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里寻声声见道,无中觀音音识声……大音希声兮无声处听音,大道无形兮无形处闻道……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声音本草迎着晨阳,声音本草一行出发了。心底装着远方的山水,也就并不在意都市早高峰的拥挤。一步步的远离,心情畅快,整个人放松下来,闭上眼,随车身缓缓摇摆,竟睡了过去...再睁开眼时,高楼已被连绵的巍峨大山所代替,潺潺的溪水在旁流淌,伴着风声和蝉鸣。打开车窗,一阵清风迎面,让人精神一振。同行在愉悦的聊着天,儒老师正在讲述这两旁的风景,和风景里的一些故事。车在山路上缓缓行驶。左侧是陡峭山壁,右旁是广阔的山谷,目之所的天际尽头,是一座叠着一座的青山!不知不觉,已经进入大山深处。大自然的壮美,总是在不经意间震撼人心,这满目的青山绿水,让人恍然有种回归原始的错觉,脑海中闪过山里人劈柴担水,捕猎种果的自足生活。似都市的繁华纷杂,仅是一刹不真实的梦境,而我们,刚从那梦中醒来。这种醒,是一种奇异的清醒,似突然唤醒了身心很多回忆和觉察。目之所见,不再是单调的都市柏油路,不再是钢筋混凝土,耳之所闻,不再是汽车鸣笛,不再是电子噪音。开始看到、听到,山是绿的,云是白的,花是红的,泥土是黄的...开始察觉这身旁一切曾被忽略的,不在意的。放下了手机,却拾起了更广阔的天地,不再对身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也许,回归自然,才能更靠近本心吧。仔细一想,平日生活的那些纷纷绕绕,就像浮在阳光下的灰尘一般微不足道了。路旁有一眼泉,一行人随着鸿老师下车取水。掬一捧甘冽,就往脸上泼去,往喉咙里咽去,那股清凉灌溉而下,润泽四肢百骸,酣畅淋漓,赶走了暑热,也洗去了身心的疲乏!深山里的泉水甘甜、清冽,是任何饮料也调配不出的纯粹。每每此时,心里总是很感激大自然的馈赠!大自然是会回应的,它一阵清风,拂过脸颊,穿过袖口,将这抹清凉,直接送进了心田...再往前走,便到了畲族生活的地方,畲族是一个族人很少的民族,据鸿儒老师说,这是瑶族的一个分支。一路挂满了荔枝,也有很多酒家。鸿儒老师和罗老师是此方常客,知道哪家的酒地道。酒能助兴,亦能养心,小酌对身体有益,所以这两日的茶饭,便都少不了这缕酒香的飘逸。鸿老师从不多喝,大家亦同。一路迂回,在正午时分到了此行的目的地,罗浮山。因为是工作日,人不多,我们在鸿老师的朋友老高那儿休息。老高是本地人,年近古稀,但气色和状态都很好,为人质朴热情,在这里守着祖上留下的一方山水。好的山水是养人的,从他的身体状态就可窥见一二,皮肤虽然黝黑,但肤质却细腻,眼神也很干净。在休息地旁边,就是一条溪流,三贝溪。潺潺的流水声不断传入耳中,冲刷去一路的风尘。三贝溪很精致,有很多小飞瀑,这种小瀑不是黄果树的那种澎湃,也非庐山瀑布的高绝,它只是乱石嶙峋、时缓时急,层层叠进。水无常形的意义,在这里展露的淋漓尽致。它时而如布、时而如丝,时而汹涌湍急,时而平缓流淌,蕴着一种奇异的变化,随山势的变化,将水之阴柔揉嵌在乱石之阳刚中,浑然一体。这与园林的精心布景是不一样的,哪怕被称赞“虽为人造却巧夺天工”的苏园,也终是锁了一方深院,不能真的返璞,通透寰宇。鸿儒老师说,这溪水里的每一层声音变化,都蕴着五行属性的变幻,蕴着阴阳。其间转化没有局限,石与石,可分阴阳,石与水,亦可分阴阳,溪与山谷,山谷与天地...重重叠叠,阴阳轮换,其大无外,无内,阴中蕴阳,阳中有阴,总是维持着一个奇妙的平衡。这平衡在人体也是一样。鸿儒老师让我们闭上眼,打开大听觉,在瀑布的石头上,或坐或卧,静静倾听,静静感受。大听觉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只能靠自己去觉察、了悟。鸿儒老师可以将我们引渡到那个环境里,引导到那座大门前,但这与生俱来的大觉知钥匙,终究还是握在自己手里。迷时师度,悟了自渡。似这般漫漫心路的求索,多数时候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好的老师引导和好的环境,尤为重要。细心聆听的刹那,当知风声是风、雨声是雨、水声是水、鱼声是鱼;当知乐是乐,悲是悲,喜是喜,忧是忧;当知酸是酸,甜是甜,苦是苦,辣是辣...将心安住于当下,静静倾听,不执着的看着,听着,想着。与四周相应,与万物共情、谐振,融入到此时此刻的这个当下里。用风的耳朵听风,水的耳朵听水,云的耳朵听云...不必聚焦执着于某一种声音,在这里,只要真实自在的你。躺在瀑布旁,听溪流从身旁淌过,从耳旁淌过,又从心底淌过;它带走了林间的落叶,水底的泥沼,和心底的尘埃。这里的溪流,很有灵性,你想听到的声音,它都有。就这样缓缓放松下来,浑然忘我。随着它在石隙间跳跃在阳光里斑斓随着它嬉戏鱼群,荡漾涟漪又随它净如明镜,波澜不惊...这种感觉自在而美妙的,一切本该如此。老高说这三贝溪上,有七娘潭,传说是七仙女沐浴之地。我走过一些地方,类似传闻的地方听过不少,不管这些事情真实与否,但其背后,都是对自然之美的赞颂!人活在自然中,是自然的一部分,理应对自然保持那份敬畏之心。就像每次走山,鸿儒老师总会带领我们拾走一路看到的垃圾,还自然一个干干净净。鸿儒老师说,“看到不顺眼的垃圾,就把它捡走。”这捡拾的要何止于垃圾,更是对心境的清洗。当眼前所见,耳旁所闻的世界干净了,当淤塞于心中的烦恼、不愉快被清理了,心也就干净了。向晚时分,罗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搭好了帐篷,也燃起了炭火,周婷老师掌勺为大家准备丰盛滋养的晚餐,平哥摆好桌凳,布语老师沏茶,让茶香和着烟火气,飘逸在溪畔。就像鸿儒老师所言,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各自位置,都有各自五行所属,互相维持一场出行的平衡。鸿儒老师讲课,从不滔滔不绝,午后的一小时,晚间的一小时,言简意赅,受益却匪浅。在深夜的时候,鸿儒我们面向灌木,听数不尽的虫鸣,那声音热闹却不喧嚣,潜藏在每一片灌木下,每一片树林后。每转几步,耳旁的声音都不一样。鸿儒老师便跟我们讲五行阴阳,讲中医七魄,讲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道理。夜里虫鸣的声音繁杂却很入心,所有的频率似都在劝人熟睡,劝人安歇。虽同处一境,但每个人的闻听却都不一样。我无从得知同伴体会,不敢妄自揣测,只在此分享在下的薄浅体会:对着四野寂静,只有虫鸣和溪水,闭上眼的刹那,心念便就融入了这片热闹里,静立的身体似无有常形,在这声音中化为一滴水,一阵风,一粒沙子,一声虫鸣。缓缓的一呼一吸,虫鸣唱和,随之喜悦,又随之自在和绽放...夜晚的睡眠,是枕着潺潺的溪水声入梦的,竟睡得无比香甜!习惯了车鸣和光噪的眼耳,终于得到舒缓的间隙,放下焦虑和烦闷,在自然里安眠。又在早晨六点的时候,自然醒来,精神充盈。晨间的阳光从枝头穿透,洒落一地金黄,碧绿的溪水在山石间淌过,留下一池清凉。鸿儒老师带着我们朔溪而上,踩着一路嶙峋的乱石,跨过一座叠一座的青潭和流瀑,探寻溪流的源起。这过程似在外寻,又似在内寻,寻找溪流的源起,亦是对心灵深处的探索,找寻人与自然的共情。鸿儒老师说将溪声分化五行,又分作七轮,用每个人能懂的方式,讲给每个人听。这清澈明可鉴人,亦可鉴心。一路随行,一路倾听,鸿儒老师很有耐心,有问必答,照顾到每一个人,对摄影师亦不例外。他有一双洞察的慧眼,总能看出每个人心底的疑惑处,并用适合的道理去细心引导。两天之行,不长不短,在一个恰到好处的时段止步,有所所获,也不会感到疲乏。很感激鸿儒老师一路的引导,也很感激一路随行的老师和同伴!本草之行,期待下次再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9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