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文博解码
授课老师
广州艺术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博士黎丽明
主要从事广东美术史、广东民间工艺美术史研究及相关展览策划工作
文物档案
文物:清代《群盲聚唱图》
尺寸:
46.7×99.5cm
画家:清朝道咸年间广东首屈一指的人物画大家。
由来:根据苏六朋的自题,他跟友人登顺德北门外的锦石山,见到树下有群盲相聚为乐,归来遂成此作。画中可见,苏六朋用笔精简妙绝,人物的衣纹几笔勾就、转折流畅,人物的脸部五官几点而成,脸部、手脚略施染色,鞋履则一笔而成,笔墨简练而形神具备。
清代岭南人物画大家有“二苏”美名。上节课我们介绍了才气纵横的苏仁山,今天黎丽明老师要带我们认识的是市井风俗画家苏六朋。
广州艺术博物院中收藏有苏六朋的一幅代表作——《群盲聚唱图》。这件作品,与寻常的传统人物画不同,描绘的是群盲相聚为乐的情景。画中八位盲人,有的弹筝、有的拍板唱和、有的弹阮、有的低头静听、有的循声而至,神情各异而自得其乐。在这幅作品中,苏六朋把社会底层百姓求生之苦和苦中作乐的坚韧表现得酣畅淋漓。
其人
浮山挂籍入道羊城寓居卖画
苏六朋,祖籍广东顺德,早年在罗浮山挂籍入道,中年寓居羊城卖画。他当年租住的地方就在现今中山四路忠佑大街的城隍庙旁,白天常在庙前卖画。城隍庙人来人往,是走鬼小贩、卖艺瞽者等城市下层百姓的流聚之所。这样的生活环境,为苏六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同样“在尘俗中求生”的他,以熟悉市井小民喜怒哀乐的眼光观察这一切,并将这些通俗、民间的题材,熔锻成强烈的洞察世情、平易近人的个性面目。如他在作于年的《市井小品》中,就画了街头卖艺为生的瞽师谭三、沿街背着竹床叫卖的小贩、走南闯北的耍猴艺人、肩负竹筒沿街叫卖的盲人等,皆是街头巷尾所见贫民求生的各种情状。这套作品原本有十六页,现只存四页,线条凝练劲健,设色素淡,人物姿态放松,表情刻画生动,显见来自画家对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册页还有中山进士鲍俊、学海堂学长熊景星等人的对题。鲍俊工诗善书,年辞官归粤后,在广州芳草街筑“榕塘”而居,与苏六朋住得很近、交往也密切。
可以说,苏六朋开启了广东画坛市井风俗画的先声,且在艺术技巧层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用精研其艺术生涯的广州艺术博物院副研究员李焕真先生的话说,“艺术表现力如此全面的人物画家,在清代画坛中是少见的。在当时的粤东地区,他是同时受到文人雅士、画坛同道和民间百姓极力赞赏的、首屈一指的人物画大家”。
以目前资料所见,有关19世纪广州的市井生活,最重要的研究资料莫过于19世纪的外销画。黎丽明指出,从现存作品来看,直至嘉庆、道光年间,广东画家仍甚少将市井生活入画。对于“升斗小民”的描绘工作,是由专攻外销市场的画匠们来完成的。不过,道光、咸丰以后,广东画家也开始将市井百态和岭南物产入画,“个中的原因耐人寻味”。一方面,广东画家自清代以来对本地题材日益重视,绘画的地域特色日益形成;另一方面,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的广州城,失去了“一口通商”的优势,需要以更为开放、包容、进取的姿态,接受香港、上海、武汉、厦门等新兴城市的竞争。在这种大背景下,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大大增多。且因经历社会动荡,他们对底层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同情,人物画开始“下笔有尘”。其中,“苏六朋无疑是道咸年间广东最重要的人物画画家”。
其画
生活中最本真的面向
19世纪初的广州城有着大量的雅集文会,形成了本地的文人群体。书院、学宫、书市云集的城市中部和新兴的南城,是他们的主要聚集之所。城西、城北及河南地区因风景优美,是他们主要的交游之所。荔枝湾、五层楼、江畔名园这些城中名胜,在时画中频频出现。本土的山水、风物,如碧嶂红棉、罗浮山水、羊城八景等,成为画中越来越多的题材。黎丽明指出,这在清代以前,尤其是18世纪以前是极为少见的。
她还指出,19世纪,特别是中后期表现城市生活的绘画题材,呈现出从小众、高雅到大众、雅俗共赏的转变。大量世俗、本地的题材入画,使画面更富有生活气息。这一风格的转变,并不为广州画坛独有,在大致同时期的海上画派中也能看到类似的走向。苏六朋的独特之处又在哪里呢?
他的艺术魅力,正如李焕真所说,是“身在民间,而不是俯视民间、观赏民间”,他的市井风俗画,没有宋代风俗画那种经过精心粉饰美化,用笔流丽、赋彩生色,不沾人间烟火的精致典雅。却有同情,带感情,充满真实的酸甜苦辣。他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但算不上学问高深;地位低微,虽有“臣六朋印”,但并无证据可以证明他考取过功名。
李焕真说,苏六朋的作品直面生活,但画风总体上平静而恬淡。他艺术生涯中最大的造就,除了笔墨艺术的探索,就是作品中所充盈的时代气息,生活中最本真的面向。这是画家对社会生活的真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