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的素质教育
——《论语》教学札记
刘则通
备课。重读《论语》,我发现这部古书里藏着一个熠熠生辉的新词:素质教育。现在,素质教育被炒得沸沸扬扬,学校对它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与其闭门杜撰,不如静下心读读《论语》,看看孔夫子的做法,也许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些。
素质教育不是一个定义,也不是搞几次活动就完事的,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于教育的始终,设计于教学的情境,渗透于学生的身心,使学生终生受益。孔夫子没有说过一句素质教育的话,他的教学就是素质教育,他把素质教育就看作是做人的教育和学习的教育。
我们先来看做人的教育。
孔夫子建构了做人的最高标准:君子。这是一个光辉人格,至今还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与西方的gentlemen是不同的。他在授课时,一定是向学生大力鼓吹君子的。《论语》二十章,“君子”一词使用了一百零七次,可见是怎样地重视了。
他的许多学生都问君子,夫子对这个词的解释却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它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说它封闭,是因为它不能逾越“仁”的藩篱;说它开放,是因为它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场合,它有不同的意义。
“学而”开篇,夫子就教导他的学生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真是一个超人的见解。按常理,应该是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了自己,委屈了自己,冤枉了自己,自己就会生怨,发火,骂人,找人摆平,想法子报复。总之,要出气。社会上的许多人不就是这样的吗?夫子却在怨恨前加了个否定词,告诉学生,君子是不会那样的,君子是大度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的人就是君子。夫子把这个信息明明白白地传递给了他的学生。他从心理上开拓了学生理解他人,宽容他人的宽广胸怀。学生有了这样的胸怀,精诚合作的精神怎么能不发扬光大?
“为政”篇里,子贡问:“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夫子告诉他应该“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社会上,说大话,说空话,不做事的人太多了,这是做人的一个最坏的毛病,也许子贡就有这个毛病。所以当子贡一问,夫子就毫不犹豫地说,一个人,如果先去做一件事,等做成了,再说,就可以做君子了。夫子是在教育学生要塌塌实实地做事,不要说大话,说空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的特点就是干实事,不说空话。一个人,有了这种务实的作风,什么难事做不成呢?
爱富贵,恶贫贱,是人之常情;扬名逐利,更是人们的企求。这原本没有什么错,但就怕心术不正,手段不正。一个学生,有了渊博的知识,超世的才华,如果不是君子,到了社会上,那问题可就大了。夫子最担心的就是这一点。有一天,他给学生讲课,微笑着问道:“你们想富贵吗?你们想成名吗?”学生们被问得莫名其妙,面面相觑,谁也不说话。见此情状,夫子很真诚地说:“我也想啊。但是——”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一个君子,他必定是心中时时装着仁,行动处处弘扬仁。不符合仁的事,即使有大富,他也不去做;符合仁的事,明知是灾难,他也不逃避。这个意思,被后来的民族功臣林则徐化成了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夫子又用文章比喻,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篇文章,质朴多了,就显得粗野;文采多了,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配合得恰到好处,那才是君子。
夫子又把君子和小人进行对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高于利,这给古老的中华文明输入了一股强大的君子风。后来孟子又概括为“舍生取义”,于是,有君子之风的人,就凛然立于天地之间了。
有一次,夫子语重心长地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式的儒者,千万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啊!”什么是君子式的儒者呢?我想,就是奉行仁的读书人吧。夫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就是让学生换位思考,做心中时刻装着他人的读书人吗?夫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不就是让学生做有诚信的读书人吗?夫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这不就是让学生做讲团结而不勾结的读书人吗?夫子说:“君子泰而骄,小人骄而不泰。”这不就是让学生做永不傲慢的读书人吗?夫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不就是让学生做既讲和谐而又不弃原则的读书人吗?夫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不就是让学生做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而做学问的读书人吗?夫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约失之者鲜矣。”这不就是让学生做严于律己,追求进步的读书人吗?夫子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这不就是让学生做不偏听偏信,公正待人的读书人吗?子贡问:“贫而无谗,富而无骄,何如?”夫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也。”这不就是要学生做一个“乐道”、“好礼”的读书人吗?夫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不就是让学生做善于思考,善于反省,能明辨是非的读书人吗?夫子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不就是让学生做不怕犯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的读书人吗?夫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做,便是为学生立了榜样。素质教育绝不是只说说而已,还要做,还要养成习惯。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夫子不但重视培养学生的君子之风,还重视培养学生的高远之志。在他看来,志,是立人之本。所以,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在《论语》中,有夫子和学生谈志的两个完整的教学镜头。一个是: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另一个是: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问志。这一次,夫子要问他们的治国之志。一上课,夫子就直截了当地说:“我老了,没有什么作为了。问你们一个问题,不要因为我的年龄比你们大,就不敢说实话了。——你们平时总是发牢骚说,哎呀,没有人了解你们的才能,如果有人了解你们,请你们出山,你们打算怎么做啊?都说一说嘛。”
话音刚落,子路就站起来侃侃而谈:“给我一个大国,外有敌军入侵,内有水旱灾荒。我也敢治理,三年之后,我就能把它治的兵强民勇,百姓个个不怕死。”夫子瞧着他,微微一笑。“求,你呢?”他叫下一个了。
冉有站起来,向夫子鞠了个躬说:“要是有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我就去治理。我想用三年的时间,让老百姓富起来。用礼乐治理,就得等君子了。”
“赤,你呢?”公西华向夫子深鞠一躬说:“治国是大事,我不敢说能,我愿意学。主持祭祀,接待外宾,我就穿上礼服,戴上礼帽,愿意做个小司仪。”
“点,你呢?”曾晳正在弹瑟呢,听到夫子叫,就铿尔一声煞了尾,放下瑟,站起来,脱帽向夫子鞠躬说:“我和他们三个的都不一样。”“没关系,说一说嘛!”曾晳说:“我治理的国家,不论大小,到了暮春,春服既成,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孩子,在沂水里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诗回家。”夫子赞叹道:“说得好!说得好!你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夫子教育学生立志,但并不要求一律。学生的性情、知识、能力等都不一样,怎么能要求一律呢?他以为,不论学生的志是大是小,只要有,就好,就得保护。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夫子说他十五而志于学,后来立志弘扬“道”,为“道”而献身。他曾经动情地对学生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一个人,如果有志于道,他的生命就与道融为一体了,他就会不讲条件,不讲待遇,不讲荣誉,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再苦再累,他都会默默承受,默默坚持,默默努力,默默奋斗。一个人,有了这种志,他的目标就是明确的,行动就是自觉的,意志就是顽强的,精神就是充实的,生活就是愉快的,生命就是纯粹的,人生就是高尚的。
学生有了志,如果没有自律来护航,那志就会偏离航线。所以,夫子拈出“责任”二字,教育学生,把它看做是做人的最重要的素质,实在是远见卓识。他教育学生,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不就是一种严于律己的责任吗?他教育学生,“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不就是一种孝敬父母的责任吗?他教育学生,“不语怪、力、乱、神”,这不就是一种不讲假大空的责任吗?他教育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不就是一种遵纪守法的责任吗?他教育学生,在岗时“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这不就是一种勤奋工作的责任吗?他教育学生,做领导要“先之劳之”,永不倦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不从”,这不就是一种率先垂范的责任吗?他教育学生,“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不就是一种舍身取义的责任吗?他教育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就是一种为他人着想的责任吗?他教育学生,“当仁,不让于师”,这不就是一种献身真理的责任吗?他教育学生,“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这不就是一种不信谣、不传谣的责任吗?
在《季氏》篇,夫子听到冉有、季路向他汇报季氏将伐颛顼的事,以为他们没有尽到责任,就很恼火。他瞪着眼睛斥责冉有说:“求,无乃尔是过与?”然后,冷静下来,又缓和了一下语气,启发他们说,“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那还要助手干什么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你们说这是谁的责任啊?”夫子教育学生要勇于负责任,他用道理,用行动,用感情,并不空洞说教。
有一次,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夫子难道不知道食重要吗?不是民以食为天吗?但是,还有比食更重要的,那就是信。“民无信不立”,这句话就给学生的人生植了根,为中华民族固了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孔夫子的素质教育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学习的教育。学习是人才成长的唯一途径,是人生快乐的根本途径。夫子深谙此理。但是,怎样让学生终生热爱学习呢?夫子教给学生的是真正的学习,而不是为学习而学习。
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夫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过之后,再去实习,去使用,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快乐。这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既包括学习知识,也包括使用知识。夫子十分重视培养学生“使用”的学习观。他教学生学习,最大的特点是使用,要联系自己,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进行实践。在学习中使用,在使用学习,从中获得快乐,日益提升,那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现在的学生,之所以感到学习不快乐,最主要的原因是脱离了使用。整天忙着考,考,考,一味强调纸上的东西,考试的分数再高,也不是素质教育。现在,高分低能,比比皆是。有的学生,包括大学生,一旦毕业,便放弃了学习,这是应试教育最可悲的后果!
夫子教学生学习《诗经》,能背诵,但还要能使用。他对学生说:“你们熟读了《诗》三百,国家交给你们一项政治任务,你们却完不成;派你们出使四方,人家用《诗》里的话问,你们不能独立对答,给国家丢脸,你们背诵的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使用的观念一旦在学生的脑子里扎下根,并付诸行动,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成倍地提高。
夫子教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文、行、忠、信”,其中的“文”就有礼、乐、射、御、书、数六种专门知识。这些知识,都是要去使用的。夫子就曾经对他的学生说:“我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夫子教导学生不要只做一个器皿,而要具有多种技能。他要求首先要认真学习文献,积累知识,然后,就要在实践中去使用;使用的同时,还要检验学生做人是否忠诚,是否诚信。
学习,必须使用,仅仅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是很不够的。这个思想被宋代的大诗人陆游化作了两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是倡导素质教育的,他的“教学做合一”就是夫子使用学习观的翻版。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在“做中学”,也许就是受了夫子教育思想的启迪。
学习书本只是知道,在实践中使用才会使人产生热爱,给人带来快乐。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真正的学习有三个层次:一是知道,二是喜好,三是快乐。我们现在只能让学生知之,却不能让学生好之,更不能让学生乐之。学习的目标只是分数,这哪里是真正的学习呢?
夫子特别重视学会学习,因为他知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曾经对学生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就一定要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就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学会学习,就是让学生“切问而近思”。学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提升自己。素质教育就是为发展和提升自己的教育。它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为了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总之,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是为了能够承担治国、齐家、平天下的重任,是为了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
夫子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向学生表明,学习就是为了发展自己,提升自己。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夫子是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他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亦悲乎?
夫子根据学生的特长,把学生分类培养,比如,“德行:阎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他知道子路有从政的才能,但是,他的性格比较轻率,做事浮躁,学习什么都不深入,就多次找子路谈心。他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还有一次,他给子路讲六言六蔽的事。他说:“仲由啊,你听说过六言还有六蔽吗?坐下,我告诉你。一个人如果只爱仁德而不喜欢学习,它的弊病就是会受人愚弄;喜欢耍小聪明而不喜欢学习,它的弊病就是自欺欺人;爱诚实而不喜欢学习,它的弊病就是容易上当受骗,危害自己;爱直率而不喜欢学习,它的弊病就是不宽容;爱勇敢而不喜欢学习,他的弊病就是容易闯祸;爱刚强而不喜欢学习,它的弊病就是容易狂妄。”可以想象,子路听了这番话,一定会有所领悟的。
素质教育也考试。但是,孔夫子从来不拿考试成绩压学生。现在的教育,眼睛只盯着成绩,学生考试的成绩高一分,学校高兴,老师高兴,家长高兴,而学生却痛苦。这不就是夫子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吗?“为人”的教育决不是素质教育。
孔夫子知道,学习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心灵,那就不能不学《诗》。夫子最喜欢读《诗》,他以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于学生最有益。他用“思无邪”做标准,亲自删订了篇目,教学生学习。当发现有的学生不想学《诗》的时候,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他要他的儿子学《诗》,语重心长地说:“不学《诗》,无以言。”“女为《周南》、《召南》乎矣?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读《诗》能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孔夫子非常重视想象力。《论语》里就记载着夫子和学生谈《诗》的片段。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贡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里悟出了夫子的话,夫子马上肯定他能“告诸往而知来者”;子夏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悟出了“礼后乎”,夫子立刻给予表扬道:“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夫子教学生学《诗》,不分析,不讲解,只是启发,让学生自己感悟;今天的方法却相反。发展学生的心灵,乐也是少不了的。夫子很喜欢雅乐。他在齐国听了一场《韶》乐,陶醉得竟然三月不知肉味。他把那些优秀的雅乐推荐给学生听,还经常和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他说《韶》,“尽善矣,又尽美也”;说《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听了《关雎》,他说:“太师一开始演奏,我的耳朵里就流满了音乐;《关雎》的结尾合奏,我耳朵里又充满了音乐啊!”
他从卫国回到鲁国,就整理了许多乐章,使“《雅》、《颂》各得其所”,更便于学生的学习。夫子深信学生的心灵发展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
总之,《论语》里到处都有素质教育。孔夫子的教育从来都没有离开过素质教育,从来都没有离开过人。他看透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实现人的发展。而现在,我们还在被那些纷繁芜杂的伪素质教育迷惑着,岂不悲哉!
,12,18
,12,27,修改
壹点号山中凡鸟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899.html