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三境三宝天尊分别是哪三位?何为道化三清?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三清三境三宝天尊,道教的三位至高神。总称为“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老君一气化三清,三清就是中国哲学中“三一”的象征,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胜境,也指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圣境无上开化首登盘古元始天尊、上清真境玉宸道君灵宝天尊、万教混元教主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其中指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区别,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是所统天界的划分,而天尊的意思则是说,极道之尊,至尊至极,故名天尊。《崆峒问答》曰“玉清、上清、太清。乃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义,三清代表大道生成规律。一气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道化为三清,三清合体为道。
1、大道为造化之根。无极大道化生太极阴阳五行之炁,大道一生二生三化生万物,故尊称大道为:三清道祖。大道为万物之祖宗。2、大道为教化之本。万物化生之后沉沦起伏,三清道祖立三洞经教予以教化救渡,故尊称大道为:三清三宝天尊。大道为万物之教主。3、大道为万物之主。万物化生之后,大道化为三界十方万物之真宰,维持时空秩序和乾坤纲纪,故尊称大道为:上帝。大道为万物之主宰。
三清道祖(创世)、三清教主(教化)、玉皇上帝(统管),神权、教权分离,妙一统元。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在道教的三清殿中,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塑像居元始天尊右位,手执蒲扇,居住大罗天上太清仙境。道经记载,道祖老君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道祖常常分身降世,传教度人,弘扬道法。
《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说:“大罗生吉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光也:一曰清徽大玉清境,即始气所成;二曰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日大赤天太清境.支气所成。从此三气各牛。”据《云连七签》和《道法会元》等道经记载,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君(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道德天尊居之。
文曰:“此四天名种民天,即三界之上,灾所不及。四种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宝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宝君(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
(《云发七签》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据《集说诠真》引《读书纪数略》云:“三清者,玉清圣境,元始居之;上清圣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时,道教的三清尊神又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经”的神化。《云接七签》卷六《三洞经教部》说:“《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直达妙,其统有三,放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直、第三洞神。乃三景之去旨,八会之灵章。”
根据《道法会元》卷一《清微道法枢纽》关于清微神位的记载,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经部,太玄辅之,传道教清微派;清微百祖上清灵宝玉宸大道君,代表洞玄经部,太平辅之,传灵宝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灵百老君代表洞神经部,太清辅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贯三洞,传道德派和正一派。
三清三境三宝天尊总诰
志心皈命礼
道宝经宝师宝,玉清上清太清。一炁流行,三尊应化。涵光默默,不言而运行四时。正色空空,无极而化生三界。大罗天上,金阙宫中,虚无自然,三清三境三宝天尊。
三清尊神第一位玉清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全称“青玄祖炁玉清元始天尊妙无上帝”,又名“玉清紫虚高妙太上元皇大道君”,是道教最高神三清之一,“玉清元始天尊“道场位于昆仑玉清境。
昆仑山与玉京山不同,昆仑山在玉清境,玉京山在大罗天,三界之上曰四民天.四民天之上曰三清圣境(太清道德天尊、上清灵宝天尊、玉清元始天尊,三清圣境之上曰无极大罗天)。
《历代神仙通鉴》称元始天尊为“主宰天界之祖”。在太元(即宇宙)诞生之前便已存在,所以尊为元始。在无量劫数来临之时,用玄妙的大道来教化众生,故而尊为元始天尊。
道经记载中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号虽殊,本同为一。《道门十规》中说:“玄元始三炁化生,其本则一。”三清都是大道的化身。
赞曰:
元始无上第一尊,超逾十方无等伦。
无数劫来积妙行,具足清浄福惠因。
烦恼结习皆已断,毕竟故业不造新。
神通威力无所畏,洞达三界了悟真。
圆备智慧诸功德,集此妙法以为身。
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个历史过程。汉顺帝时(—年),张道陵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正一盟威道,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后来寇谦之改革天师道,亦以“太上老君”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经出现了“道德天尊”的名称,以今所见,“三清”的名称最早始见于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灵位业图》。
该书排列神仙序位,分为七个层次,每一层设一个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极金阙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上皇太上无上大道君。
其中较为明显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称,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确定,并且第三位为“帝君”,太上老君却居于第四中位。《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目,即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为道教的最高神。
元始造物立心,先天始兆。于空瀚之中,玄虚之处,消息化机,氤蕴融熔,阴阳五行造化其形,万神开始生于无极之中,时玄景未分,在空洞之际,天光冥远。浩漫太虚中,物化盈亏相生相克,若浮若况,五行分更,倘恍渺忽,汨没纷纭,先天神祇飘荡无凭。万物销铄咸灭。时无极圣众、真神仙佛、祖玄高真,一切不坏法身,遇此劫会,被混沌销铄,渐丧其神。如果神形互化,就会永失无存,拔尽本根。万众只有仰靠元始祖尊开创新宇,托付真身。
唐代末期,高道闾丘方远在《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中把元始天尊编排在神谱的最高位置。在宋代,道教逐渐推崇玉皇大帝,三清尊神成为一种象征,元始天尊的地位有所下降。后来三清尊神改名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沿用至今。
元始天尊是道教上清派信奉的最高神。上清派认为太上老君、灵宝天尊、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皆是元始天尊所度。这是道教上清派的观点。如《真灵位业图》此类神谱只是上清派一家之言。
“元始”之名最早记载于南北朝所出的《元始上真众仙记》(枕中书):开天辟地的盘古,是天地之精华,自号元始天王。天地构成之后,忽然在石涧积血之中生出太元玉女。太元玉女一出生便会说话,常游玩于大地之上,仰吸元气,号曰太元圣母。元始天王与太元圣母通气结精,而生扶桑大帝东王公与瑶池大圣西王母,再生天皇兄弟十二人,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五帝是其后裔。
元始天王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层“大罗天”中,所居仙府称为“玄都玉京”。玉京之中,黄金铺地,玉石为阶,宫中有七宝、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于中央和两旁的仙殿中。
他生于混沌之前,太无之先,元气之始,故名“元始”。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元始是宇宙生发最初的本源,为一切神仙之上,故称“天尊”。元始天尊禀自然之气,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前。他的本体常存不灭,即使天地全部毁灭,也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存在。每当新的天地形成时,天尊就会降临人世间,传授秘道,开劫度人。每当新的天地开辟时,都有其年号,曰龙汉、延康、赤明、开皇、上皇等等,年号之间相距长达41亿万年。
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定之《真灵位业图》称,紫云之阁,碧霞为城。而天尊所居第三十六天的最上层大罗天中,仙府名曰“玄都玉京”。并众神仙都要按时上玉清境朝拜元始天尊。《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传众仙之祖,地位极高,但具体形象的出现却比太上老君要晚。
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元始天尊“顶负圆光,身披七十二色”,故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头罩神光,手执红色丹丸,或者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开,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和“混沌之时,阴阳未判”的第一大世纪。故以阳生阴降、昼短夜长的冬至日为元始天尊的圣诞。
至南梁时,上清派宗师陶弘景所著的《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中始有“元始天尊”之号。该书将天地宇宙中的神灵共分七阶。第一阶玉清境的中位即最高位:“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
这既正式确立了元始天尊在茅山上清派乃至整个道教体系中的独尊地位,又通过称元始天尊“上合虚皇道君”,从而使得早期上清尊神高上虚皇道君等的地位得到保证。但是书中又有一“元始天王”,列为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道藏》第3册,第页)。
奉祀
道教宫观大多设有“三清殿”。元始天尊常以手持混元珠像居于大殿神像之中位。在大型道教斋醮礼仪中,也多设有三清神位或神像,均以元始天尊为中位。元始天尊的神诞之日是正月初一。中国民间亦有在冬至日供奉元始天尊的。
大罗玉清虚无自然至真妙道元始天尊宝诰
志心皈命礼
三界之上,梵炁弥罗,上极无上,天中之天。郁罗萧台,玉山上京。渺渺金阙,森罗净泓。玄元一炁,混沌之先。宝珠之中,玄之又玄。开明三景,化生诸天。亿万天真,无鞅数众。旋斗历箕,回度五常。巍巍大范,万道之宗。大罗玉清,虚无自然。至真妙道,元始天尊。
三清尊神第二位上清高圣太上玉宸元皇大道君灵宝天尊
大罗灵宝天尊,又称上清大帝、太上大道君、玉宸道君、上清高圣太上玉宸元皇大道君等,全称“一炁化三清上清居禹馀天真登上清境元气所成曰灵宝君灵宝天尊妙有上帝”由大道赤混太无元玄黄之气化生。
灵宝天尊居玄都七宝紫微宫、禹余天宫,是道教最高神“三清”之第二位大天尊。在道教官观“三清殿”中,其塑像位于元始天尊左侧,大多手捧如意或者太极。
“玉清圣境无上开化首登盘古元始天尊、上清真境太上大道玉宸道君灵宝天尊、太清仙境混元教主玄元皇帝太上老君。”三清代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乃大道生成规律。道教是以“道“最高信仰,以“三清”为最高神的宗教。
灵宝天尊又称玉宸大道君和太上大道君。是元始天尊的精气所化生,以开皇元年托胎于西方绿那玉国,寄孕于其母洪氏身中,于母亲身中先琼胎玉府,道君于其中凝神修炼三千七百年,在郁察山浮罗丹玄山脚下诞生。道君长大后,启悟道真,期心玄妙,在一株枯桑树下,精思百日。
忽感元始天尊下降,传授道君灵宝大乘之法、十部妙经。于是道君跟随元始天尊游历十方世界,宣讲道法。不久,道君得证道果,元始天尊赐予道君太上灵宝天尊之号,居住在上清真境禹余天中,又将金科宝箓、三洞仙经,付与经师郁罗翘真人,传教于十方世界,万国九州。夏至日为灵宝天尊的圣诞。
据《云笈七签》引《洞真大洞真经》,灵宝天尊系“玉宸之精气,九庆之紫烟,玉晖焕耀,金映流真,结化含秀,苞凝元神,寄胎母氏,育形为人”。
1、灵宝天尊是道教三宝君“经宝”神(化)
灵宝,道的别名之一。故万物莫不是灵宝。变化无方曰灵,钦崇贵爱曰宝,在天曰灵,在地曰宝。天有灵化,神用不测,则广覆无边;地有众宝,济养群品,则厚载万物。如天如地,能覆能载,有灵有宝,功德无穷。证得此道心,故名灵宝。灵者,众圣之通称也。宝者,众圣之所珍也;空玄为灵,入藏为宝,故曰灵宝。
大道生乎妙一,分为三元。”其中,第二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居上清境禹余天。它的气元黄,为洞玄教主,传授洞玄部经典。古灵宝经中的《五篇真文》发乎始青之天,起于混沌之先,而色无定方,文势曲折,不可寻详,共有六百六十八符文组成,灵宝《度人经》将五篇真文视做天地之根。
2、道教“三宝”与灵宝天尊象征“经宝”
道教以“玉清天宝君、上清灵宝君、太清神宝君”为道教三宝,尊为最高之神。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本,故又有以所本的三要旨,尊为三宝。学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为道宝尊,上清灵宝天尊为经宝尊,太清道德天尊为师宝尊,作为皈奉道法之“道、经、师”三宝;修道者,以人身之“精、气、神”为修养性命、作出世工夫的三宝;行道者,以“慈、俭、让”为立身行道,作入世工夫的三宝。《老子·三宝章》云:“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3、灵宝天尊三十六变七十二化随感而应
据《洞玄本行经》,灵宝天尊以灵宝之法,随世度人。自元始开光,至于赤明元年,经九千九百亿万劫,度人有如尘沙之众,不可胜量。凡遇有缘好学之人,请问疑难,灵宝天尊即不吝教诲。天尊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化,人欲见之,随感而应,千万处可分身即到。
1、灵宝天尊是大道化身之一
据《云笈七签》和《道法会元》等道书记载,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道德天尊居之。
《大洞真经》有,上清高圣太上大道君者,盖玉宸之精气,庆云之紫烟,玉晖曜焕,金映流真,结化含秀,包凝立神,道君即广宣经箓,传乎万世。”《云笈七签》卷三有,“玉宸道君者乃大道之化身也,言其有不可以随迎,谓其无复存乎恍惚,所以不有而有,不无而无,视之无象,听之无声,于妙有妙元之间大道存焉,道君即审道之本,洞道之元,为道之炁。”
2、灵宝天尊是道教第二大纪混元时期的象征
“道”衍化历洪元、混元、太初三个阶段,依次化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其中,大罗灵宝天尊主宰和象征混沌始清、阴阳初分、灵宝出法,随世度人的道教第二个大世纪,称混元时期。
3、灵宝天尊是道教三洞经“洞玄”教主
《道门大论》有: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会之灵章,凤篆龙书,金编玉字,修服者因兹入悟,研习者得以还源。
《道教三洞宗元》说:天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真教主;灵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玄教主;神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神教主。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经。三洞经又各有垂教的对象,以合乎学道修道的品级。开始人道修学之人,始入仙阶,登无累境,故初教以洞神神宝经。其次智渐精胜,既进中境,故中教以洞玄灵宝经。最后即登上境,智用无滞,故上教以洞真天宝经。其目的都是通过经教文化,诱俗修仙,从凡证道。
(1)《洞玄》之教,以教主灵宝君为迹
《玉经隐注》有:三洞经符,道之纲纪。《本际经》云:若有经文,具十二部,应三洞者,是名正法。《洞真》以不杂为义,《洞玄》以不滞为名,《洞神》以不测为用。故洞言通也。三洞上下,玄义相通。《洞真》者,灵秘不杂,故得名真。《洞玄》者,生天立地,功用不滞,故得名玄。《洞神》者,召制鬼神,其功不测,故得名神。此三法皆能通凡入圣,同契大乘,故得名洞也。其中,《洞玄》之教,以教主灵宝君为迹,以赤混太元无上玉虚之气为本。《洞玄法》灵宝君住上清境。三清妙境,乃三洞之根源,三宝所立。
(2)灵宝天尊化在上清境,说洞玄经十二部
延康元年,灵宝君,化在上清境,说洞玄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玉纬》云:洞玄是灵宝君所出,高上大圣所传。《四极盟科》有:洞玄经万劫一出,今封一通于劳盛山。昔黄帝于峨嵋山诣天真皇人,请灵宝五芽之经。于青城山诣宁封真君,受灵宝龙蹻之经。又九天真王降于牧德之台,授帝喾灵宝天文。帝行之得道,遂封秘之于锺山。又夏禹于阳明洞天感太上,命绣衣使者降授灵宝五符以理水,檄召万神。后得道为太极紫庭真人。演出大、小劫经,中山神咒,八威召龙等经。今行于世矣。
时太极真人徐来勒,与三真人以己卯年正月降天台山,传《灵宝经》以授葛玄。玄传郑思远,思远以灵宝及三洞诸经付玄从弟少传奚,奚付子护军悌,悌付子洪,洪即抱朴子也。又于马迹山诣思远告盟奉受。洪又于晋建元二年三月三日于罗浮山付弟子安海君、望世等。后从孙巢甫,晋隆安元年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遂行于世。今所传者,即黄帝、帝喾、禹、葛玄所受者,十二部文未全降世。
上清真境玉宸道君灵宝天尊宝诰
志心皈命礼。上清真境,禹余天宫。紫微琼台之中,玄都玉京之上。接元始虚皇之统系,超西那玉国之根苗。人黍米珠,尽挹真玄之精粹;在香林苑,屡谈秘要之诠谛。妙德难思,神通莫拟。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无量度人,灵宝天尊。
志心皈命礼。强名曰道,尊以为君。居上清七宝之玄台,为三洞九真之圣主。演说三乘教,鸿开众妙门。度圣成真,为上—下之梯级;安民保国,超劫运之始终。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玉宸道君,灵宝天尊。
志心皈命礼。居上清境,号灵宝君。祖劫化生,九万九千余梵炁。赤书焕发,六百六十八真文。因混沌赤文而开九霄。纪元洞玉历而分五劫。天经地纬,巍乎造化之宗。枢阴机阳,卓尔雷霆之祖。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玉宸道君,灵宝天尊。
其中,“上清宝诰”中有“因混沌赤文而开九霄”,《太清玉册》卷八称九霄名分别为,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琅霄、紫霄、太霄。道经称九霄各有大帝主之,一曰神霄玉清大帝、二曰青霄好生大帝、三曰碧霄总生大帝、四曰丹霄太平大帝、五曰景霄中极大帝、六曰玉霄皓元大帝、七曰琅霄始青大帝、八曰紫霄合景大帝、九曰太霄晖明太帝,皆为神仙所居之所。
象征意义
灵宝天尊象征无极生太极,太极成五行的道之进程。可以说是天道的生成过程,从此天地有规矩,万灵归其宗,为宇宙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其实,在道教三清信仰中并无通天教主一说,以《真灵位业图》(梁陶弘景)和道教神系三清为玉清元始天尊虚皇道君、上清灵宝天尊玉宸道君、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在道教典藏里,元始天尊象征天道秩序所列之前,即鸿蒙世界,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甚至于无所谓无所谓的玄妙状态。就是宇宙生成之前那一个微小的点扩张之前的状态。
灵宝天尊象征无极生太极,太极成五行的道之进程,可以说是天道的生成,从此天地有规矩,万灵归其宗,为宇宙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文献记载
《大洞真经》云:“上清高圣太上大道君者,盖玉宸之精气,庆云之紫烟,玉晖曜焕,金映流真,结化含秀,包凝立神,道君即广宣经箓,传乎万世。”(《云笈七签》卷三)“玉宸道君者乃大道之化身也,言其有不可以随迎,谓其无复存乎恍惚,所以不有而有,不无而无,视之无象,听之无声,于妙有妙元之间大道存焉,道君即审道之本,洞道之元,为道之炁,即师事元始天尊称受弟子焉,犹是老君票而师之矣:居上清禹余天中,降金科宝第三洞仙经付经师罗翘真人,传教于万国焉!”
(《洞渊集》卷一)“上清派认为玉宸大道君为灵宝教主,乃元始天尊之弟子,太微天帝之师也,受灵宝上品度人之道。”(《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经法》卷一)“灵宝乃道君之号,道君名经宝,以诸经皆由道君演说也。”(《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卷二)。
辅司高仙
上清高圣太上玉宸大道君,自元始天尊处受经法以后,即辅佐元始天尊,居三十六天之第二高位上清境,在三十四天之上,治蕊珠日阙,管七映紫房,金童玉女各三十万侍卫。万神入拜,五德把符,上真侍晨,天皇抱图。
灵宝度人
原是“二晨之精气,九庆之紫烟”,后托胎三千七百年诞生,住在上清境的玄都玉京仙府。有金童、玉女各30万人侍卫,万神朝拜,超度之人不计其数。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化,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他。
民间奉祀
道教宫观里的三清殿中,灵宝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侧位。在道教大型斋醮礼仪中,也多设有三清神位,以灵宝天尊居元始天尊之左位。灵宝天尊之神诞日为夏至日,约在农历五月中。中国民间于夏至日之供奉常以灵宝天尊为主神。
三清尊神第三位万教混元教主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太上老君是公认的道教始祖,即道教中具有开天创世与救赎教化的太上道祖。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终乎无终,穷乎无穷者也。
“道”无始无终,无形无名,无边无际,无师无上。“道”者,虚无自然,难名之神,强名曰道,尊称太上。太上为道之祖,体於自然,在乎三清之前,象帝之先。太上者,万物之所尊,在圣为众圣之尊,在真为万真之先,在地为万国帝王之师,在法界为无上法王,在教为万教之祖。
而且常常分身下降诸界,传教度人,弘扬道法。故《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大道家令戒》曰:“道亦形变,谁能识真?”老子是老君爷的第十八次世化身。著有震古烁今的万经之王《道德经》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为道祖老君的圣诞日,为国际道教节。
一气含三混沌初,太清立教自虚无。谁将周礼东传孔,谁入函关化胡夷。八十一章明道德,百千万亿镇玄都。鸿蒙未分,化元光一道,乃太上先天原始之祖炁也,称名曰道(太上无极大道)。第一化先天教主,玉清圣境元始天尊;第二化玉宸道君,上清真境灵宝天尊;第三化太清圣主,道德天尊。此乃道生一,一生化二,二生化三,三生化万物。阴抱阳,生天地万物,生仙佛,生圣,生贤,倶以从道而生,生生化化,无极无穷之妙哉。
原夫浑沦之未判,神灵之未植,而为冥妙之本者,道也。夫道,莫穷其根本,莫测其津涯,而有大圣人禀之而生于其间。故谓之无始者,即“太上”也。“太上”生乎无始,起乎无因,为万道之先,元炁之祖也。无光无象,无色无声,无宗无绪,无师无上,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弥纶无外。故称“大道”,合之为自然,离之为道德。
老君乃无生之至精(自有·永有),太上——至高无上,老——乾阳,君——性王,“至高无上的性王”,即“大道”的意思,造化自然者也。
《老子想尔注》:道者,一也。一散为炁,聚为太上老君。明确告诉世人,太上老君就是道,太上老君散为元炁,聚为大道。帝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太上”就是“清静至极”的“道”。
太上无极大道、无形天尊、无始天尊、元阳上帝、混元上帝、盘古神王、无上法王、无为父、万物母、真元教主、无上尊、道君、灵宝天尊、真武大帝、道德天尊、广成子、务成子、老子等等尊号,都是“太上老君”用的称号。先天后天,无极太极,应既不一,称号亦无量。
道教认为:“太上老君”化生出无量无边无极无穷无数的世界,在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化身有不同的名字,都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如道德天尊、老子、真武大帝、盘古、广成子)。
“除太上老君外,无物存在”,唯有太上老君是真实存在,绝对真理,唯一真实,世界万物只是太上老君的“自显和外化”。太上老君是道教中至高无上的“大道”,总摄一切法门,是不可动摇的信仰。
老君,即道之身也。元炁之祖宗,无极之主宰,万教之祖宗,天地之父母也。夫大道元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挺于空洞,陶育乾坤。号曰无上正真之道,神奇微远不可得名。混元未始,老君为先,长于太初冥昧之前,无师无祖,诞生自然。
老君者,乃元炁道真,造化自然者也。自然者,道也。强为之容,即太上老君也。以虚无为道,自然为性,莫能使之然,莫能使之不然,亦不知其所以然,不知其所以不然,故曰自然而然。天地未开之际,太上老君创世创神开创诸天,这也是被历代皇帝推崇与说的最多的,老君乃一切无有有无之祖,大道之主宰,混沌的祖宗,万法之教主,地位至高无上,在千年中国道教的演变史中,一直担任着极为重要的特殊角色,是真正意义上的道教开山教祖。
太上老君乃元气之祖,万道之祖先,乾坤之根本,天地之精源,太无之中,凝自然之真而为体,广大无边,应化莫测,非阴非阳,能微能彰,不古不今,不存不亡,常於无量劫运之端,太初、太易之前,肇布玄元始而生太极,判太极於三才,至劫终於六合,俱消混沌为一。
老君曰:吾自混沌之中,无始劫前,号曰元始天尊,创三十六天,三界十方九地,及万千世界,创世之初,名曰上古,上古之人,人心淳朴,怀道抱德,不贪不欲,各足於身。但用至诚,即能得道;夫敬妇爱,以合阴阳,妻贤子孝,即合天心。下古之人,人心矫诈,惟求财宝,不识因缘,贱命重财,贪淫恋色,夫妇不睦,破国亡家,内怀万恶,外结凶狂,相继灭亡,未曾自悟。
吾悯众生,分身下界,为度众生,历劫演化,随方设教,教名不一,吾于东方,即立东方之教,吾于西方,即立西方之教,观其习俗,因人施教,教人孝悌,以尽人伦,教人礼仪,相互恭敬,教人诚信,以明廉耻,教人仁慈,敬爱万物,教人明理,以辨是非,教人守义,以尽忠心,教人智慧,能知取舍。法有千万,得一是道,天下万教,源归大道,吾劝后辈门人,不可己是人非,宗。源一体,教化痴愚,不争养福,不贪养禄,以俭养徳,以仁养心,以敬养慈,以义养孝,以博爱养天下万物。
太上老君也是三清尊神中受到最多香火奉祀的神明,老子就是老君爷的第十八次世化身。度人无数,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故称老君为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为开山祖师。老子,道家创始人,被尊为道教的教祖。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史记称老子几百岁后不知去向。
商十八世王阳甲十七年之庚申,太上老君自太清境分身化黑,乘日精,驾九龙,化为五色流珠,下入玄妙玉女口中托孕。时尹氏昼寝,梦天开数丈,众仙捧日出。良久见日渐渐小,从天而坠,为五色珠,大如弹圆,因捧吞之,觉而有孕。今有流星园、九龙井遗址。
老子(约公元前年诞生),在先秦的春秋末期,孔子曾向他请教问道,著有震古烁今的五千字《老子》,《道德经》是世界各国翻译最多的著作之一,此书被视为道家的开创之作及道教的经典。西汉伊始,道家学派黄老学派大兴,老子和黄帝受到了先前未有的祭祀,汉人对老子和黄帝的个人崇拜也逐渐达到顶峰,汉代宫廷开始出现祭祀黄老场面。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黄老学派开始走入中国民间,形成黄老道。老子本身的哲学理论加上汉朝子民的敬仰使得老子此时已为共识的神仙,东汉皇帝大张旗鼓去往老子庙祭祀,而老子之母的墓志铭亦说老子是道的化身。老子曰:吾是太上老君所化之身,太上老君生乎无极之先,大道主宰,经历尘沙刧运,度人无量,为三十六天之最尊,统领三界,制御万灵,报应罪福,莫不由吾。
法旨立派
太上老君降下法旨,授东汉张道陵“三天正法,命为天师”继承汉代的黄老道,创立了天师道的教团,用黄老之术教化西蜀少数民族所信仰的宗教,于是老子自然而然成为新教团的教主。
陶弘景整编《真灵位业图》,奉虚皇道君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灵宝天尊、后圣金阙帝君、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等为最高神。灵宝派以灵宝天尊、元始天尊地位为最尊,而天师道则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三派各行其是,在最高神问题上彼此不完全认同,随着道教的发展和各派的互相交融,大概在南北朝末期,出现了统一的最高尊神“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神的出现,标志着道教神仙谱系的最终定型。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太上无极大道化生混沌元气,由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第十四章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认为一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三清即以君子居则贵左之意,先以太清道德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左,玉清元始天尊神像在大殿居中间、上清灵宝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右。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
史书记载
最早关于老君诞生之迹:“太上老君,屡世为王者之师。在商以前,老君即分身下降,随世立教,事竟则隐,故在世未有诞生之迹。至商十八世王阳甲践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托孕于玄妙玉女,经八十一年,于武丁九年二月十五日降生(公元前年2月15日卯时诞生)。这是最早关于老君诞生之迹的纪传。周武王时老君仍为柱下史。号经成子,授道周公,乃游西极大秦,竺乾等国,号古先生。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过函谷关,度关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前汉文帝时,老君降于陕河之滨,号河上公,亦曰河上丈人。汉成帝河平二年,老君降于琅琊曲阳,授于吉《太平经》。
后汉明帝元和二年,老君下降,授于吉真人一百八十戒。汉顺帝汉安元年,老君降于蜀山鹤鸣山,授天师张道陵,《正一盟盛》秘录;再降赐《太清中经》九百三十卷,符文七十卷。建康元年又授天师三洞众经及超度九祖斋直之法。北魏明皇帝神瑞二年,老君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谦之《云中音诵新科之戒》;泰常二年又降赐符录七十卷。太武帝太平元年,老君降于嵩山,命寇谦之授帝以太平真君之号。唐高祖武德二年,老君降于羊角山,语吉善行,令奏闻云:“我帝祖也”。唐高宗龙朔二年,帝祠老君。乾封元年上尊号玄元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故截止于宋。”
《云笈七签》云,“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挺于空洞,陶育乾坤。号曰无上正真之道,神奇微远不可得名。故曰:吾生于无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长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浮游出虚,出入杳冥。观混沌之未判,视清浊之未分,步宇宙之旷野,历品物之族群。夫老君者,乃元气道真,造化自然者也”。
西出函关传道
春秋末年,老子(太上老君化身)骑一青牛,从洛阳向函谷关而来。函谷关守吏尹喜平日里喜好道学,颇有些道根。老子来之前,尹喜观星象、望气,就看见一股紫气从东方冉冉而来,他于是推算出必有真人要来。当老子驾牛车过关时,尹喜认定老子就是那位真人,就挽留老子留下,希望老子在隐世前能给他们讲经说道,给后世留下著作。老子盛情难却,就给尹喜留下了史上有名的老子五千文,也就是后来著名的《道德经》。
老子临别时告诉尹喜:要他一千天后,去到成都青羊肆去找他。其时,尹喜准时在青羊肆等待老子,只见老子骑着一头青牛,从空中而下。后来,相传老子就在那里度化尹喜得道成仙,并带他一起到西域传道去了。
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宝诰
志心皈命礼
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总千二百之官君。包万亿重之梵炁。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阴阳,命雷霆用九五数。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九天生神章经·三宝大有金书》
天宝君者。则大洞之尊神。天宝丈人则天宝君之祖炁也。丈人是混洞太无元高上玉虚之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亿万炁。后至龙汉元年化生天宝君。出书时号高上大有玉清宫。
灵宝君者。则洞玄之尊神、灵宝丈人则灵宝君之祖炁也。丈人是赤混太无元玄上紫虚之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万炁。后至龙汉开图。化生灵宝君。经一劫至赤明元年。出书度人时。号上清玄都玉京七宝紫微宫。
神宝君者。则洞神之尊神。神宝丈人则神宝君之祖炁也。丈人是冥寂玄通元无上清虚之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万炁。后至赤明元年。化生神宝君。经二劫至上皇元年。出书时号三皇洞神太清太极宫。
此三号虽年殊号异。本同一也。分为玄元始三炁而治。三宝皆三炁之尊神。号生三炁。三号合生九炁。九炁出乎太空之先。隐乎空洞之中。
无光无象、无形无名、无色无绪、无音无声、导运御世。开辟玄通。三色混沌。乍存乍亡。运推数极。三炁开光。炁清高澄。积阳成天。炁结凝滓。积滞成地。
九炁列正。日月星宿。阴阳五行。人民品物。并受生成。天地万化。自非三元所育。九炁所导。莫能生也。三炁为天地之尊。九炁为万物之根。故三合成德。天地之极也。
这里的三宝君就是三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