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给大医院,修碓引水。

宋时,医院,医病疗伤都靠私人医生。而士大夫多收集偏方和验方,自己备药,自己诊病,这当然是很落后的。一旦遇到大的流行疾病,无论是医还是药都无法抵御,人们只有听天由命。宋时的杭州也不例外。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担任太守时,发现杭州发生流行疾病的可能性比其他地方都多,他先是用自己收集的药方“圣散子”,熬药粥沿街发散,凡过往居民每人喝一碗,使疾疫得到预防和控制,救活了不少人,之后,他又别出心裁医院,取名安乐坊。

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写道:“公又多作饭粥药剂,遗吏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公日:‘杭,水陆之会,因疫病死比他处长多。’乃哀羡缗得二千,复发私豪得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蓄钱粮以待之。至于今不废。”这就是说,他筹集到资金二千络,拿出个人积蓄黄金五十两,办医院,收纳贫困穷人,给予治疗。在苏轼知杭州的三年中,医好了千余病人。直到苏轼去世,这个病坊都还存在.《咸淳临安志》日:“杭州有管病坊。《墓志铭》所云病坊当即管病坊。”“本年饥疫,苏轼‘命医官分治疾病。’管病坊当设于其时。”医院,又在僧道中挑选懂药会医之人担任医官,医官的费用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这个制度一直沿用到南宋。

《宋会要辑稿·食货》记载:“崇宁二年五月二十六日纪事:‘两浙转运司言:苏轼知杭州日,城中有病坊一所,名安乐,以僧主之。三年医愈千人,与紫衣。乞自自今管病坊僧三年所医之数,赐紫衣及祠部碟各一道,从之。仍改为安济坊’。”也就是说,到崇宁二年,苏轼在杭州所办的安乐坊还存在,先是改名为管病房,后又改名安济坊。

医院,而且还将自己所收集的药方介绍给医官和杭州百姓.他在《圣散子后序》中说:“去年春,杭之民病,得此药全活者,不可胜数。所有皆中下品药,约计每千钱即得千服,所济以及千人。”

苏医院,还广泛收集民间的偏方验方,进行整理和尝试,去伪存真,并将其中防病治病效果特别明显的记录下来,以备自己和身边的人生病时对症用药。他还特别收集了大量练气养生的方法和经验。宋人将他的偏方、验方和练气养生收集成册,称“苏学士方”,又将沈括收集的药方《良方》合在一起,叫《苏沈良方》。因为苏轼与沈括都曾为翰林学士,故又称《苏沈内翰良方》。《苏沈良方》的内容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五官、方剂、药物、养生等各个方面。在叙述每种疾病之后,又多幅以验察证明。因此,这本书对于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技术,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苏轼与沈括之后的几百年中,这本《苏沈良方》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苏轼是个有心人,他每到一地,都认真观察山形、地形和水势,总是利用这些自然资源为老百姓谋福扯。当他贬往惠州.路过博罗看到香积寺下的溪水,便萌生了修水雄和水磨,为老百姓春米磨面提供方便。于是建议惠州博罗县县令林抒(天和)利用博罗香积寺下的溪水,制作水磨和水雄,可转二轮四柞。他在《游博罗香积寺并引》中说:“寺去县七里,三山犬牙,夹道皆美田,麦禾甚茂。寺下溪水,可作雄磨.若筑塘百步闸而落之,可转两轮举四柞也。以属县令林抒,使督成之。”王十朋在注苏轼这首诗时,曾引《白鹤故居图》说:“香积寺,在惠州南博罗县西山下。”查慎行注引《九域志》说:“广南东路惠州,领县四,博罗县在州北四十五里。”

苏轼的建议林天和采纳没有呢?显然是采纳了的,而且亲自监督工匠将水磨和水礁修成。王文浩在《苏诗总案》中说:“公以送程正辅始至香积寺,使作水磨,其后复送正辅至寺,观林抒所作雄磨,见之于诗,前后踪迹,确然可考。”苏轼在诗中还说:“三山屏拥僧舍小,一溪雷转松阳凉。要领水力供臼磨,与相地脉增堤防。”这是苏轼在惠州开展的第一个惠民工程,工程完成后,给老百姓的稻麦带来了便利。所以,从县令到百姓都很感激苏轼。

苏轼在惠州还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绍圣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广州太守王古(敏仲)向他询问有关吃水的事情,苏轼向他建议,引蒲涧山滴水岩泉水人广州,可解决广州吃水的问题,并建议这项工程由邓守安(道立)来完成。他在给王古的信中说:“罗浮山道士邓守安,字道立。山野拙访,然道行过人,广、惠间敬爱之,好为勤身济物之事。尝与某言,广州一城人,好饮醎苦水,春夏疾疫时,所损多矣。惟官员及有力者得饮刘王山井水,贫丁何由得。惟蒲涧山有滴水岩,水所从来,高可引人城,盖二十里以下尔。若于岩下作大石槽,以五管大竹续之,以麻之,漆涂之,随地高下,直人城中。

又为一大石槽以受之,又以五管分引,散流城中,为小石槽以便汲者。不过用大竹万余竿,及二十里间,用葵茅苫盖,大约不过费数百千可成。然须于循州置少良田,今岁可得五七千者,令岁买大筋竹万竿,作筏下广州,以备不住抽换.又须于广州城中置少房钱,可以日掠二百,以备抽换之费。专差兵匠数人巡觑修葺,则一城贫富同饮甘凉,其利便不在言也.自有广州以来,以此为患,若人户知有此作,其欣愿可知。喜舍之心,料非复塔庙之比矣。然非道士至诚不欺,精力勤干,不能成也。敏仲见及物之事,敢以此献,兼乞裁度。如可作,告差人持折简以招之,可详陈也。此人洁廉,修行苦行,直望仙尔,世间贪爱无丝毫也,可以无疑,从来率诸公,亦多请与语。某喜公济物之意,故密以告,可否更在熟筹,慎勿令人知出于不肖也。”

苏轼向王敏仲介绍了从蒲涧山滴水岩引水人广州的办法,又推荐了可以委托办这事的人。但这事很重要,邓守安在罗浮,广州百姓不了解他,所以建议王敏仲不要告诉别人这事是自己推荐的。

王敏仲的蒲涧山滴水岩引水工程是进行了的,而且成效很好,但用邓守安没有,苏轼在其他文中未提及,王敏仲也没有提到过这事。苏轼在另一封给王敏仲的信中说:“闻遂作管引蒲涧水甚善。”他还建议说:“每杆上,须钻一小眼,如绿豆大,以小竹针窒之,以验通塞.道远,日久,无不塞之理。若无以验之,则一杆之塞,辄累百竿矣。仍愿公孽少钱,令岁人五十余竿竹,不住抽换,永不废。”

好啦,今天就给大家讲到这里。我们明天再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