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古已有之。我们不妨穿越到北宋,去看一位一路歌唱环保的诗人,他一生写了大量的涉及植树和环保的诗歌和文章,他就是积极倡导青山绿水的环保达人——苏轼。
苏轼植树造林歌
苏轼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很强的植树情结,那时他每年都在家乡栽植松树,10多年里,苏轼亲手栽的松树有数万株。他不仅带头植树,而且一路笔耕不辍,记下了他的山水情。《东坡杂记》中有载:“予少年颇知种松,手植数万株,皆中梁柱矣。”
此后,无论是在什么环境下、无论是到哪个地方,苏轼都能坚持植树造林,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北宋元丰二年(公元年),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时,苏轼看到当地的生态环境非常恶劣,他带头并发动民众植树造林,绿化黄州。他筑室东坡,自号“东坡雪堂”,在住宅四周广种柳、桑、竹、枣、栗等树木,并诗记之:“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他在《东坡八首》中也写道:“我在东坡下,躬耕三亩园。”“种枣期可剥,种松期可斫。事在十年外,吾计亦已悫。”这些都是苏轼投身植树绿化环境的真实写照。
绿化家园苏轼被贬定州刺史时,仍不忘植树造林。他鼓励农民改良土壤、治理荒滩,广为植树造林。尤其是北方的槐树,木质坚实、枝叶茂盛,春季里槐花满枝清香怡人,并且耐严寒抗风雪。苏东坡在定州他的“雪浪斋”院里亲手栽种了两棵槐树。
苏轼走到哪里就把植树造林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到哪里。大量的植树造林体验使苏轼对改善生态环境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任徐州知府时,苏轼曾到辖区滕县视察,对当地的植树造林成效十分满意。这次,苏轼留下了诗作名篇《滕县时同年西园》:“西园手所开,珍木来千岑。养此霜雪根,迟被鸾凤吟。池塘得流水,龟鱼自浮沉。幽桂日夜长,百花乱青衿。我独种松柏,守此一寸心。”苏轼通过写诗来表达他的生态环境观,他认为植树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能使“池塘得流水”,还能促进植物生长,使“幽桂日夜长”,引得凤凰来。这也许就是苏轼所追求的生态环境梦想吧。
苏轼保护环境歌
苏轼从少年起就身体力行创造好的生态环境。《东坡志林》载,少年时期的苏轼十分注重生态保护,他们家里栽着竹子、柏树以及各种花草,丛丛簇簇,布满整个庭院,引来许多小鸟在树上筑巢。苏母教育他们包括家里的仆从,不得捕捉小鸟。几年间,鸟雀都把窝建在低枝上,里边的雏鸟,人抬头就能看见。甚至有一种叫“桐花凤”的鸟,隔四五天就飞到院子里。这种鸟的羽毛极为珍贵奇异,十分罕见,街坊邻里也都觉着很新鲜。苏轼则认为,这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以诚实取信于动物罢了。显然,那时的苏轼家是人和鸟和谐相处的典范。
长大从政之后,苏轼对生态环境保护更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