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酒渣鼻医治医院 http://m.39.net/pf/a_8733703.html

豁达的人生态度是经过千锤百炼磨砺出来的,不经历风雨,不经历百般挫折,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且看苏轼对待人生的态度:

嘉佑元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科举,获得主考欧阳修的赏识和评价,他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在当时能得到欧阳修如此评价的人是多么的优秀。考中进士做上官,本应是顺风顺水,大展宏图的时候,但是苏轼的人生却是大起大落。他不同意王安石那种”疾风扫落叶“的变法,他上书变法应是”润物细无声“,但是他的意见并不被采纳,便请求离开首都。

在苏轼离京的日子,朝廷中的奸臣正在研究他的文集,正在为他布下文字狱的天罗地网,苏轼写诗歌咏钱塘潮,却被诬陷说他是讽刺皇帝大兴水利、劳民伤财。苏轼写诗自喻蛰龙,却被诬陷说他有不臣之心,在被小人的再三污蔑之下,苏轼的罪名也是铁板钉钉,后来便有了乌台诗之案。

乌台诗案结案,苏轼被贬黄州,也就看淡了一切,只愿作一个孤鸿飞雁。他写到”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刚刚经历了乌台诗案,又被贬黄州,自身的生活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但是他拥有一颗乐观旷达的心。他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渡过生活的难关。这首诗看到了苏轼内心最深处的幽独和寂寞,借月夜孤鸿来暗喻自己,表现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苏轼被贬黄州,由罪犯之身连升六级,但后来又被连降七级,被贬去蛮荒之地岭南,虽然再一次被贬,但是绝不会影响苏轼那颗热爱生活的心。他写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豁达在岭南:

惠州一绝/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岭南在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中原人士是不愿意前往的,听到也是望而生畏,但苏轼被贬此地,却日啖荔枝、杨梅,生活悠然自得,爱上这片土地,这不正是他那颗豁达之心所致。

朝中苏轼的死敌听到苏轼这样的话更加气愤难耐,于是苏轼被贬到更远的海南儋州。

苏轼在被贬的道路上越贬越开心,彷佛就像在旅游一般,他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无论是在南蛮之地还是遥远之居,他始终都保持一颗旷达豪放的心。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应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就是这样一位豪迈旷达的伟大奇人,他身上那种豁达悠然的态度让他即使处于困难与黑暗也如同光明一般。在他身上让人感受到热爱生活,生活就热爱你的道理。

这样豁达的人生态度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