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武术传承方面,东莞与惠州携手共创佳话与传奇!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昨(10)日公布,其中惠州仲恺高新区(沥林镇伙岗村)与东莞市桥头镇联合申报的莫家拳,正式入列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类别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莫家拳传承至今已有九代、近年的历史。莫家拳发于惠州成于东莞惠州仲恺高新区沥林镇伙岗村是莫家拳的发源地,传承至今已有九代、近年的历史。莫家拳属广东“五大名拳”之一(即洪、刘、蔡、李、莫),也是国家认可的个拳种之一,现有拳术套路39套、器械套路27套,对练4套、桩法5套。相传清乾隆年间,福建少林寺慧真禅师来到广东时,先为惠州府海丰县莫蔗蛟(即莫达士)传授武术,后传给莫定儒、莫清骄等人。经过他们的互相切磋,变化发展,便形成了莫家拳。后随着第一代传承人莫达士、莫清骄,来到与伙岗村毗邻的东莞桥头镇传徒授艺,由是桥头成为莫家拳的重要传承地。整体上莫家拳发于惠州,成于东莞,发展于广州,影响着中国广大地区,甚至广传世界各地。如今莫家拳在东莞桥头得到很好传承莫家拳的拳法特点是手法紧密,攻防结合;拳势勇猛,刚劲有力;步法灵活,脚法较多;长短结合,配合身法。既有南拳发力深沉、手法多变的风格,又有北腿以技取胜之功。同时莫家拳首重武德,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如石水口村莫家拳第二代传人莫黎胜不辱使命,用“冲天脚”击败俄国摆擂者,振奋了民族精神;革命斗争时期,莞惠地区许多莫姓子弟积极参军、报效国家的英勇事迹,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勉励后辈。传承推广莫家拳重焕青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莫家拳发展一度停滞,但莞、惠人习武的传统,特别是对莫家拳的喜爱,使得仅凭拳师口耳相授也被保留了下来。东莞桥头镇推进“莫家拳进校园”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莫家拳重焕青春,年东莞桥头镇大力倡导恢复该镇全民习拳,并在桥头文德中学举办莫家拳武术班。年桥头再次从上而下组织开展“莫家拳进校园”活动,在全镇13所学校全面推进“莫家拳进校园”体育教学,万人齐学莫家拳。由是莫家拳于年、年,分别入选东莞市级、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惠州仲恺年轻人学习莫家拳。实际上,继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惠东渔歌后,莫家拳成为惠州市第三项国家级非遗,也是仲恺高新区第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此外仲恺还有惠环抬龙轿、陈江螳螂拳、陈江麒麟舞,以及潼湖做会、潼湖红团、沥林碌鹅制作技艺等六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今年该区将以莫家拳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为抓手,改扩建发源地沥林镇伙岗村的莫家拳馆,完善拳馆周边宣传指引;推进莫家拳传统文化进校园试点工作;贴合生活环境,拍摄莫家拳日常防身小武术系列微视频,以提高民众对莫家拳的认识和提高传统武术实用性。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部分)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马骏、卢政通讯员:仲新桥宣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杨洪权本文来源:广州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90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