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心心相印 http://baidianfeng.39.net/a_yyxw/220627/11081309.html有宋一朝,是个文坛群星璀璨的年代,涌现出无数的墨客骚人,才子名士,晏殊、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柳永、李清照、辛弃疾……他们有的除了以诗词传世,或军事,或政坛,或书画,都有一定的成就。然而,就其个人魅力和对后世的影响来说,同时代中能比肩苏轼的可谓寥寥数人而已。苏轼生于四川眉山。轼字的本意是古代车前的横木,用来做扶手用的。父亲苏洵为他取名为“轼”,大概是希望他将来能有扶危济困的本领,成为不可或缺的栋梁之才。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没有辜负父亲的这个用意。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上皆有造诣,词风豪迈,独树一帜。他首次赴京赶考,写的文章就得到主考官欧阳修和试官梅尧臣的赏识,欧阳修在当时是文坛领袖,梅亦是当时文坛宿将。欧阳修曾赞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让他出一头地”。苏轼得到这二人的肯定后,一时间声名大噪,每每有作品问世,都被广为流传。可是好景不长,苏轼就因丁母忧(母亲亡故)而暂离京师,回家守丧三年。为母亲送终,与恩师和朋友离别,这对一个人生刚刚起步的他来说,是家庭和事业的双重打击。三年之后,苏轼应试及第,大多数人看起来难如登天的中举做官,在他这里似乎不过是牛刀小试。此图源于网络苏轼与其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并列为唐宋八大家。苏轼与弟弟的感情很好,两人在求学入仕的人生旅途中曾多次分别。苏辙写《怀渑池寄子瞻兄》赠予哥哥,苏轼写《和子由渑池怀旧》回赠弟弟,子瞻和子由分别是苏轼和苏辙的字。其中前者写道“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后者应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在世,道阻且长,路上的足迹不正像雪泥上留下的鸿爪吗?两人在此地分别,深知道路崎岖,前途未知,又心系对方。手足之情,于笔墨间已跃然于纸上矣。如今青春尚好,两人相聚还可期待来日,二十年后怕是只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了吧。此图片源于网络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也是豪迈的。熙宁四年,苏轼上书陈明新法的弊端,遭到王安石等变法派的记恨,于是请求调离京师。起初任杭州通判,后任密州知州,写下了“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的豪言壮语,此时的苏轼年近不惑,但希望能“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盼望有朝一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即便际遇坎坷,空有壮志无人能解,依然满怀希望,不失少年豪情。在任期间,他积极政事,革旧弊,筑苏堤,造福一方百姓,颇有政绩。也就是在这里,一天晚上,苏轼重新见到了自己的结发妻子王弗,十年的夫妻感情,此时都化成了椎心泣血的思念。如今相见,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不思量,自难忘”,终究不过是大梦一场。王弗过世后三年,苏轼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亦是十分恩爱,两人相守二十五年,最终王闰之也是先苏轼而去。后来,苏轼的侍妾朝云亦成为他的红颜知己,可惜天意弄人,朝云过世时年方二十五。这三位夫人,出现在苏轼不同的人生阶段中。无论是人生得意,还是颠沛流离,她们都曾相伴左右不离不弃。此图片源于网络元丰二年,苏轼遭到前所未有的人生危机。因上表奏事被别有用心的恶意中伤,并贯以包藏祸心、讽刺朝廷和大不敬的罪名。苏轼被吏卒缉拿,受牵连有十几人,苏轼本人险些被害。幸而一些有识之士上书为他申辩,连变法派的人都为他求情,王安石说道,哪有圣朝残害才士的呢?最终保住了苏轼。“乌台诗案”是他人生的转折点,自此后苏轼就逐渐对朝廷心灰意冷了。出狱后的苏轼开始寄情山水,贬黄州任职期间,与好友一起畅游城外的赤壁山,于是有了《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达观,于是有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有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顿悟。除了山水和诗词,苏轼还在城东自己开垦了一块坡地,于是东坡居士就这样来了。此图源于网络宋哲宗继位后,高太后垂帘听政,旧党纷纷上位,新法都被废除。苏轼被召回任命,不久因上书议事被诬陷,于是又调离京城。到哲宗亲政后,新党又重新得势。在党派不断的争斗中,所谓的新旧两派不再是当初为天下大计而谋事,只不过是两个利益团体的互相倾轧罢了。以东坡之为人,既不见谅于新党,亦不被旧党所包容。绍圣元年,苏轼被贬至惠阳,豁达的他再次提笔写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绍圣四年,年过花甲的苏轼再次被流放到了海南岛儋州,在当时近乎于蛮荒之地。可他却说“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如此达观知命,当世能有几人。在这里,先生兴办学堂,移风易俗,普惠当地的民众。有人赞道“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苏轼在这里成为了一个文明传播者,至今当地还有东坡村、东坡路、东坡田、东坡桥等。东坡先生之名,当垂后世。先生是在被召回京的路上病逝的,观先生一世,似乎就是一场风波。降世之初,风波即起,辞世之后,风波止息。可在先生豁达豪迈的人生观里,不过一浪花尔,命如飘摇不定的浮萍,生当坚韧绚烂的夏树。正如他在词中所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364.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