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的专业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公元年,大文学家苏轼因为不受宋哲宗待见,加上得罪了宰相章惇,被贬到现在的广东惠州做宁远军节度副使。章惇与苏轼政见相左,又嫉妒他的才华,巴不得把他赶到鸟不拉屎的地方去受罪。那时候广东被称为“岭南”,是出了名的蛮荒之地,章惇把苏轼打发到那里去,就是为了看他吃苦受罪的笑话。

可苏轼是个神经大条的才子,对这种政治斗争奉行的态度是:你贬你的,我干我的。才不会因为地域蛮荒影响心情,于是一幕幕让苏轼的政敌们不乐意看到的剧情,开始轮番上演了。

一、本以为被贬岭南的苏轼会非常抑郁,谁知他比谁过得都滋润

苏轼到了惠州,发现当地因为水利设施落后,老百姓对相关的水利知识非常欠缺,导致农耕发展滞后,百姓生活困苦。于是苏大人就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助当地百姓兴修水利设施,还亲自普及水利知识。

没过多长时间,苏轼的努力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当地农耕的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亩产高了,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得到了解决,生活得到了改善,人们对苏大人发自内心地爱戴。苏轼在当地的声望日渐提升。

苏轼在岭南的政绩传到京城的时候,章惇正在为改革朝政的事情焦头烂额,有一天他突然从奏折中发现,死对头苏轼在岭南的政绩居然很不错,还在当地树立了很高的民望,心中不免失落:好不容易把政敌送到蛮荒之地,结果人家过得比自己还舒心,这也忒便宜苏轼那老小子了!于是章惇开始特别留意苏轼在岭南的消息。

没过多久,又有人来报说,苏轼在惠州不仅悠哉得很,而且还有些“众星捧月”的味道了。比方说他的新诗就写了:“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天。”好家伙,小日子过得真自在。可苏轼是自在了,章惇的鼻子差点被气歪了。

又过了一阵子,街面上开始流行吟诵什么“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诗意境不错啊,章惇一细打听,更是气得差点背过气去了。

原来是苏轼给朋友捎书,介绍了一下自己在惠州的生活状况:“我们这边的水果可是四季不断呢,你知道荔枝有多好吃吗?可惜兄台您吃不到哦。”本来打算送他去受罪,结果人家天天惬意地吃荔枝,美得都不想回来了。

章惇不甘心:我这是把苏轼贬官了吗?我这分明是让他度假去了。倒霉催的是我自己这一天天的满脑门子官司,老苏头倒“乐不思蜀”了。不行,不能让苏轼过得太舒服,得想办法折腾折腾他,要不我也忒憋屈了。

二、从广东到海南,条件越艰苦,成就越斐然

于是章惇在朝中鼓动大臣向宋哲宗找茬弹劾苏轼,在年的时候,将苏轼再次贬到条件更差的儋州去了,这是哪里?就是今天的海南省儋县。有人说了,海南可是旅游胜地,还不算好地方吗?

以现在人的眼光看海南是不错,但在宋朝,海南可是边陲中的边陲,蛮荒中的蛮荒,在宋代的刑罚中,仅次于死刑的处罚就是流放海南。为何会如此?主要有这两个原因:

1、海南的气候非常湿热,外乡人,特别是相对靠北方的外乡人,很难适应那里的气候。由于水土不服,所以极其容易感染一种叫“热瘴”的疾病,这种病一旦得上,便不容易痊愈,不仅严重消耗人体的精力,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2、当时的海南民风非常不开化,当地人的素质很低,很多人没有道德礼仪的观念。抢劫、斗殴的事件随时都会发生,特别是无依无靠的外乡人到那里,更是有可能遭到无端的抢劫或袭击。当时人们对海南民风之恶劣是心有余悸的,很多流放到那里的人,即便没有得热瘴病死,往往也会被乱民打死。

苏轼当时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章惇不顾他年迈,还要将他送到那么凶险的地方去,显然是没安好心,成心设计要让苏轼的日子艰难颓废,甚至想要了他的命。

不过苏轼要是能被这么轻易击垮,那他就不是苏轼了。

坦白说,海南的气候,确实给苏轼这个四川人带来了不少困扰。湿热并没有因为他是大才子便网开一面。苏轼到海南后,因为水土不服,自己和家人的身体状况都不是太好,更有家人因为“热瘴”病逝。

不过苏轼并没有因身体状况而自暴自弃,而是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儋州的开发中去了。“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从这样的诗句中,不难看出,苏轼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足见其对当地建设倾注的心血和热情。

苏轼认为,当地人之所以愚昧,是因为海南的学堂太少,人们从小很难受到教育的缘故。于是,他在当地兴办学堂,普及教育,并因此声名远播,以至于很多人为了拜于他的门下,不远千里慕名而至。

自宋朝建国到苏轼被贬儋州的一百多年中,海南从来没有出过进士,甚至连举人都寥寥无几。苏轼在这里办学几年后,当地人姜唐佐就举乡贡。苏轼对此欣慰而感慨,写下了“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的诗句。

后世的人们,把苏轼看作是海南文化的开拓者和先驱者,特别是海南当地人,从始至终都满怀崇敬之情。在儋州地区,至今仍有东坡村、东坡井、东坡路、东坡桥,甚至还有“东坡话”。苏东坡走了,但人们的怀念和感激之心却世代传承。

虽然苏轼并没有如章惇所愿颓废落魄,但章丞相确实也已经无计可施。后来哲宗驾崩,宋徽宗继位,重新起用苏轼,可惜他在北归途中病逝。直到宋高宗继位后,才彻底恢复了苏轼的名誉,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

三、你恨我不是我的错,所以我没有道理不开心

苏轼一生才华横溢,却遭人嫉恨、颠沛流离,但他始终没有因为仕途多舛,被排挤陷害而消沉。不管遭受了多么不公正的待遇,始终都保持着一颗达观向上,热爱生活的心。他走到哪里,哪里的百姓就会受益,哪里的文教就会昌明,哪里的人们也会将他深深缅怀,千古传颂。

“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用在苏轼身上,真是再贴切不过了。苏轼的人生观是潇洒不羁的:我只为自己的良知而做好我自己。至于别人不喜欢,别人恨,别人要整治我,那并不一定是我的错,我不会因他们的想法而迷失自我,更不会为他人的错误惩罚我自己。

人过得是否快乐,取决于自己的内心是否热忱光明,是否有即便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发现美好的能力,这些都不是外因和他人可以左右的。

所以说,人能否得到别人的尊重,在于自己是否能将自身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并有益于社会,这些也不是旁人刻意诽谤打压,就可以抹杀的。

就如苏轼,不论身处的环境如何艰难,他心中所想所念的,却非自己的得失荣辱,而是如何造福一方、改善环境、帮助他人。

所以身处偏远的岭南他依然可以悠然自得地享受荔枝的甘甜,而身处被他人看作“绝地”的海南,依然能将蛮荒之地,改造成“礼仪之邦”,这种最终将会感动历史,被岁月铭记的人生境界,是醉心于政治斗争和宦海得失的章惇,不能理解和无法领悟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