳之所奇挺,实神明之所扶持。
荫牛宿以曜峰,托灵越以正基。
结根弥于华岱,直指高于九疑。
应配天于唐典,齐峻极于周诗”,尊崇到了极致。
如果按照当今热门说法,
天台地处北纬28度57分~29度20分”之间。
亦即神奇的北纬30度附近,与张家界、庐山、黄山、
珠峰等名山胜景和武当、峨眉、普陀等佛道名山及乐山大佛的纬度相近,
种种遐思妙想自然会随之而来。
天台山夙称“仙山”,在古人眼里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道书洞天福地特别多:赤城山玉京洞为天下十大洞天之六。
桐柏山金庭洞为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二十七洞天
,华峰灵墟、天台新昌交界的天姥山、
天官司马悔山依次为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十四、第十六、第六十福地,
占全国处洞天福地的百分之四点二。
仙山多“仙话”,这里流传着黄帝“往天台山,受金液神丹”。
商末伯夷叔齐以九天仆射掌治桐柏。
周灵王太子晋治理金庭洞天,汉剡人刘晨阮肇入山采药遇仙等等神话传说。
正因为如此,早在西晋,文学家陆机就有“遗形灵岳,顾景忘归”之句,
称天台为“灵岳”;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记》更以“山岳之神秀者也”,
尊之为与五岳媲美的“台岳”.给予“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
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的评价,
使之名闻遐迩,与“海上三仙山,”蓬莱、方壶、瀛洲相媲美。
后世又出现了将天台山与江西庐山、广东罗浮山合称“陆上三仙山”的说法。
好奇心和追求耳目之娱,是人类的天性,
徐霞客非但不能免除,还可以说倍于常人。
他从青少年起.就“特好奇书。博览古今史籍及舆地志、
山海图经以及一切冲举高蹈之迹,每私覆经书下潜玩,神栩栩动”,
曾经慷慨抚掌说:“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乃以一隅自限耶?”
所以不断搜集古人逸事,与丹台石室之藏。
对天台山上述情况,自然了如指掌,
“法鼓琅以振响,众香馥以扬烟”的佛国仙山景象,
更是他向往已久的圣境,
希望有朝一日“陟华顶万八千丈之顶”,
像诗仙李白一样度石桥、弄云烟,坐琼台、观龙渊。
03原因之二:天台山的景物太美了,富有神奇的魅力
明万历四十一年初夏,徐霞客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首游台岳从四月初一(5月20日)开始,历时9天。
游览了华顶、石梁、铜壶、水珠帘、万年寺、国清寺、
明岩、寒岩、桃源、琼台、赤城山等景点。
可以说天台山的主要名胜古迹游览一遍。
19年后,从崇祯五年三月十四日起,
徐霞客再次游览了华顶、石梁以及高明寺、螺溪诸景,历时7天。
虽属旧游,兴致有增无减。接着南游雁荡。
于四月十六日返回天台作第三次游览,
3天中游览了赤城山、桐柏、琼台、寒岩、明岩、龙须洞、
桃源和万年寺,在“尽天台以西之胜”,
梳理了全山水系以后,尽兴而去。
这样在19年中,徐霞客先后3次游览天台山,共达19天。
就我们所知,游的次数和地方这么多,游的时间这么长,
当地只有王士性、齐周华等人。
客籍只有吴江潘耒、丹徒顾鹤庆等人。
徐霞客不远千里,一而再、再而三地游天台山,
除了天台山名气大以外,究竟还有哪些原因呢?
首先是名实相符。
有这样一些景区,名声大而实际并不怎么样,
游了以后使人觉得“不过如此”。甚至会说下次再也不会来了。
而天台山就完全不是这样了。
游览名声远扬的天台山,
是徐霞客心头多年的愿望,因此当他头天自宁海出西门,
踏上前往他朝思暮想的目的地,他的心情就特别高兴。
“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
好像老天爷都格外帮忙似的,
以致“闻此地於菟(按即老虎)夹道,月伤数十人”,
都阻遏不了他前往一游的决心。
而才刚出游,就觉得名不虚传,
天从人愿,第一天就进入“溪石渐幽”、“喜不成寐”的美境,
翌日游石梁、断桥更是兴奋得“几不欲卧”
第二是胜景特多。
按天台山现在的景区分类,属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就有13处,
值得游览的地方特别多。而历史上有后来湮没了的也不在少数,
如俗语所谓“大八景,小八景,有名有姓三十六景,无名无姓数不清”。
其实天台山有特色的景观又何止于此,只不过上述13处更为典型而已,
更何况徐霞客当年还有很多富于特色的胜景还未曾游或尚未发现呢。
第三是档次极高。
一个景区如果只是数量上多,却普普通通,
那也不足为奇。天台山的景是多而品高。
第四景观奇特。
俗谚云:“黄山之秀,天台之奇。”
天台山景观与众不同,还不乏“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的奇绝之景.令人耳目一新,流连忘返。
第五是景区幽深。
从景观美感来说,直不如曲,浅不如深,一览无遗犹如白开水一杯。
天台山的美景就不是一般的“值得一游”。
而是属于非常耐看的一种,游人一次很难尽兴,
总想第二次、第三次来,看他个够,可以反复咀嚼。
很多景点徐霞客都是游了好几次,由于地处深曲。探寻过程还颇曲折。
例如,第一次游山时,
为了寻觅历代文人传为“仙凡艳遇”的故事发生处桃源。
居然到了“日已堕,竞无宿处”的地步。
翌日又走了近四十里路,来到“一瀑从山坳泻下的“金桥潭”,
但他总觉得这“信误人也”的桃源深处还有更隐秘更美的景致。
所以当他第三次游山时,就“由此(潭溯流,冒雨拨棘)而上”,
才终于在“无可缘陟”处,见到了“岚光掩映,石色欲飞”的妙境。
这就是“九曲桃溪”与众不同之处,会给人带来更多的美妙联想。
第六是积淀深厚。
天台山发现和开发早,名人荟萃,儒释道睦居,
故其胜景之价值不但在于其自然景观之奇丽,
更在于其文化内涵之丰富和两者的水乳交融。
五百罗汉道场之与石梁飞瀑,佛教天台宗祖庭国清寺之与五峰双涧,
日本禅宗临济宗祖庭万年寺之于八峰拱卫,
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富之于九峰耸翠,乃至千年古城之于六水三山,宛若天成。
即此六个方面,天台山无愧乎“台岳”的称誉,与置于《徐霞客游记》卷首的地位。
04原因之三:天台山的人太好了,可以结为挚友
天台和台州虽然早在新石器时代就都有先民
生息在始丰溪畔和灵江两岸,但在汉代曾为虚地,
故其居民多为来自北南的移民。
他们与道士、僧人一起,互助互惠,和睦相处,
形成兼容大度热情好客的习俗。
在历史上,无论是对东晋南渡的北方士族,溯流来台的大唐诗人,
还是靖康之变前后南下的宋朝宗室或子民,都伸出双臂接纳。
同样的,对于自费来山游览考察的徐霞客一样的热情欢迎。
三次游山中,徐霞客与天台、台州人士建立了深厚情谊。
05总结
罗丹说:“生活中不缺美,而是缺少发现,”
徐霞客三游天台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我想在生活中也是如此的吧,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总会发现美的存在。
我是解忧骑士,一位有骑士精神的旅行爱好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