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有一位好友,他就是北宋著名的画家、诗人王巩。

王巩字定国,自号“清虚先生”,他出身于官宦之家——著名的三槐王氏,这是现在王氏人家里最兴旺的一枝。祖父王旦是宋真宗时期的宰相,为相十二载,深得宋真宗的器重,去世后获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魏国公,谥号为“文正”,这是古代文官所仰慕的最高谥号。王巩的父亲王素最终官居工部尚书。

三槐王氏既是官宦之家,也是诗书之家,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王巩作为如假包换的豪门公子,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教育,据史书记载,王巩年轻时,“笃学力文,志节甚坚,练达世务,强力敢富”。后来,王巩成为当时著名的画家、诗人,虽然他的官位不高,但由于他为人正直且有才华,所以当时被人所敬重。

王巩作为风流雅士,家里有几位歌女,其中一位名叫宇文柔奴,很有传奇色彩。

宇文柔奴小时候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他的父亲是朝廷里一位医术高超的御医,后来不知何故被冤枉入狱,不幸在狱中去世。柔奴的母亲因为这事急火攻心,一下子病倒了,很快就撇下年幼的柔奴而撒手人寰了。

俗话说,祸不单行,柔奴的叔叔重男轻女,他非但不愿意抚养年幼的柔奴,还狠心将她卖给了京城里的一家行院。行院不同于妓院,行院是以艺娱人,卖艺不卖身,而妓院则是以色娱人。

行院的老鸨阅人无数,眼光毒辣,她一眼看出小柔奴眉清目秀,长大后必将是一个大美人,将来肯定是行院的头牌摇钱树。于是,老鸨对柔奴很是用心,花大价钱请人悉心培养。柔奴天资聪慧,学东西很快,基本上是一教就会,长大后,柔奴能歌善舞,娇艳可人,声名远播,人们都知道柔奴是这家行院的头牌歌女。

柔娘深知歌女生涯不是长久之计,行院更不是自己的栖身之地,她一直在寻找机会脱离苦海。

有一天,行院里的一位歌女生病了,老鸨让柔奴陪同她去诊所看病。真是天无绝人之路,诊所里的陈太医是柔奴父亲的故交好友。在柔奴父亲出事后,他还托人打探过情况,知道柔奴被她的叔叔收养了。机缘巧合,终于遇到了故人之女,在得知柔奴的处境之后,陈太医立即托人打点关系,花了大价钱将柔奴赎出了行院。

由于柔奴已经无家可归,陈太医就收留了柔奴,当成了自己女儿一样对待。柔奴就跟随陈太医学习医术,柔奴非常喜欢医书,她把陈太医家里的医书看了个遍,理论结合实践,再加上陈太医的悉心指导,不出几年,柔奴的医术就突飞猛进了。

后来,柔奴遇上了著名的诗人、画家王巩。王巩是豪门公子,又才华横溢,他十分喜欢能歌善舞的柔奴,只不过自己家中已有妻妾,不能给柔奴一个正式的名分。柔奴呢,知道自己不能长久待在陈太医家中,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喜欢自己的人,做歌女就做歌女吧,这就是自己的命啊。于是,美丽的柔奴做了王巩的歌女。

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在王安石、苏辙等人的大力营救下,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苏轼的“乌台诗案”牵连了一大批人,大概有二十多位,都是与苏轼有密切联系的亲朋好友。

这其中有当朝的驸马王诜,他是一位画家,不仅为苏轼刻印了《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还在朝廷收缴苏轼诗文的时候未能及时交出,更为严重的是,当朝廷下令逮捕苏轼时,王诜竟然派人给苏辙先通风报信,所以他被一撸到底,削除一切官爵。

苏辙为了营救哥哥,曾经上书朝廷,请求消除自己的官职来为哥哥赎罪。尽管他没有什么严重的问题,但由于连带关系,仍遭受降职的处分,被贬为筠州酒监。其他的像张方平、司马光、黄庭坚、范镇等人,受到了罚铜二十至三十斤的处分。

时任秘书省正字的王巩,作为苏轼的好友也受到了很重的处分,他被贬到不毛之地的岭南宾州(今广西宾阳县),去做了个盐酒税的小官。

岭南在古代被称为瘴疠之地,北方人初来乍到,会因水土不服而生病,严重者甚至会因此而送命。

因此,王巩的这个处罚是很重的,这一点让苏轼一直觉得很对不起老朋友。宋神宗元丰六年(),苏轼在《王定国诗集叙》一文里写道:“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

听说要去岭南,王巩的众多歌女都避之不及,没有一个愿意去。唯独心地善良的柔奴坚定地表示,愿与王巩一起去岭南。这让王巩非常感动,他知道柔奴这是报恩来了,于是,王巩在柔奴的陪伴下,来到了这蛮荒的不毛之地,开始度过被贬谪的凄苦日子。

当时的宾州瘴气肆虐、疾病流行,柔奴的高超医术在当地展现了作用。她悬壶济世,免费为老百姓诊治疾病,药品不够了她就亲自上山去采药,宾州的百姓对柔奴赞誉有加,称她为“天女”、“神医”。

王巩呢,虽然在宾州也患了病,但在柔奴的精心照料下,不但没有送命,身体反而被柔奴调养的越来越好,看上去好像是更加年轻了。

从年12月到年10月,王巩与柔奴一起在宾州生活了三年多。期间,苏轼给王巩写过很多书信,再三表示王巩因自己而无辜受牵连,遭受了那么多苦难,自己感到很是内疚很难过。并耐心地劝他不要灰心丧气,并建议他用“摩脚心法”对付瘴气,“每日饮少酒,调节饮食,常令胃气壮健。”王巩在给苏轼的回信中大谈道家长生之术,安慰苏轼说自己正在宾州修行。

年10月,王巩终于熬出头来,他遇赦北归,回到了京城。苏轼非常高兴,他亲自设宴给王巩接风洗尘。老朋友终于又见了面,苏轼对王巩问寒问暖,他发现王巩的气色很好,身体很棒,看上去似乎是更年轻了。

苏轼很惊喜,就问王巩:“在宾州这三年的苦日子,你修行的很不错啊,怎么看上去比以前还年轻了呢?”王巩回答道:“幸亏有柔奴相伴左右,悉心照顾,才得以如此啊。”

在柔奴给苏轼敬酒的时候,苏轼试探着问柔奴:“岭南那地方,生活环境应该很不好吧?”柔奴微笑着回答道:“此心安处,即是吾乡。”

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苏轼,苏轼立刻对柔奴刮目相看,他极为羡慕地对王巩说道:“你真有福气,老天赐给你柔奴这个非同一般的女子啊,我得给她写首诗。”随即,苏轼提笔写下了这首《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词的大体意思是:这人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青年男子,常常令人羡慕。就连老天也应该是怜惜他的,赠予他一位肤如凝脂、光洁细腻、柔美聪慧的佳人。大家都纷纷称道,那女子唇红齿白,芳洁的口中,传出清亮悦耳的歌声,歌声美妙,笑容甜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使酷热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

你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历经千辛万苦,却看起来容光焕发、心情舒畅,显得更加年轻了。你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大庾岭梅花的清香。我试探着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这个心神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家乡。”

这首词语言明快、笔调空灵、情理交融、蕴藉深邃,苏轼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历险若夷的柔奴,写出了柔奴在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又采取以梅喻人的隐喻艺术手法,赞美了柔奴不畏艰难的高尚品质。

尤其是在词的最后,先以否定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引申出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一千古名句。歌颂了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和乐观旷达的心态,同时也寄寓着苏轼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抒发了他自己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履历极为广泛,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市)、徐州、湖州、黄州、惠州(今广东惠州市)、儋州(今海南儋州市)等都留下了苏轼的足迹。无论是升职还是被贬,他都是随遇而安,用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他以所到之处为家,尽力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当地的黎民百姓造福。

在杭州,苏轼疏浚西湖,筑建了苏堤;在密州,苏轼重新修建了超然台;被贬黄州,他自食其力,开垦荒田,东坡居士的名号,由此传开;被贬儋州,苏轼办学堂,兴学传教,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他在《别海南黎民表》里自豪地表示:““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在惠州,苏轼在《惠州一绝》这首诗里乐观地写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现在社会,竞争更加激烈,人员流动更加频繁。为了追求更加幸福的生活,人们四处奔波,在每一个地方都要经历一番酸甜苦辣咸,不一样的心态,会导致不一样的生活。“此心安处是吾乡”,愿你保持一颗乐观豁达的心态,随遇而安,你总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的美好与快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2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