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羊城派

文、图、视频/林海生周婷婷杨锦强

02:01

4月8日,羊城晚报《惠州文脉》创刊期暨“构建文艺人才体系助力文化强市建设”文化沙龙活动在惠州市读者文化园举行。现场,与会领导嘉宾就惠州文艺各界人才体系构建的现状、不足,惠州如何做好文艺人才“外引内培”工程这一主题开展了“头脑风暴”,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

专家学者为惠州文艺人才体系构建等议题建言献策

当天,惠州市委宣传部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市互联网行业党委专职副书记刘益明,惠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徐海东,惠州市文广旅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巧玲等领导,羊城晚报《惠州文脉》编委会主任马勇、羊城晚报惠州全媒体传播中心负责人及惠州市文艺界各专家学者出席活动。

共同对外展示立体人文惠州

年11月,羊城晚报《惠州文脉》人文周刊正式创刊,创新性地提出“新闻为眼、文化为脉”的理念。《惠州文脉》负责人介绍,创刊伊始,经过探索后,《惠州文脉》设置了“花地西湖”文学版,以及文脉众议、文脉漫谈等栏目,与惠州文艺界达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共同对外展示立体人文惠州。

惠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包容性非常强,自古以来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东坡寓惠文化、罗浮山的道教文化、葛洪的医药文化、红色文化、惠东渔歌、麒麟舞、舞火狗等文化滋育了惠州这块热土。

两年多来,《惠州文脉》发挥羊城晚报的“新闻+文化”生产优势,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不但为惠州文化强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鲜活的案例和积极的建议,还探究历史背后的真实逻辑,正本清源,将养在深闺中惠州故事传播开来,“有效提升市民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惠州要重视《惠州文脉》这一品牌,加大对其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其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与会领导嘉宾纷纷表示。

与会嘉宾欣赏《惠州文脉》成果展版面图

在与惠州文艺界协同合作上,羊城晚报年起特别为惠州塑造“花地西湖文学榜”品牌,举行了首届花地西湖文学榜作品征集活动和“赋诗西湖忆东坡”诗词大赛,挖掘和培育了一批优秀的本地文艺人才,创作和评选一批具有惠州文化特色的高水准文学精品,并通过宣传推介实现了对惠州市民的文化熏陶。

一直以来,惠州都在致力于讲好惠州故事,惠州市文学、书法、音乐、摄影、民间文艺、美术等文艺群体,大部分优秀作家的出现,文艺作品的创作,都植根于惠州本土文化。比如惠州市作协主席陈雪创作的《穿越封锁线》《东征东征》等作品;惠州市小小说学会会长申平在《中国作家》杂志上全文发表的《东坡岭南情》;“惠州音乐三杰”廖尚果(笔名青主)、廖辅叔和陈紫,为中国现代音乐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惠州以此为切入打造了音乐品牌“青主杯”……惠州文化故事传播得越来越开。

拟于年中开办“惠州花地西湖文艺周”系列榜单活动

惠州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新的文化建设目标:惠州焕发岭东名郡时尚魅力,这是惠州对千年“岭东雄郡”金字招牌的传承与认可,升级与创新。

“惠州的文化底蕴很雄厚,但惠州人性格很内敛,不善于将本地的文化讲出去。”《惠州文脉》负责人说,惠州的文化经过雕琢,其特色在全国的竞争力是非常大的。当年苏方桂以罗浮山周围的环境和风土人情为创作素材,创作了《羊城丐王》《罗浮侠女》《罗浮传说》等作品,仅《罗浮侠女》一部小说,在20世纪90年代就拥有超万册的销售量,给不少70、80后留下了不小的罗浮情结。这证明,本土文化经过挖掘、雕琢,具备的生命力不可忽视,难以想象。

如何让惠州文艺作品的影响力“破界出圈”,转化为立体的文化优势,助力惠州千年文脉再放光芒?

《惠州文脉》负责人表示,惠州文艺创作氛围与其他城市相比,仍有些需要提高的地方,比如惠州文艺界本土题材创作热情不高、文艺品牌体系不够丰富等。他建议,借鉴其他城市,希望惠州市政府早日完善文艺创作鼓励机制,从资金、政策等方面鼓励当地文艺家创作,构建资源丰富、活力满满的文艺创作平台;另一方面,鼓励当地文艺品牌的打造,做好“花地文学榜”“惠州文脉”“青主杯”“小小说之乡”等既有品牌的提升工程,抓紧打造其他领域文艺品牌。

“至于如何操作,在考虑本地专家学者意见的同时,也可考虑借用‘外脑’的力量。”该负责人说,如“惠州文脉花地西湖文学榜”现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协同惠州市委宣传部成立了“惠州市文化智库”,为惠州“十四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建言献策,与会专家现场就提出30多条建议,为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提供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支撑。今年,羊城晚报也计划在五六月份,开启惠州文艺系列活动,将“惠州花地文学榜”升级改造为“惠州花地西湖文艺周”系列榜单活动。借助活动,激活惠州各界文艺群体,将活动资金精准用在鼓励文艺作品创作上,并通过文艺活动为“惠州市文化智库”引入更多的权威专家学者常态化为惠州出谋划策,为惠州文化智库注入更多的活力。

现场建议:文艺力量助推岭东名郡焕发时尚魅力

现场,不少专家学者表示,惠州要做好文艺人才“外引内培”工作,应考虑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在“外引”工程上,惠州在引进人才时,首先要制定人才评定标准,惠州市书协主席曾惠平表示,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文广旅体局等部门可与市教育局联合起来,制定文化人才规范引进机制,并制定在惠绩效考核标准,确保引进的人才在惠产生实效。

另一方面,在“内培”工作上,惠州市美协主席杨昶元、惠州市民协主席钟土清和惠州市音协主席王少辉均建议,惠州要建立名家工作室(基地),适时为惠州的青少年、艺术家开展讲座、培训,为他们指明艺术规培方向。王少辉还建议,要在“青主”杯的基础上,创建更多原创文艺品牌。惠州市作协副主席黄伟辉则建议惠州要继续加大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的合作,将“花地”文学版的优良基因尽快移植到“花地西湖”文学版中,为本地作家提供更广阔的创作平台,惠州市摄协主席陈竟辉建议惠州市文联要发挥协同作用,激发各协会在各自领域中创造文艺精品。现场,他们一致表示:“希望惠州能够尽快制定文艺精品创作激励政策,从资金、待遇等方面激发本地文艺精品创作热情。”

与会嘉宾为活动点赞

“人才是流动的,惠州可以考虑少量引进,大量培养本土的。”惠州市本地文化专家、惠州日报前总编辑祝基棠表示,惠州目前全省GDP排名第五,但其在文化上的投入却与其经济地位远不相匹配,建议惠州要加大财政投入,加大文化培训,同时建立人才奖励机制,激发社会正能量题材创作,加强对负能量作品的抨击,给惠州文化发展指明正确方向。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也认为要加强人才的引导性培养。

徐巧玲表示,市文广旅体局正在制定文化项目重点计划重点扶持相关政策,她建议,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文广旅体局打破以往文化项目扶持的壁垒,加强对惠州市文化重点人才全周期、全链条培育;进一步打造人才工作室(基地)的引进工程,做好文化人才库的指标考核、优秀文化人才绿色通道的开通、惠籍在外有文化研究的学子不定期“归巢”服务惠州文化建设等工作,构建好惠州市文艺人才体系,讲好惠州故事,助力惠州文化强市建设。

“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财富,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徐海东说,文联一直都在思考,如何协调各文艺家协会的力量,处理好文艺与名郡的协同关系,从而为文化强市建设贡献力量。他表示,目前文联根据自身现实情况,已初步制定了文艺人才提升计划、文艺领军人物和青年英才扶持计划、文艺精品奖励帮扶计划等,将在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发现、培养文艺人才。

刘益明表示,在构建文艺人才体系上,惠州各职能部门要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出台相关政策,搭建好人才环境,用精准手段培育好人才,推动惠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