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两茫茫,牛肉拉面加烤肠。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古传唱
遍观古籍,就会发现关于他的一个惊天秘密!!
除了诗人,他还有另一个神秘的身份!
吃货?
NO!人家苏轼是个大大美食家!
苏轼刚到海南的时候,尝了一顿牡蛎,瞬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千古一绝啊,为什么之前没吃过!
随后,立即写信给自己的儿子。赋诗一首:
东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贻书叔党(东坡第三子)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意思就是:儿砸!爹爹我发现这里的牡蛎实在是太好吃了!!!!你千万别告诉那些叔叔伯伯啊,怕他们跑海南来跟我抢,那我就没得吃了!!
苏轼虽然才华横溢,但他管不住嘴巴,爱在朝堂乱说话,所以一生仕途不如意,被贬官数次。
一般人有这样的经历,早就郁郁寡欢度日,但苏轼还是挺看得开的,他可以游历各地大吃大喝,用美食来填补官场上的空虚寂寞冷,每每吃到好吃的,还总不忘尬诗一首。
年,苏轼被贬黄州。
刚到黄州,面朝长江,压根没有跳江的心情,满眼看到的全是吃的。
来,先写一首《初到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长江的鱼,深山的笋,勉强凑成山珍海味了。
另外,苏轼还在黄州吃到了各种野味。
吃牛尾狸,写一首《送牛尾狸与徐使君》:“泥深厌听鸡头鹘,酒浅欣尝牛尾狸。”
吃野雉,写一首《食雉》:“百钱得一双,新味时所佳。烹煎杂鸡鹜,爪距漫槎牙。”
毕竟从朝廷新秀,沦落为小城穷官。
工资骤减的苏轼,遭遇到身为吃货最大的痛苦。
看到好吃的,兜里却没有钱......
无奈,只能选择当时价格最贱的猪肉。
用红糖、酱油、料酒等佐料,为猪肉注入灵魂。
他慢著火,少著水,待火候足时自然美。
甜口的东坡肉,让苦闷的日子变得甜美。
后来回想起来,已不记得那时生活的苦。
只记得甜甜的红烧肉,那味道太美了。
年,苏轼被贬惠州,彼时为蛮荒之地。被放逐到这里的人,往往颇多哀怨嗟叹
如果让我离家千里,去语言不通的荒芜之地我也绝对不会开心的。
但苏轼并没有怨天尤人,他忙着吃荔枝呢
《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惠州的苏轼,还发明了一种美食。他买不起羊肉,只能买些没人要的羊脊骨。
他把骨头煮熟,用料酒去腥。撒盐烧烤,把羊脊骨煮得嘎嘣脆。
他还写信告诉弟弟:“这羊蝎子能吃出海鲜的味道。”
富贵的时候,能吃海鲜。贫穷的时候,能品羊蝎子。这样的人,到哪里都不会亏待自己。
季节变换,诗人们总是伤春悲秋,愁绪万千。
可苏轼,总是不一样的画风: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翻译一下就是↓↓↓↓
对于美食家而言,见到别人不太懂享受吃,自然要念叨念叨了。在苏轼的日记中,有写道:
僧谓酒味“般若汤”谓鱼为“水梭花”鸡为“钻篱菜,竟无所益,但自欺而已,世常笑之。人有为不义而文之以美名者,与此何异哉!
翻译过来就是:
现在的和尚真搞笑,把酒说成般若汤,把鱼说成水梭花,把鸡称为钻篱菜,我最看不起这种人,想吃就吃,装什么装?
回顾苏轼这一生,多次被贬,越变越偏远,终于在六十多岁等到朝廷大赦,然后在回京路上去世。
但是从他留下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热爱人民,热爱生活,把艰难的日子过成了被羡慕的样子。
很多时候,我们不缺乏生活的创意,只是缺少苏轼这种乐观豁达的态度。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爱吃的苏轼到底是个胖子还是瘦子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