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罗浮山 >> 罗浮山历史 >> 葛洪与罗浮山

葛洪(公元-年),子稚川,号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系三国方士葛玄重孙。青年时代的葛洪曾任过咨议、参军等职因厌恶官场,遂产生了崇尚神仙道家思想,在做了几年官后,于公元年左右携家人来到广东罗浮山修炼,长期从事炼丹术研究,过着“神仙丹鼎”生活。

罗浮山南傍东江干流,绵亘在惠州博罗县西北境内。“南粤名山数二樵”,一为西樵山,另一个即是罗浮山(古称东樵山)。据《罗浮山志》记载:“罗浮山广袤五百七十里、山高三千六百丈、大小山峦四百三十二,为岭十五,为溪七十二,瀑布九百八十……”。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称罗浮山为“百粤群山之祖”。罗浮山是由罗山与浮山合抱而成,传说浮山原是蓬莱三仙岛之一,尧时,从东海浮来,傅于原有的罗山,合为一体,成为罗浮山。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年)于境内设置县治,即是据此传说取名为傅罗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年)改傅罗为博罗,至今罗浮山仍属博罗县辖范围。

古代的罗浮山充满了原始森林的雄浑旷美,古木参天,巨竹连岭,山水神奇,珍禽异兽昌盛繁衍。但当时罗浮山并不很出名,自东晋咸和初年葛洪辞官上山隐居后,渐渐地有一些人上山追随葛洪学道,葛洪遂分别在罗浮山东、西和北方建三个观,自己往来讲,最早建起的南观称都虚观,也就是现在的冲虚古观。自此之后,罗浮山名传渐远,历代不断有人上山建寺修观,而且香火十分旺盛,遂形成九寺十八观的宏大气势,使罗浮山成为古代道教圣地,故在道教上,罗浮山被誉为“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素有“神仙洞府”之称,名闻遐迩。

由于罗浮山是道教圣地,遗迹遍布山中,加之风景优美,犹如仙境,因而吸引了大批的文人墨客。自晋以来,不少著名的文人墨客为访求罗浮仙境,追寻葛仙遗迹,不辞千辛万苦,跋山涉水,远道而来,他们往往如临仙境,留连忘返,于探景访胜之余,发为吟咏,或凿于崖,或题于壁,或散见于书……,所以又形成了罗浮山的一大景观—-摩崖石刻,满山皆是。杜甫、李白、苏轼、李贺、刘禹锡、朱熹等历代著名文人均留有名词绝句,其中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的《初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日淡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更是脍炙人口。清代戊戌变法维新运动首领康有为、梁启超,民国时期要人蒋介石、陈济棠、蔡廷楷等均登临罗浮,醉赏仙境,留有遗迹。可见罗浮山的确是一个“不可不游”的旅游胜地,现已成为我国十大名山之一。

罗浮山之所以成为道教和旅游圣(胜)地,可以说是得助于当初葛洪发现并将其选为炼丹、布道、著述和隐居地。葛洪来到罗浮山上,首先利用罗浮山上的矿石建炉炼丹,他由于厌恶做官,崇尚道家思想,希望能超凡出世,以达到自我解脱的目的,因而从方士求仙思想出发,炼制仙丹,以求长生不死,这些自然是不可能的,但炼丹实际上是早期的化学实验,葛洪通过考察许多文献资料,进行长期的炼丹实践.认识了很多化学物质的特性,积累了丰富的药物、冶金、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其中他著的《抱朴子内篇》系统记载了一些实验操作技术和一些化学反应现象,如“丹砂(硫化汞)烧之成水银,积变还成丹砂”的化学反应以及把铁放在胆矾(硫酸铜)溶液中把铜置换出来的方法等,对促进化学及制药化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

罗浮山草木茂盛,药物资源丰富,葛洪对此进行了充分研究利用工作。他在罗浮山一带采药行医,多“采贱价草石”,“施于贫家野居”。他的主要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就是在广泛收集岭南民间医药方法,结合自己研究罗浮山药物的成果及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撰写而成的。《肘后备急方》在医疗和用药方面都务求简便实用,全书列有七十余篇,以各种传染病、寄生虫病、内科杂病、外科急症等内容最多,尤其是对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对罗浮山一带流行的瘴疠、疟疾、脚气等岭南常见病都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治疗方法,其医学成就是值得称颂的。

葛洪对罗浮山的药物研究也是富有成效的。《肘后备急方》中所载药物约种,其中植物药种,动物药70种、矿物及其他药50种,这些药物大多来自罗浮山中。葛洪对开辟罗浮山药物资源作出了重要贡献。“罗浮山中多灵药”,后世在罗浮山冲虚古观形成的“洞天药市”,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广东四市”之一。今夭,罗浮山的中草药资源依然丰富,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南药产地,罗浮山下已建起了广东省博罗制药厂、罗浮山制药厂、白鹤中药厂等5家中型制药企业,真是葛洪遗风再现。

葛洪开拓了岭南名山罗浮山,葛洪使罗浮山成为历代的道教和旅游胜(圣)地;罗浮山孕育了一代圣贤葛洪,罗浮山使葛洪在医药学、炼丹术、道教理论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岁月流逝,山河迭易,但岭南人民尊敬和怀念葛洪的意念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在葛洪逝世多年后的今天,罗浮山上仍然保留了许多有关葛洪的古迹:

冲虚观:为葛洪在罗浮山上最早建成的四观之一,位于罗山之阳,麻姑峰下,座北向南,主体是一套四合院式庭院的木石建筑结构,包括山门,正殿和两廊,总建筑面积为平方米。此观几经修建,现观是年香港圆玄学院等道教团体捐修的。冲虚观因为是葛洪所创的道教圣地,已成为岭南所有道观的“祖庭”,历代香火鼎盛,朝拜及参观者络绛不绝,现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道教活动基地之一。

葛仙祠:位于冲虚观大殿的左边,祠内供奉着葛洪及其妻鲍姑塑像,还保存着一块清代嘉庆皇帝御笔“惠民佑顺”木牌匾及木刻楹联一副,联云:“神仙忠孝有完人抱朴存真功侔雨地参天不尽飞裾成蝶化;道术儒修无二致丸泥济世泽衍药池丹灶可徒遗履认凫踪”。祠内至今香火不断,多是岭南及港澳的香客、游人及医药工作者来此朝拜、参观。

衣冠冢:位于冲虚观左侧半山腰,墓四周全是石块,灰沙夯垒而成的一道墓墙,墓占地‘平方米。墓碑已断截,碑系红石雕成,碑身正中刻有“衣冠冢”字样,旁无年号及落款。关于葛洪的死与葬,《罗浮山志》有这样的记载:“洪坐至日中,兀然若睡,年八十一,视其颜如生体,柔软,举入棺甚轻如空衣,世以为得尸解云”,“衣冠冢在观北,葛仙尸解,葬其衣冠”。现在“衣冠冢”方位与史料记载基本相符,但属何年代所设,有待进一步考证。

稚川丹灶:又称炼丹炉,位于冲虚观右侧。炉高3.33米,由炉座、炉身和炉鼎三部分组成,卢座是由24条青石砌成八角状,石上分别按方位雕刻有八卦图形及禽兽图案。炉身呈正方形,边角有4根八角形青石柱,每柱上端刻有云龙浮雕,炉鼎呈葫芦状,用青石雕成,炉门向西,正中镌有楷书:“稚川丹灶”四个大字,右刻“乾隆二十四年六月既望”,左刻落款:“广东督学使者仁和吴鸿书”。据《罗浮山志》载,原“稚川丹灶”四个字为苏东坡所书,原迹已佚。传说葛洪当年就是用这个自行设计建造的石炉进行炼丹的。

洗药池:位于冲虚观右侧,“稚川丹灶”旁边。为八角形状,由青砖砌成,面积15平方米,池畔矗一巨石,呈椭园形,石中刻有“洗药池”三个大字,左刻一首诗:“仙人洗药池,时闻药香发,洗药仙人去不还,古池冷浸梅花月”,落款“庚戊秋为冲虚观主题,邱逢甲”。相传葛洪在此池洗药,但据考证,此池非葛洪时期所建,系后人为纪念葛洪而修建的。

此外,还有葛洪炼丹时汲水的“长生井”及“遗履轩”等胜迹,处处引人缅怀罗浮山开山祖师的业绩。改革开放后的罗浮山各处奇观遗迹均修茸一新,作为道教和旅游胜(圣)地的罗浮山正以一种全新面貌迎接国内外广大游客的光临。而年药学家屠呦呦凭借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奖,其重要灵感就来源于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这一信息更带火了罗浮山的旅游。

近年,葛洪医药开发研究所和葛洪医药学术研究会先后成立,有关单位及个人正在加紧对葛洪宝贵医药经验进行挖掘整理、继承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已研制开发出了葛洪腰痛宁保健袋,罗浮山百草油等新产品。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会及广东省药学会药学史分会在惠州罗浮山也先后主持召开了“首届纪念葛洪及其药剂学成就学术研讨会(年11月26~29日)”和“第二届葛洪医药学术思想研究暨岭南中药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年12月11~13日)”,对于深入挖掘、继承整理葛洪宝贵医药经验,推动葛洪医药学术思想的研究工作广泛深入开展,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以梅全喜教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近年来在“葛洪《肘后备急方》的研究”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申报了省科技厅专项课题“葛洪《肘后备急方》的研究”,主编出版了专著《抱朴子内篇?肘后备急方今译》和《肘后备急方校注》,发表有关学术论文近40篇,建立了葛洪《肘后方》学术研究网站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