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这么一个人,堪称整个大宋朝头号“吃货”,他就是咱们的苏轼老先生。东坡先生被世人评价为千古第一才子,其诗文书法绘画,那都是一绝。他的名字后面要跟上一长串的成就,他是全民偶像,他还是词界的李白。他还是一位cp狂魔,黄庭坚并称苏黄,和辛弃疾并称苏辛,和欧阳修并称欧苏等等。他还是个段子手造了无数个梗,比如:呵呵、胸有成竹、明日黄花、出人头地、雪泥鸿爪等等。他还为现代华语乐坛贡献了很多歌词,比如明月几时有、寂寞沙洲冷。东坡先生还有一绝,那就是“吃”。东坡先生是个爱吃的人,什么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豆腐据说都是东西都是东坡先生发明的美食。可以说在吃这一块东坡先生称第二没有人敢称第一。苏轼因言获罪,后半生一直处于被贬贬贬的状态。这要是一般人死的心的都有,但是苏轼不一样。他是贬到哪里吃到哪里,皇上都看懵了,你这是被贬了,还是去当美食博主呀。我们先说东坡肉,元丰二年(公元年)刚刚经历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的苏轼被贬黄州。惊魂稍定之后,又开始写作:前后赤壁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一蓑烟雨任平生、忽闻河东狮子吼都是这个时期写的。写来写去最后又写到了吃的上面: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吃得兴起时,东坡先生发现此地猪肉质优价廉。当地有逢年过节做红烧肉的传统,但做法不行,于是他自己动手进行了改进。所谓改进,其实就是小火慢炖,少加水用小火把猪肉煨熟。他觉得晚上炖肉,早晨食用是最好的。为了把东坡肉的做法传承下去,苏东坡专门写了《猪肉颂》一词,详细记载其烹饪方法。一读此词,顿觉东坡肉的香味是跨越千年扑面而来。元祐五年,苏轼知杭州的时候,指挥疏通西湖修筑苏堤,治理了西湖的泛滥问题。过年的时候,杭州百姓为了表达谢意,给苏东坡送来了大量的猪肉。东坡先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烹饪技术,将猪肉切好后,小火儿红烧,然后分给大家吃,获得了百姓的好评,从此“东坡肉”的名头就叫的更响了。苏轼除了会吃猪肉,还爱吃羊肉。在北宋的时候,羊肉是肉类中最流行的食物,得到了达官贵人的普遍欢迎,苏轼也不例外。苏轼被贬岭南,在宋代岭南可是一个偏远蛮荒之地,不过我们东坡也不带怕的,就没有他吃不了的地方。东坡先生来到了地处偏僻,商品匮乏,每日市场只杀一只羊的惠州。由于官小人轻根本抢不到好的羊肉,但是这可难不倒聪明的苏轼。他嘱咐商贩,给他留下基本上属于喂狗的羊脊骨。羊脊骨上肉虽然不多,但聊胜于无,苏轼是怎么烹饪羊脊骨的呢?先煮后烤,理念非常先进。苏轼先将羊脊骨煮熟,然后淋上酒,撒上盐,在火上烘烤,烤到羊肉酥脆的时候,就可以大吃特吃了。这个不就是后世的“羊蝎子”吗?苏轼对于这种做法了相当满意,认为边喝酒边在羊脊骨中寻找羊肉,实在是一大乐事。他在《与子由第四首》之四的信中,把这种吃法介绍给弟弟苏辙。得意洋洋地说:这“羊蝎子”真心好吃,扣骨头肉、吸小骨髓敲敲打打啊,我能吃上一整天。对苏辙说:你说你仕途亨通条件优越日日饱食吃上好的羊肉,恐怕是没机会享受这些美食了。苏轼还特别凡尔赛!他说这种做法虽好,可是就有一点不好,当地的狗总是冲我呲牙,估计啊应该是我吃羊脊骨,抢了狗的美食狗肯定是不乐意了。你说我是不是应该给狗留点儿呢。看着这生活,你可能想象不出这是苏轼一生的低谷。这个时候苏轼又得上了痔疮,但是对于美食的追求支撑着他坚强地吃下去。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望着漫山遍野的荔枝,苏轼是微微一笑,吃荔枝能治痔疮,你信不?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吃完了,苏轼又把魔爪伸向了另一种食物。苏轼在岭南除了发现荔枝以外,还发现了生蚝这一美味。苏轼在被贬惠州的路上,有人设宴款待其中就有生蚝,苏轼本来对这滑溜溜的软体动物很是抗拒,有点不太乐意吃。但是在品尝以后立马改变了想法,此后他是频频食用生蚝。绍圣四年,苏轼再被贬至更为偏远的海南岛儋(担)州,这样的处罚在宋代几乎是仅次于S刑。然而苏轼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住的是露天海景房,桌子缺一条腿,吃的米没有,治病的药也没有。但是,苏轼竟然在海南发现了一种久违的美味——生蚝。大喜之下,苏轼在写给儿子苏过的信中说:冬至前两天,当地人送给我一些生蚝,我将其去壳加酒,煮熟,味道美极了。我就挑出其中大个的,直接在火上烤熟吃起来也非常不错。但是你千万别把生蚝好吃的这件事告诉别人,我担心北方的那些达官贵人听说之后都来海南,抢你爹我的生蚝吃。看来苏轼是对生蚝是真爱。在他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极少提到生蚝,他真是用实际性行动在呵护着自己的美味。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对于我来说能填饱肚子即可心安,此心安处就是我苏轼的故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357.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