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山是粤府风水龙脉之结穴处。
明代大儒陈献章曾用“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来形容粤府风水形胜之美。从白云山到大屿山,越秀山是粤港澳大湾区风水大局的太极点;也是大湾区风水大局龙脉的发源地;是粤府的政治中心,历来被推崇为粤府官贵之地。
白云山的主峰为摩星岭,得大庾山千里之势,至珠江而气止。
这些山脉向南延伸到广州的帽峰山、金鸡顶、鬼王山、孖髻岭、飞凤山、马鞍山、越秀山。这条千里龙脉,龙头在越秀山,龙身北倚靠连绵起伏的九连山,南临浩瀚的大海,罗浮山在左,肇庆北岭山在右,双臂张开,共同拱卫了广州的风水大环境。
广州古城的风水格局,可谓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
历来古代堪舆家认为广州是大聚会的都会格局。广州城位于三大干龙之南干南麓,与南岳及南岭源出一脉。
广州老城区北起越秀山,南至珠江边,西至西门口,东至德政路、大东门。这个城市风水格局,是在宋代基本成型,并一直延续到近代。
广州南临珠江三角洲,集西、东、北三江的交汇处;珠江水汇集于白鹅潭,水大而深;聚水于白鹅潭坤(西南)方;出海共有虎门等十六门江河出水口出海;所谓乾关巽窍,妙局天成。
对于广州古城的风水形胜,堪舆家认为也有不足之处。堪舆家认为:中原气至岭南而薄,岭南地最卑下,乃山水大尽之处;其东水空虚,灵气不属,法宜以人力补之。
风水说对不理想地形,往往造景加以补救,使城市整体景观趋于稳定和平衡。这包括建塔、造桥、筑亭、修塔、植树等,凡水流出口处,即水口,地势低洼,常为造景之处。
李默斋先师在《辟径集》写道:古人曰,巽(东南)上有峰出状元,潮之水大钦祖坟。是巽上起峰,彼从少号巽峰,竟发元首,有施尧臣官直隶之常州,亦于巽上起一塔,不数载而孙继皋亦中状元,此今事之可徵。古语之足信也。
倘东海珠既成,以藩司衙署取巽峰方,于琵州之间举一塔,可五六层,则秀气显耀,锺于人文,不数载而吾广登会状者,可跋显待也,使吾广大运将开,文人宜盛,天必生一特达之士,禄位高崇,精神可以驱山岳,叱咤可以运风雷,而后能为主,斡旋其间也。噫嘻,一举而百世之利存焉,能无厚望于诸君子哉。
李默斋先师云:吾广风水云,富贵无三代,以千年人事验之,信有然者。然求其故,一在朝山低远,而拱护无情;一在水口空虚,而收束无力。
毋容置疑,广东之山岭不高,广州周边多为水乡,无砂(山)包围守护。古书有云:下手无砂,说富贵也徒然。
李默斋先师亦举出以下两种人工的补救方法:今宜于海口阔处,在河南、沙河之间海珠对正之处,用人工筑海珠倍大,既为砌台基,仍多起屋宇,密植树木,为广城下关。则吾广之山,秀气尽于此收蓄。而城中之福泽显贵,即十世之兴隆,可卜矣。
越秀区聚集了中科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和呼吸疾病研究所、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家实力雄厚的科研机构,是华南和粤港澳大湾区研发机构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
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越秀区提出构建出融合产业与科技、空间与功能的一廊三地五谷科技创新总体布局;围绕文化+金融,着力打造文化金融CBD的目标,把海珠广场片区建设成为国际大都市文化金融CBD;依托黄花岗科技园打造文化创意区;同时把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多家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企业扎堆越秀,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医疗产业三大特色产业集聚,走高密度经济、新业态产业的发展之路。
九州南尽之处,风云之所蒸变,日月之所摩荡,往往有雄霸之气。老城越秀,依靠科技创新,一定会迸发出有新的活力和霸气来。
END
本文摘抄自《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风水格局》/伍岳峰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