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罗浮山 >> 罗浮山历史 >> 海陵稻河古桥多

海陵稻河古桥多

泰州,古称海陵,处于长江尾闾、淮河下游、大海之滨,是一个江、淮、海三水汇聚,清、浑、咸三味交融的特色城市。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古时泰州又别称为“三水”。在《千年悠悠稻河水,海陵尽飘稻花香》短文曾经讲到:泰州海陵自汉初起,地处江淮两水交汇处的泰州,成为淮盐由东向内陆转运的枢纽,稻河因之成为是里下河地区稻米和盐运往南方各地的主要运输通道之一。自唐开元六年设海陵盐监,淮盐通过地域水系网,经由稻河、草河运至泰州海陵城后,再经城河及周边水系运至运河。

稻河在明、清时代是运米和运盐的主要通道之一

明清后盐运減少,泰州逐成里下河地区农产品集散地,由此稻河两岸遍布粮行、油坊、栈房,稻河逐渐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古商贸区。为方便客商和人们往来两岸,不足十里长的稻河上先后建造古桥梁七八座。由北向南赵公桥,韩桥,演化桥、孙家桥、金明桥,清化桥,通仓桥,板桥,这些桥都是稻河上的著名的古桥。

稻河在史上称为市河

在《道光泰州志·河渠》中记有泰州之水"总名有四,曰上河、曰济川河、曰下河、曰城内市河"。

稻河在城北,归为下河,属淮河水系。东侧有草河,西侧为卤汀河。民国二十年《民国泰县志稿》有记:"中间河,即稻河,亦称市河。由西坝囗西侧犁山嘴北流,经板桥、通仓桥、演化桥、韩家桥至罗浮山汇老西河,过渔行镇直通下河。由罗浮山折北而东过赵公桥汇东草河北行,亦通下河。"

洪武二十五年筑东西两坝肘草河、稻河失上源来水

历史上稻河并不象现在最南端稻河头无上源来水,稻河失上源来水是因洪武二十五年()为阻北来淮水水患,草河、稻河被分筑东西两坝。稻河与北城河、鲁汀河、南官河的连通被分隔阻断,形成现在止于现西坝口西侧的状态。草河同样因筑坝与东城河的连通被分隔阻断。

所谓的东西二坝在何处,即今海陵区横贯东西的主干道东进路也。

海陵人习惯到城北地区采购生活物资

草河稻河被分筑东西两坝后,城市商业中心逐渐开始北移,城里民众由此始去城北购买生活物资,大量人口集聚,形成以两河为骨架、沿河发展的聚居地带。与盐运、粮运直接相关的盐栈、过载行、粮行,遍布沿西坝口向北的稻河两岸。

至今海陵人还有到城北地区采购油米菜蔬的

悠悠稻河古桥多

里下河粮油物品丰盛,经稻河运载至泰州进行交易,或经泰州后去往江南销售,大量人流形成稻河两岸交通拥挤,俗说:“有人就有路,有水便有桥”。为方便人们往来两岸,不足十里长的稻河上先后建造桥梁达七八座。由北向南分别有赵公桥,清乾隆七年所建丰乐桥、明景泰三年所建演化桥、清乾隆年间所建孙家桥、明永乐三年所建清化桥、明正统年间所建通仓桥、清乾隆年间所建板桥。

赵公桥

泰州海陵赵公桥位于海陵北路末端,跨在新通扬运河上,清乾隆十八年()初,知州赵天爵倡建,故名。

年开挖新通扬运河时,赵公桥被拆除;

年建九孔木桥;改建水泥桥,改名迎江桥。

年,对被行船撞裂的中孔桥桩进行加固,并拓建人行道,复名为赵公桥。

年,赵公桥已经成为危桥。年,危桥被拆,新建大型现代化钢结构桥。赵公桥主体长米,两头接线(引桥)米,宽24.6米,中孔为74米钢管系杆拱,边孔为16跨,20米空心板梁,两桥头抱鼓石浮雕凤凰尾翎图案,又改名为迎江桥。由于引江河的开挖,已经架有了九座桥梁,考虑到再叫迎江桥不妥,故确定仍恢复赵公桥名,至今。

新建赵公桥

赵公桥古称凤尾桥,位于城北老渔行南。泰州旧称凤凰城,有"(城南)高桥似凤首,(城北)赵公桥似凤尾,东西凤凰墩似凤之二翅"之记。高桥为凤首因其高,赵公桥为凤尾自因其长,旧日此桥为泰州境内最长之砖孔桥,跨度逾五十米,桥下有桥墩十八个,桥上建了五座土地庙,"一桥五庙"足可见桥身之长。桥西旧有罗浮山漂于水上,山中旧有供奉葛洪之茅庵,"荡舟凤尾桥,罗浮指山麓",州中名士常唱和于此,沉醉于烟波浩渺,斯文故事亦是一时之胜,"长桥烟景"日渐闻名。

也有传说,过去这里的河上有座破桥,行人来往非常不便。为了修桥,当地有个叫赵公老儿的,他每天脸朝南,跪在桥头,向过往的行人化缘,手里还拿着个算盘和本簿子,写上捐钱人的名字。在他的带动下,有人在永宁寺化缘,有人外出化缘,最后桥建成了,因为他诚心为百姓,大家将这座桥取名为赵公桥。

赵公桥外水湾环,左右居人颇爱闲;每到夕阳新月候,许多笠影倚栏杆。赵公桥畔柳丝丝,桥过鱼行土地祠;夹岸网师停舴艋,满船红日映鹭鹚。港口南来垎岸高,形同八阵寓兵韬;士诚创与开平创,万户千门擘画劳。”清代诗人、泰州人康发祥的这首诗,道出了住在这里的人的闲适情调。他告诉人们,由城里向北,过了赵公桥,即海陵城和港口镇之间,是个好去处。

通仓桥、板桥

通仓桥、板桥旧时为盐业重地,其名也源于此。旧时,泰州是淮盐的主产地,南唐初年海陵县即因"咸鹾赡溢、职赋殷繁"升建为泰州,南宋在此设淮南东路提举盐事司,明初两淮都转盐运使司也设在泰州。洪武二十五年东西坝筑成后,泰属十一盐场的盐船由北运河行至稻河头停下,即停泊在自通仓桥至板桥之间,有"千帆压云"之景象,稻河水亦因之见涨,所谓"来往行船唱棹歌,淮南盐舶北门多。不知清化桥头水,近日平添几尺波"。

板桥在西仓路马浦街北头,横跨稻河两段河上,为明时所建,铺木板,故名板桥。《[道光]泰州志》载:“板桥在仓浦后,为抬盐过坝所。”光绪三十年(年)邑人陈恩洽、商董裕仁等重修。”

板桥的传说

板桥桥名传说与元朝末年义军领袖张士诚有关。张士诚是元末泰州人,是海陵白驹盐场的盐丁,靠水上运盐做盐生意为生。盐丁们收入微薄,有时被官府抓到,还要遭到元军的辱骂和殴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年初,张士诚忍受不了沉重的压迫和剥削,就带领盐丁们拿起扁担造反。一路打到高邮等地。张士诚据有吴中之地后,自称“诚王”,国号大周。义军在进攻泰州(现海陵)城时,城内元兵早有防备,攻了几次都攻不下来。张士诚非常着急,与众将领谋士定计。决定避开元军兵力集中之处,用分兵偷袭的办法,一路义军从稻河西段大浦头接近城门处攻击,自带一路义军由草河水路自北向南进攻。大浦头西首的稻河河面较宽,水流较急,河面上没有桥。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义军悄悄来到稻河西岸准备渡河攻城,因河宽水急,需要很多的树木架桥,许多百姓纷纷扛着自家的门板、铺板、木料,前来支援,在百姓们的支持和鼓舞下,一鼓作气,很快偷渡成功。义军占领海陵后,张士诚为感谢百姓的支援,下令在偷渡口用木料建了一座桥,取名“板桥”。

清化桥

清化桥位于现工人路东端,横跨稻河。《[万历]泰州志》载:“清化桥州治西北二里。”。永乐三年(年)建,正德年刘钦重建”。《续纂泰州志》载:“咸丰九年(年)重修。该桥原位于北山寺东偏南,西迎北山寺街,东对原扬桥百货商店南侧小巷,桥东堍有一石偶像,不知因何置于桥旁,石像早己不存。原扬桥百货商店在旧时被称为“石头人布店”。

清化桥为石拱踏步桥,为旧时泰州有踏级台阶较高的四座桥之一。桥两坡面,一面是33级台阶,另一面是32级台阶。

年拆除旧石拱桥,并在桥址南面百十米的地方另建新桥,仍名“清化桥”。新清化桥为通行方便改为平桥。

演化桥

演化桥横跨稻河西连青云巷,东通十八亩,与清化桥相距几百米,演化桥原为石拱桥,桥顶高出桥西街面3米。在清《道光泰州志》记载演化桥:明景泰三年(),里人张近建。《[万历]泰州志》载:“演化桥州治北四里。”。《[崇祯]泰州志》载:“演化桥去州四里。景泰三年(年),里人张近建。”。《[雍正]泰州志》《[道光]泰州志》也有同样的记载。

演化桥也是泰州有踏级台阶较高的四座桥之一,两个坡面各有32级台阶,造型、结构、高低均与清化桥相近,如一对孪生兄弟。

年拆除石拱,利用原条石、桥台,加盖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面比东西两面街略高。

至于桥之命名版本颇多,但大同小异。泰州文化学者周志陶先生的说法言简意赅。先生《海陵吟萃一寺两座桥》道:王屋禅师佛法高,三徒顿悟放屠刀。开清演化传衣钵,一座丛林两座桥。跋曰:北山寺,唐宝历元年建。

清化桥和演化桥的传说

相传,一日北山寺王屋禅师设道场,有三巨盗路经于此,听王屋禅师讲经后顿然悔悟,解刀掷地,皈依佛门。禅师曰:“善哉善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遂收三人为徒,分别赐法名曰:开化、清化、演化。三徒发愿向善,各自游方募化。数年后,开化重修寺庙,名曰北山开化禅寺;清化、演化各建石桥一座,横跨稻河之上,各以其名命之。

悠悠数百年已过,史实和传说都启示我们,向善是人之立世之本;修桥铺路,造福桑梓才会青史留名,人们永记。这古训从小就在我们的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泰岱晴岚”是海陵八景之一,晴好的日子在泰山顶上可以看到江南云雾缭绕的徐山、蒋山。在演化桥,站在石椅上同样也能一睹江南美景。那石拱超过一百八十度,典型的黄金系数,如一轮明月初生海上。近水的石块斑斑驳驳长满青苔,告诉人们岁月的沧桑。旧时的演化桥犹如沙场点兵的将台,站在桥顶但见:帆墙林立,船只鳞次栉比;街巷纵横,参差十万人家。

上两图说明:(年)泰州地区一直兵荒马乱,自然灾害更是连年发生,地震风灾水害,干旱交替侵袭。发大水时“清化桥北,市河东西,一片汪洋,尽成泽国”;“觉正寺东老东河、姜家窑、前后智家堡波浪滚滚,清化桥西街可行船直扺北山寺”;“扁豆塘和森森庄水深及腰”。

六七年代的孙家桥

重修的孙家桥桥面麻石及栏板上的花纹雕刻,都是原件。

孙家桥

作为稻河上唯一保存下来的古桥,孙家桥至今仍为稻河两岸人往来之要道。此桥又名利涉桥也曾称五泉桥,建国初改建为方孔踏步桥,拆除石拱部分,保留原来桥基。百年沧桑,如今那由长方形厚麻条石砌成的桥身早已磨平,桥栏立柱上原有的几只石狮也残存无几。

孙家桥是现海陵北路扬桥口北的第一座桥,民间又叫“四龙五井桥”。《[万历]泰州志》载:“孙家桥州治西北三里。”。《[雍正]泰州志》载:“孙家桥去州三里。”。《[道光]泰州志》载:“孙家桥旧志未详何代建,今桥石阑刻‘利涉’二字。”它横跨稻河,是东西走向的单孔石拱桥。

好一座石拱桥,全部由巨石砌成,稳稳地跨在中夹河上。桥东西走向,拾级而上,石面已很光滑,那青、麻石块在岁月的打磨下诉说着历史的悠久。桥顶很宽敞,护栏的巨石凿出曲尺形的座椅,供路人小憩观光。

孙家桥在辛亥革命时一些激进人士因这一桥名流传的故事与清王朝有关,为了反清,硬行将此桥拆除。后又因阻断了交通,群众反应强烈,遂在原桥的基础上,用石材重建拱桥,将浮雕云龙的栏板,改刻了暗八仙图案,并将雕龙改为座狮,重建后复名孙家桥。

孙家桥的民间传说。

孙家桥明清朝代就有了,但具体修建时间不详。   乾隆下江南时途经泰州,泰州知州特地带他到北城门外的孙家桥观赏风光。这时,桥下一船夫的歌声引起乾隆的注意。乾隆出联考船夫,船夫才思敏捷,答出下联。随后,船夫也出一联———“六船七夫行八日,来九梁十柱殿练武”,此联巧妙地将泰州城当时的“九根屋梁、十根木柱的古殿”的典故融入。乾隆随口以“一行二人走三里,到四龙五井桥采菱”应对。船夫询问“四龙五井桥”的出处,乾隆无法回答,知州赶紧帮衬:“谢万岁赐名孙家桥为‘四龙五井桥’。”当夜,知州就命人在桥下四处筑了四座井台,井台栏杆上雕刻龙纹图样,又在桥中央建一座最大的井台,栏杆上刻上“四龙五井桥”字样。   孙家桥在五十多年前曾改建过,原桥石拱部分已被拆除,留下桥基重修成为方孔踏步桥,桥面降低了2米便于人货通行,桥体由长方形厚麻条石砌成。麻石板铺就的桥面,已是凹凸不平,板材棱角和板面上防滑槽已磨圆磨浅。主桥石阑干立柱上,原有四只小石狮子,现仅存东边两只,且有水泥修补的痕迹。

年由于年久失修泰州重修了孙家桥。年于桥边修建了小游园,建六角亭一座取名“利涉亭”。重刻了一座民国十二年的孙家桥重修碑记。

丰乐桥(今韩桥)

丰乐桥又名韩家桥,即今韩桥,其名不见经传,亦几经修建,早失原貌。上世纪末新建一座水泥桥,仍用名“韩桥”

千百年来稻河为泰州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陆路交通的兴起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现在的稻河已失去它原有的功能,稻河的吊脚楼和老虎灶也已渐渐消失。稻河水仍在静静流淌着,曾给两岸交通带来方便几座古桥都得到保护性修建复建,为人们游览稻河风光提供便利,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

稻河滋润了海陵,稻河古桥带给海陵古朴之雅,稻河水稻河古桥互为依存相得益彰,小桥流水人家恰如一幅现代版清明上河图。稻河古桥的故事,稻河昨天的辉煌,新的风貌将永远留在泰州海陵人的心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