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这首《惠州一绝》充分表达了一名资深吃货对岭南水果的认可,也正是这里丰富多样的粮食鲜果以及当地人的诚挚热情,让苏轼将自己对自酿酒的兴趣爱好发挥到了极致。
一、自酿酒是苏轼的一大兴趣爱好
苏轼多才多艺、兴趣广泛,他不仅在文学、书画上的造诣高得让人望尘莫及,同时还非常有生活情趣,在美食、音律、制香等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以及心得。
苏轼好酒,他自称酒量不大而酒瘾却不小,自诩“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余下者”,“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而且,每逢有客人来拜访,苏轼必定要拿出好酒来款待,即便是他被贬谪黄州、惠州闲居期间,访客也是从未有一天间断过。在这种情况下,苏轼那点存酒怎么可能够他和朋友喝的?为了满足自己的酒瘾并且招待好友人,苏轼开发了一项新技能——自酿酒。
自酿酒这个爱好始于他谪居黄州期间,当时一个道家好友杨世昌赠给他一个自酿“蜜酒”的方子,苏轼就开始尝试着自己酿酒了。为此,他还专门写了首诗《蜜酒歌》来记录酿酒的过程:
真珠为浆玉为醴,六月田夫汗流泚。不如春瓮自生香,蜂为耕耘花作米。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拨。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醍醐清。君不见南园采花蜂似雨,天教酿酒醉先生。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世间万事真悠悠,蜜蜂大胜监河侯。
从诗歌内容可以想见,这蜜酒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应该是在酒里掺了蜂蜜和鲜花,放个三天就能喝了。不过,此时苏轼的酿酒技术实在不敢恭维,或许是第一次尝试酿酒,没有注意卫生问题,亲戚朋友在喝了他酿的酒后,都纷纷拉起了肚子。于是,在此之后,苏轼好长一段时间没再酿酒了。
绍圣元年,苏轼再次被贬谪到惠州就职。十月二日,苏轼刚踏进惠州城,当地老百姓就热情迎接他,并请他品尝当地家家户户都会酿制的一种蜜桔酒。苏轼尝了一口,顿时惊为琼浆玉液,写下一首诗《十月二日初到惠州》以纪念: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这首诗生动传神地描绘了苏轼初到惠州,面对陌生环境时心中的忐忑不安,但当地父老乡亲的热情款待冲淡了他的愁绪,并使他对惠州产生了亲切感。苏轼对诗中“万户春”的注解是“岭南万户春,酒名”。
从这一天开始,苏轼又重新拾掇起了自酿酒的爱好。
二、这些诗词中的独特名词,都是苏轼的自酿酒
自从喝了惠州百姓的自酿酒,苏轼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尝试自己酿酒了。他十月二日到的惠州,十三日约了朋友一同游大云寺,便请大家品尝自己新酿的酒,有词《浣溪沙》为证:
罗袜空飞洛浦尘,锦袍不见谪仙人。携壶藉草亦天真。玉粉轻黄千岁药,雪花浮动万家春。醉归江路野梅新。
这首词形神皆散,大概是他酒后随性创作的。对于词中“万家春”,苏轼注“余近酿酒,名万家春,盖岭南万户酒也。”想必这“万家春”酒就是上面所说的惠州当地百姓自酿的“万户春”酒了,苏轼拿到了配方便火急火燎地付之实践。
在初到惠州的一段时期里,苏轼对这种“万家春”酒可谓是爱不释手,经常要用它来激发诗兴,例如在赏菊花的时候想到了陶渊明的诗,便手持万家春酒和了一首《和陶己酉岁九月九日》:
今日我重九,谁谓秋冬交。黄花与我期,草中实后凋。香馀白露乾,色映青松高。怅望南阳野,古潭霏庆霄。伯始真粪土,平生夏畦劳。饮此亦何益,内热中自焦。持我万家春,一酬五柳陶。夕英幸可掇,继此木兰朝。
这首诗内容十分丰富,又是颂景又是咏史,并借“胡公菊潭水”的典故表达了作者自己对朝堂上畏惧权势而不敢坚持己见的人的不屑。与其在官场上唯唯诺诺,还不如不问世事饮酒赏花来得逍遥自在。
岭南是个好地方,四季如春、物产丰富,而且还不禁酒,这对于嗜酒如命的苏轼来说,是天大的好事。他显然不甘于只酿制一种万家春酒,还多处搜寻不同的酿酒配方。没多久,苏轼又得到了惠州本地一种糯米酒的酿制方法,并以当地的自然风景区“罗浮山”为这酒命名为“罗浮春”。一时间,这种罗浮春酒又成了苏轼诗词里的新宠。
惠州知州詹范非常欣赏苏轼的才德,安排他居住在当时惠州的名楼“合江楼”,并时常接济他的生活。苏轼以“罪臣”的身份入住如此高规格的居所,心中充满感慨的,手中握着酒杯,面对合江楼外的壮丽江景,他写下一首诗《寓居合江楼》:
海上葱昽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江风初凉睡正美,楼上啼鸦呼我起。我今身世两相违,西流白日东流水。楼中老人日清新,天上岂有痴仙人。三山咫尺不归去,一杯付与罗浮春。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在合江楼上眺望到的美景,还传达了一种悠闲惬意的心情,但其中“我今身世两相违,西流白日东流水”两句也表现了作者自己以“戴罪之身”入住此楼而感到有些“违和”的矛盾心理。但不管怎样,所有愁绪在一杯罗浮春过后都烟消云散了。对于“罗浮春”,苏轼自注为“予家酿酒名”。
对于詹范的好意,苏轼是十分感激的,经常提着礼物去看望他。这天,苏轼不仅提了一条鲈鱼,还带上了自己刚刚酿好仍未开封的“桑落酒”去拜访詹范,同时作了一首诗《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来纪念:
枇杷已熟粲金珠,桑落初尝滟玉蛆。暂借垂莲十分盏,一浇空腹五车书。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
不得不说,苏轼把平凡的食材吃出了高级感,他和詹范品尝着时令鲜果枇杷,吃着槐芽饼和槐叶冷面,还有藿叶鱼,喝着刚刚酿好并冒着新鲜泡沫的桑落酒,两人推杯换盏、高谈阔论,好不快活。
在惠州浓厚的酿酒文化浸润下,苏轼自酿酒的技能大增,除了根据当地配方自酿酒外,他还积极创新,自己研发新的酿酒方案。某次,他突发奇想自创了一种酿酒的方法,按他自己的说法“乃是神授”。具体做法是“只用白面、糯米、清水三物,谓之真一法酒”。这种真一酒“酿之成玉色,有自然香味”,在他的诗词中也有出现:
二年流落蛙鱼乡,朝来喜见麦吐芒。东风摇波舞净绿,初日泫露酣娇黄。汪汪春泥已没膝,剡剡秋谷初分秧。谁言万里出无友,见此二美喜欲狂。三山屏拥僧舍小,一溪雷转松阴凉。要令水力供臼磨,与相地脉增堤防。霏霏落雪看收面,隐隐叠鼓闻舂糠。散流一啜云子白,炊裂十字琼肌香。岂惟牢丸荐古味,要使真一流天浆。诗成捧腹便绝倒,书生说食真膏肓。
这首《游博罗香积寺》写得轻松诙谐,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休养生息,苏轼已经完全适应并开始热爱惠州的生活,对这里丰富的物产以及充满生机的景致都充满情意,他此刻的日子就如自己酿的“真一酒”般甘醇而又清新自然。
三、苏轼在诗歌里记录自酿酒的制作方法和过程
在惠州,苏轼沉浸在自酿酒的乐趣中,他不单将自己制酒的方法及心得记录下来,传授给亲朋好友和邻里乡亲,还将其制作场景写入自己的诗词里,如这首《新酿桂酒》就是描述了他制作桂酒的场面:
捣香筛辣入瓶盆,盎盎春溪带雨浑。收拾小山藏社瓮,招呼明月到芳樽。酒材已遣门生致,菜把仍叨地主恩。烂煮葵羹斟桂醑,风流可惜在蛮村。
这首诗将苏轼自酿桂酒的主要过程和其中浪漫雅致的情怀表述得淋漓尽致。从诗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到苏轼在惠州这个地方,不仅生活过得十分满足自在,并且与当地人民结下的深厚情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