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汤汤
长篇连载小说(2)
导语
春秋战国时,郑州是郑国。《诗经》里的“郑风就是反映当时郑国人追求爱情的热烈。长篇小说《郑风汤汤》,以郑州为背景,以郑国国君郑庄公后代近一百年的爱情故事,反映清末、民国、到新中国的变迁。本平台推出小说连载,欢迎赏读分享。
此书献给:郑州这块流淌着“爱”的土地!在这伟大、英雄的城市里,无时无刻都在上演着“爱”的传奇!
—曹玲
郑之礼看清喜兰那一刻,就没了说话的欲望了,他只想欣赏。看了一眼觉得:长得真顺啊!真美啊!出于礼节移开眼,又忘了这女子顺在哪?美在哪?
现在喜兰就坐在对面:一对细长柳叶眼波光闪闪,两簇黛眉似痕如烟,高鼻梁,小方口。浓密的黑发簪在脑后,高挑的身材穿着一袭墨绿的裙袍,清雅吐芳。
郑之礼看见卧房摆有条案一个,圈椅一对,墙上有一幅明代画家仇英的《燕姞梦兰图》,画中的燕姞:杏眼,小口小鼻方脸,似乎古代画中所有的美女都长成这样!旁边挂着唐伯虎的行楷:“罗浮山中春昼长,风吹兰花满面香”横批:茨谷幽兰。其余三面墙依次挂着:琵琶、二胡和板胡。郑之礼知道这是符合伯爵位:三面悬挂的轩县的。
郑之礼把完脉,又看了舌苔道:“夫人您的病是心肾不交,咯血是心火所致,肾又阴虚...”
喜兰笑道:“是啊,我穿着两双夹袜还冷呢!”
坐在一边的郑寿川笑道:“郑医师果然医术高超!能找到病根,就能对症下药!哈!”郑寿川看见郑之礼知书达理便改口称:郑医师。
李秀才高兴地一屁股坐在圈椅上,用手一指墙上的《燕姞梦兰图》道:“这下我对老祖宗也有交代了...弟妹,您有病弘姬愁,我也愁啊...”
在进郑家大院前,李秀才已告诉郑之礼,他是郑文公待妾燕姞娘家的后人,是郑老爷的亲戚...
郑寿川掐断李秀才的话说:“郑医师到前厅喝茶!”
郑之礼站起来对喜兰讲:“夫人,您这卧室湿气和阴气太重,每天巳时可开开窗,新鲜的空气对您的身体有好处。”
喜兰笑道:“原来也是开窗的,只是这一病,开封一个郎中看过后说,我这病是因后面的具茨山风太硬,而前面的龙湖水气太重,凝在身子里造成的...”
“一派胡言!以后就听郑医师的,桂萍把窗户打开!”郑寿川道。然后几人到前厅喝茶,郑之礼开药方。
喝茶时,郑寿川看了一眼郑之礼的披肩短发探听道:“京水那边的风气怎么样?”
郑之礼怔了一下问:“风气?怎么讲呐?”
“我是说南边的革命党、孙文,袁总统…”郑寿川若有所思地问。
“哦,孙文吗?民众当然欢迎了!尤其是那些穷苦百姓,孙文主张‘平均地权,废除督军’我想不高兴的就是各省的督军和土豪们了...”猛然郑之礼看见对面李秀才在对他使眼色,郑之礼转头看见郑寿川脸有不悦。便转头看看庭院里苍劲的枣树道:“噢,这就是那棵枣树王吧,不错,不错!”
“是啊!都开黄花了!”李秀才道。
“铛铛!”墙上的大挂钟响了,已是午时11点了。郑之礼站起来道:“郑老爷,告辞了!”
郑寿川仰头问道:“郑医师,您是要民国铜币呢?还是袁总统币?”
郑之礼望着郑寿川一脸的皮笑肉不笑,窘住了。
“弘姬!当然是袁总统币,民国币有的铺子不认呢!郑医师是靠医术吃饭的小户人家。”李秀才解围道。
“哈哈!”郑寿礼从马褂兜里掏出五个袁币递给郑之礼。
“不敢当,三个足够了!”郑之礼拿出两个袁币放在桌上。拱手向郑寿川告辞。
出了郑家大院,李秀才解释道:“郑老爷的大公子好像就在哪个督军手下做官,你又说‘平均地权’他能高兴吗?!”李秀才一笑又问道:“我说的郑家十大珍宝,您看见几个了?”
郑之礼想一想道:“五个吧。”
“哪五个?”
“春秋佣人灯,前厅和夫人卧室挂的两幅画,还有枣树王,再有就是夫人...”
李秀才不肖地一笑道:“夫人不算一宝!她算郑家一谜,几年前韩夫人薨去不久,郑老爷从郑县带回了她,村里的妇人一见了她说,这哪是俗人,明明是仙人下凡了呀!看她眼媚中有股妖气!那身子也是袅袅的飘来飘去...村里的妇人见了她躲着走,不见她私下里又把她说个没完...也有人说她原就是郑县舍利塔里的尼姑...”
这时佣人根叔拉着马车过来了。郑之礼坐上马车,抬头向具茨山望去:已泛绿的具茨山在正午的阳光下闪闪发光,郑之礼心头一热,拱手和李秀才告别。
已到吃饭的时间,郑寿川依然坐在“德义堂”的圈椅上喝茶,他的心有些燥。这时他突然感觉一双渴望的眼睛正从门角那边盯着他,一转头见是:大瑞。郑寿川很生气:“你在这干什么?”
“老爷,小少爷昨天把铜币掉到条案下面了,您刚才说找到铜币就把那火柴盒赏给我...”
大瑞跑到条案下捡起一枚铜币,放到八仙桌上。
“这小子!中,中!拿去!”郑寿川把“美女牌”火柴盒扔给大瑞。
午饭时,郑寿川只喝了一点排骨汤,就让桂萍把躺椅搬到院子里,在四月的阳光下,郑寿川盖着毛毯,醒醒睡睡,京水医师“平均地权”几个字一下触动了他太多的思绪...他想到了他的那第一次因地产房产造就的婚姻...
那是年郑寿川18岁的时候,父亲郑好修,取之屈原,《离骚》中“民生各有所好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字长姬,和母亲郑氏已抽大烟多年了。近三年郑寿川每次从开封龙亭书院回家总能见父亲向外抵押田产。郑家的耕地从几百亩到百亩,又到不足百亩,买主是本村的韩词工。
韩家到郑村落户不足五年时间,韩词工不但买了郑寿川家在龙湖下游最好的田地,又在郑村大兴土木盖起了韩家大院。据说韩家有个什么亲戚在京城做了大官,韩词工靠着这亲戚贩盐发了大财。有了银子的韩词工开始按着家谱寻根,查明了老祖宗就是春秋时韩灭郑的韩国君的后人,这样就来到了郑国的发源地新郑。
在具茨山祭拜过黄帝后,经风水先生的推荐落户到十几里外的郑村。风水先生道:“郑村后有具茨山和伏牛山环绕,前有溱水河和洧水河流过。传说黄帝把玄嚣葫芦里流出的那段河叫溱水,把昌意葫芦里流出的那段河叫洧水。这郑村就像一匹头朝东尾向西的巨熊,侧卧在那里休憩。而熊的怀里就是那一年四季碧水荡漾的龙湖。
韩词工毫不犹豫地买下了,郑村这匹巨熊的“头部”。在熊耳处栽下了成行的枣树,在熊的脸部盖起了青砖灰瓦的韩家大院。四年前开始施工到现在还没竣工,可见里面是何等的豪华和精致了。听说韩词工是照着京城王爷府的样子建造的。
策划出品马祺盛
本期责编隋航
—————————————————————
作者简介:曹玲,年出生。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作家班。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媒体撰稿人。先后在《河南日报》《生命时报》《劳动午报》等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多篇。2OO3年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纸上花》。河南省直融媒签约作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