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云:有心插柳柳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历史上很多偶然的事情却被千古传颂。今天要讲的人物是北宋时期的伟大私人苏东坡,他一生中忧国忧民,为了百姓不惜得罪权贵。最后落得个流放的下场,流放的途中的生活是艰难。但是这并不干扰得到苏东坡的闲情雅致,遇上高兴的事情,他也会来几首诗表达自己的情感。不过在他一生中,他的一句千古名句,却是因为他对方言错误的理解导致的。
究竟是怎么回事?在苏东坡流放到岭南的时候,第一次来到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而且岭南人讲的是当地的方言。沟通是有点困难的,但是这并不阻碍到人们对苏东坡这样大文豪的认知,当地人们对他的热情可以用盛情难却来形容。六月份的到来,绿里透着红色正是荔枝成熟的季节。荔枝是岭南的一大美味,要知道在古时候那些妃子以能够吃上新鲜的荔枝为荣。所以有诗人借此来讥讽那些不懂民间疾苦的贵族,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然了,我们的苏大文豪就不需要劳民伤财了,就地取材吃到新鲜的。
荔枝的美味,可以说是让苏轼流连忘返,所以他做了一句千古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是大家知道吗,实际上他的这句诗是因为苏东坡听错了当地人的方言产生了误解才做出此诗。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知道荔枝性温,吃多了容易上火,甚至有言称一只荔枝三把火。更别说是一天吃了三百个,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夸张的成分在里面。但是这还不是重点,重点的是日啖荔枝三百颗是因为他把当地的方言听错了。在客家话中,一把荔枝三把火的读法听起来就好像是日啖荔枝三百颗的普通话一样。
要知道,当时苏东坡初来乍到,刚好是第一年的荔枝成熟,好客的客家人肯定是用当地的特产来招待他了。历史过去这么久不知道当时的情形如何,但是作为主人的客家人对待来客的时候,肯定是会给宾客说明荔枝的好处和多吃的坏处。这个是客家人的好意,提醒苏东坡吃荔枝不能够多吃,否则会上火。那知道这刚来的苏东坡因为言语不通,听成日啖荔枝三百颗。这样的误会情况下,在苏大文豪的修辞之下,成了千古名句。不得不说也是一段佳话。
当然了这其中也不能够排除苏东坡听得懂客家人的言语,但是他的确是非常爱吃,顺便以方言和普通话同音做出此诗,千古悠悠,唯有历史由人说。我们再次来欣赏下脍炙人口的诗句: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