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入罗浮山

作者赵万新

南国初冬的天空,阳光灿烂、明净蔚蓝,空气里一片温暖。我们随深圳国旅新景界的“美眉”们乘车到广东东江之滨、博罗境内的罗浮山游玩。一行人坐在车里说着笑着。“快快看,那就是罗浮山!”不知谁叫了一声,我赶紧循着声音往车窗外瞧。只见远远的山峰恬静地漂浮于云雾之中,丛林密布,郁郁葱葱,就像一块凝固了的翡翠,是那样的深遂,那样的饱满,美得叫人心颤。罗浮山又名东樵山,是我国道教十大名山之一,汉朝司马迁曾把罗浮山比作为“粤岳”。它以其雄伟挺拔的山峦、青翠幽静的洞景、脉挂峰侧的瀑布、甘甜清凉的名泉、神奇的“神仙洞府”等特色而名闻遐迩,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车在罗浮山大门前停下,我们鱼贯而入,沿着宽阔的景区大道,两旁古木参天。放眼望去,近的幽秀,远的叠翠,流泉似琴音般在耳边回响,大伙的游兴立刻被吸引上来。不远处那碧绿清澈不泛一丝涟漪的白莲湖,湖畔翠绿婆娑,湖中锦鲤戏水。据说,昔日满湖遍植白莲,明朝祝枝山描述道:“千万计,花过巨,叶大如盖,微风吹之,撼撼如玉石切磋之音”。宋朝周敦颐游罗浮山时,坐卧湖上不忍离去,于是写出了《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的名句。如今,“白莲翠影”已成为惠州十景之一。一边赏湖,一边前行,很快见着“会仙桥”。这是一座青麻石条砌成的单拱小桥,几个人站在上面都显拥挤,怎么看也没有什么特别,却说是北宋苏东坡贬惠州游罗浮山时巧遇何仙姑、铁拐李的地方。后人特建此桥以作纪念,桥栏板正中刻有“会仙桥”三个鲜红大字,是台湾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于清宣统三年所书。越往里走,越发清翠宜人,这山这水这清空,都散发出阵阵幽香,令人忘却疲惫烦恼,心旷神怡。沿途山崖旁那些巨石奇观,千姿百态,有一处叫“合掌岩”,两石斜立,自然合拢,上合下开,构成双掌拜佛状,最是形似神似,你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造化竟可如此出神入化。走过一棵挂满红绸的许愿树,来到已有多年历史的冲虚古观,古老的建筑宏伟堂皇,大门有“冲虚古观”石牌匾和“典午三清苑,朱明七洞天”的楹联,观内的三清宝殿金碧辉煌,供奉着道教尊神上清、玉清、太清和其他真君神龛,这可是千古流芳、名扬海外的华南道教胜地。相传,东晋葛洪在此建冲墟观,炼成九转金丹成道。苏东坡曾在这附近一块大石头旁获得六条铜鱼、一条铜龙的“朝斗坛”,置于观内为镇山之宝。古观的左上方现存一个八角形的石砌水池,是当年葛洪炼丹时用来洗草药的,名“洗药池”,旁边还有一座葛洪丹灶。据说冲虚古观有三奇:一是观内长生井的水位永远不变;二是屋梁从不见蜘蛛网;三是屋瓦上从来没有落叶。好一片尘世净土!继续登高,猛回首,风掠过,云雾缭绕,山色黟然如黛,宛如国画中的泼墨山水。冲虚古观在山峰之下,两翼群山怀抱,左青龙,右白虎,气势磅礴。远处的山峰和寺庙、亭台楼阁,在层林中忽隐忽现,就像一座虚无飘渺的海市蜃楼;近处的白莲湖波光粼粼,池中有桥,桥有湖心亭,湖水倒影更是倍添碧绿,可谓风水绝妙。时间过得很快,新境界的“美眉”们催着下山了。而大伙们兴致仍高,个个还这边倚栏留倩影,那边清溪共鱼戏……呵,罗浮山的美丽景色将会使每位游客难以忘怀。

更多精彩文章:

■徐兆寿:西北、敦煌及其他---《敦煌本纪》昭示的传统与方向

■毕淑敏:对一个女性最有害的东西,就是怨恨和内疚

■梁晓声:你追求的,就是你人生的意义

■余秋雨: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

■格非:为什么几乎所有的自杀者都是在春天死去的

来稿须知

本平台旨在“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唯质取稿”。欢迎文字爱好者投稿。要求:

1.原创首发散文、小说、评论、诗歌必须在字以上,内容按“题目+作者+内容”格式编辑在一个word文档中,用附件形式发送指定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